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德育習慣養成教育,不斷強化德育工作,全面實現中學德育目標,實施素質教育,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系列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為主線,以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養成為重點,科學整合各學段德育內容,引導廣大中學生平安生活、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二、養成目標
(一)道德品質
1.熱愛祖國
自覺維護國家榮譽;
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努力學習,心懷祖國,放眼世界。
2.團結友善
尊重他人人格;
團結同學,熱心幫助他人;
尊重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
平等待人,與人為善。
3.誠實守信
不說謊,不騙人,考試不舞弊;
言行一致,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時要表示歉意;
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借用公物、他人私人物品要按時歸還,損壞東西要積極賠償;
拾金不昧,愛惜名譽。
4.責任擔當
積極參加社區服務等志愿者活動;
珍視集體榮譽,維護集體利益;
見義勇為,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的行為要及時報告;
樹立民主意識,積極為班級和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
(二)行為習慣
1.遵規守紀
遵守國家法律,抵制不良誘惑,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有損人格的事;
遵守公共秩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及師長讓座,不爭搶座位;
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跨越隔離欄;
遵守學校和班級制度,按時到校,不早退,不曠課,服從管理;
遵守網絡道德和安全規定,不瀏覽、不制作、不傳播不良信息,慎交網友,不進入營業性網吧。
2.文明守禮
尊重師長,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不在教室和校園內追逐打鬧喧嘩,維護學校良好秩序;
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舉止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不打架,接受或遞送物品時要起立并用雙手;
使用禮貌用語,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友善,要講普通話;
公共場所不喧嘩,瞻仰烈士陵園等相關場所保持肅穆;
觀看演出和比賽,不起哄滋擾,做文明觀眾;
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待客熱情,起立迎送。
3.儀表大方
穿戴整潔、樸素大方,符合中學生形象;
不燙發、不染發、不佩戴首飾、不化妝;
男生不留長發、不剃光頭;
女生不穿高跟鞋、超短裙、無袖衫。
4.防范安全
遵守規則,樹立安全意識;
防火、防電、防盜、防溺水、防交通事故;
遇險冷靜,及時求助,不盲從,不起哄。
5.愛護公物
愛護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墻壁、課桌、布告欄等處亂涂改刻畫;
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不亂刻畫;
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
(三)生活習慣
1.自我管理
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自己洗;
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合理安排課余生活;
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身體健康。
2.自制自律
不吸煙,不喝酒,不濫用藥物,拒絕毒品;
不參加各種名目的非法組織,不參加非法活動;
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暴力、迷信的書刊、音像制品等,不參加迷信活動。
3.恪守孝悌
出必告,返必面,未經家長同意,不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
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照顧兄弟姐妹,體貼幫助父母長輩;
對家長有意見要有禮貌的提出,講道理,不任性,不頂撞。
4.與人為善
同學之間要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
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不隨意打斷他人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
不給別人添麻煩,妨礙他人要道歉。
(四)學習習慣
1.主動自覺
學習目的明確,將興趣愛好、人生理想與學習行為相結合;
學習目標具體,將理想劃分為若干階段,制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人生理想和階段性目標而奮斗,自覺主動地學習。
2.制定計劃
養成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
學習計劃可以按時間安排如每日計劃,考試復習、雙休日、假期計劃等,也可以按學科等安排;
計劃的制定要簡明、具體、可操作、可評價。
3.方法科學
學會預習;
學會聽課;
學會作業;
學會復習;
學會應試。
4.自學探索
要養成獨立領會知識,主動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
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升自學能力;
成立自主學習小組、小分隊,開展自學探究活動和評比。
5.歸納總結
定期總結各學科知識,構建知識脈絡;
重視自查自糾,主動反思,主動糾錯;
養成錯題糾正,錯題反思習慣,查漏補缺,總結不足。
6.惜時高效
學習效率、質量并重,專時專用;
專心致志,該學時學,該玩時玩;
善于利用零碎時間,提升總體時間利用率。
7.勤思善悟
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在老師的指導、啟發下變學為思、變學為悟;
學會追根溯源,多問為什么,有求知欲、好奇心;
站在系統高度把握知識,注意章節和整體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
8.熱愛閱讀
確立自己的興趣,按照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
根據父母、老師或教育部門推薦的書目進行有選擇的閱讀;
根據學業學習的時間安排,調劑性地拓展興趣閱讀。
三、具體舉措
(一)健全養成教育工作機制
1.把養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養成教育目標,制定分年級的《德育工作細則》及養成教育規劃及實施方案,并與各部門計劃配套銜接,穩步推進,并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常抓不懈,定期開展專題研究、進行階段總結。養成教育檔案分類清晰、規范齊全,充分體現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面貌。
2.建立長效機制,完善養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引領踐行的長效機制,與日常管理相結合,與值周檢查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成立習慣養成督查小隊,開展值周班活動,建立健全原樣交接制度,建立文明習慣養成細目評價卡,引入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等導行機制,強化習慣養成。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生理、心理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確立各階段教育重點,制定各年級的習慣養成規范和要求,體現年級的層次性,保持教育的連續性。
(二)構建三位一體的養成教育工作體系
1.加強學校和班級主陣地作用。加強校內全員育人、全員管理工作建設,把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中,營造養成教育的濃厚氛圍,學校教職員工人人參與,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育人模式。
2.加強家庭教育建設。家庭教育是養成教育的基礎,要積極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家校聯系會、家長學校舉辦專題講座,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通過家長委員會、家校聯系卡、學校開放日、家訪等形式實現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進一步溝通,讓學生把在學校訓練和培養的好習慣帶回家,并能夠得到督促與強化,讓家長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重點幫扶特殊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關愛學困生、貧困生和留守少年。
3.加強整合和利用社區資源。社區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應充分整合和利用。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協調配合,聯合公安、工商等部門,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共建良好的社區育人環境。積極開展走進社區、參與社區創建、關愛社區等活動,讓學生活動在社區、服務于社區,在社區中歷練,在社區中成長。
(三)養成教育隊伍專業化建設工程
