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綿不斷、傳承有序的人類高度文明形式,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為何至今“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歷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這是現在崛起中的中華民族必須給自己的一個歷史交代。
雖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研究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才能完整地呈現中國夏商周三代歷史文化發展的原始進程,再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再創中國文化的輝煌。
經過筆者的篳路藍縷,跋山涉水,排除萬難,傾家蕩產,嘔心瀝血,砥礪前行,艱苦卓越的深入研究,一個完整的中國夏商周三代歷史發展過程已經呈現,一個傳承不斷的中華民族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已經清晰,一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考古學研究范式已經誕生。
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展中一條多災多難的地區。據歷史文獻統計,公元前252年至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1194年黃河奪淮初期的12、13世紀每百年平均水災35次,18世紀每百年水災74次,16世紀至新中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水災日趨頻繁。從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內發生較大旱災280次。洪澇旱災的頻次已超過三年兩淹,兩年一旱,災害年占整個統計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澇旱災并存,往往一年內澇了又旱,有時則先旱后澇。年際之間連澇連旱等情況也經常出現。
淮河洪水按影響范圍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區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于梅雨期長、大范圍連續暴雨所造成。區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歷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發生過大洪水。1950年與1954年淮河流域再次連續發生兩次全流域大洪水,新中國在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非常時期,毅然發起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全民治淮水利工程。
淮河,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因其優越獨特的地理自然氣候條件,成為主導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天下中國”。“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江淮熟,天下足”,這古老的歌謠不知流傳了多少個年代,成為淮河流域優越自然環境與歷史地位的真實寫照。北宋思想家李靚在《寄上富樞密書》中對江淮地區有這樣的一段評價“當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無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無天下自可以為國。……”,一代學術巨匠梁啟超也曾說:“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千年來政治歷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臥,為吾國數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1945年,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在與新中國國家領導人交流治國方略、興國之策時,對興國興政談了自己的幾點見解。翦伯贊先生對江淮地區在中國歷史上,對歷代政府政權穩定重要影響時評價說,在中國的歷史上,發生在江淮地區的農民起義是最多的,也是最成功的。他從秦末發生在東陽城(現盱眙縣馬壩鎮內)的陳纓、項梁起義及陳勝、吳廣起義;漢時的劉邦、項羽起義;隋唐的杜伏威起義,在歷史上又稱江淮起義;宋金以淮河為界的對峙局面;明代朱元璋從一個討飯者造反并建立明王朝等等,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江淮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重要的是造反起義事件都直接地推翻了當朝政權。這是為什么?接著翦伯贊先生又說,中國有四大糧倉,江淮地區地處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跨越了兩大糧倉地帶,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就有“江淮熟、天下足”和“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之說。在這樣一個廣袤的地區,有那么多的人口,如果這些人民群眾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話,他們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造反。中國有句俗話,叫“餓死不如做強盜”,這樣造反的力量一旦形成,他們人多勢眾,死心塌地,勢不可擋,任何力量都難以鎮壓。所以說,江淮地區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當朝政府的社會穩定。
淮河中下游地區,在中國的上古歷史中,在中國的夏商周三代時期被稱為淮夷;江淮地區稱為南夷、南國、南土;淮河下游的東海入海口地區稱為東夷。從西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西周王朝整個時期的戰爭對象,主要為淮夷、東夷、南夷以及南夷淮夷合稱的南淮夷。其根本原因,正在于翦伯贊先生所談到的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都與江淮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江淮熟、天下足”。
對西周王朝的周武王伐紂滅商的歷史經過,孔子概況為“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于中國也”。周武王在北伐商紂王占領并毀滅殷都后,即南下征伐殷商王朝的南都——大邑商,將南國納入西周王朝的疆域,穩定了廣大的中國東南地區。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記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周武王如翦伯贊先生對中國歷史的總結,首先對天發誓,告訴西周的王公貴族,我們要居住在南國這里,讓新王朝能夠得到這里人民的擁戴并保護這里歸順的人民。
于是,周武王將殷商王朝的大邑商經營為西周王朝的東都成周城。管理并統治廣大的中國東南地區,西周王朝統治正式建立。成周,即成就西周王朝統治之城。中國的夏商周三代中的“周”,實際歷史文化含義,即特指“成周”。根據筆者的深入歷史研究成果,此成周城即是今天淮河中游涂山之北二十公里處,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四方湖古城,西周王朝統治東南四方的“四方湖古城”。周公周公旦在其《詩經》作品《民勞》中,對經營成周四方湖古城的重要作用與目的時,反復強調“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民亦勞止,汔可小安”;周公同時反復陳述了經營成周四方湖古城的重要性:“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惠此