1.全員育人,健全養成教育管理網絡。建立師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工作隊伍。建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養成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以養成教育工作組、團隊干部、班主任為主,學科教師、家長、社區代表共同參與的養成教育工作管理網絡,保證學校養成教育工作層層到位、項項落實。同時建立相關制度,把養成教育工作納入學校和教師的評先評優和年度考核中。
2.加強班主任隊伍專業化建設。要切實做好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的配備與選聘、培養與培訓、考核與獎懲工作,充分發揮班主任在養成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發揮對學生人格教育的引領作用,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人生導師。建好名班主任工作室,切實發揮工作室的引領輻射作用。
3.加強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配備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盡可能擴大專職教師比例。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組,加強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劃和落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教職員工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工作,廣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
4.加強學校團隊建設。學校少先隊、共青團組織要發揮優勢,重視學生干部培養。設計黨校、團、隊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通過黨課、團課、班隊會課和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規范養成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支持和指導學生干部開展工作,重視學生干部的培訓,發揮學生組織在學校養成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和引領帶頭作用。
(四)養成教育主題系列活動工程
1.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1)強化規范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完善學校管理規章制度。教室、廊道張掛《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等;利用班隊團會、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途徑宣講《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等內容;利用軍訓期間及學期初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月、行為規范月等學生規范養成教育專題活動和評比;通過科學的常規管理和不斷的強化,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堅持不懈,形成習慣。
(2)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特點,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開展養成教育活動。以“我們的節日”為抓手,利用傳統節日和重大事件紀念日等節點,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名勝古跡、展覽館、紀念館、博物館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繼續深入開展“書香校園”、“中華頌·經典誦讀”等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和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探索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
(3)其他教育。繼續組織開展“優秀學習小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先進德育班集體”等評選活動,通過樹立身邊的學習榜樣,教育激勵廣大學生,全面健康快樂地成長。依托“16歲集體生日”、“18歲成人節”、“開學第一課”等活動,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通過寒暑假,開展形式多樣的夏(冬)令營活動,培養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結合“全國法制教育宣傳日”“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世界環境日”等,以主題班會、組織志愿活動等形式,開展學生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勤儉節約教育等專題教育活動。
2.加強中學校外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有益的補充,也是連接學校教育、支撐社會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學校要廣泛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每學期都要有明確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和工作推進機制,確保落實到位。
3.大力加強學校社團、學生會工作。推進學生社團規范化、課程化,積極進行中學生四星級、五星級社團創建。進一步開展中學生志愿者活動,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有機銜接起來,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增強中學生社會公益意識和服務能力。
4.對學生進行網絡文明教育。網絡文明教育是學校養成教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學生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開展信息網絡條件下的養成教育工作。指導學生文明上網,遵守網絡道德,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傳遞正能量的網絡活動,如清明節“網上祭英烈”、“六一”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十一”期間網上向國旗敬禮等,對學生進行網絡正面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
四、實施途徑
(一)注重制度上管人。堅持用文明引領學生成長,強化規則意識,引導學生處理好規則與自由的關系,促進學生良好習慣養成。
(二)注重環境中熏陶。積極營造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要挖掘學校文化資源,構建體現學校特點的學校文化,構建立德樹人的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打造主題鮮明,人文濃郁,安全和諧的育人環境。
(三)注重課堂上落實。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要開全開足開好相關課程,突出學科特色,挖掘德育資源,開發養成教育校本課程,落實課程目標,發揮好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
(四)注重活動中強化。充分借助現有的教育資源,要抓住紀念日、入團等教育契機,精心設計活動方案,通過主題演講、知識競賽、歌詠比賽或文藝演出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活動。要實施社會實踐的課程化管理,創造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社區公益勞動等社會實踐的機會,讓青少年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干,鍛煉成長。
(五)堅持完善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的學生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和成長。建立同學互評、小組周評、班級月評以及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繼續完善學生成長手冊,記錄學生的養成教育和道德實踐情況。把學生道德品質和學習、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納入學生素質教育質量監測和學生評價體系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宣傳工作
學校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及時宣傳養成教育工作取得的典型經驗、新成效,以及養成教育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事跡,營造全社會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不斷擴大養成教育工作影響力。
(二)確保經費投入
學校根據開展養成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大對養成教育工作的經費支持力度,提供養成教育活動必要的場所和設施設備,不斷改善德育工作條件,確保德育工作順利開展。
(三)強化考核與評估
學校要根據本通知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符合本校學生發展的養成教育實施方案,抓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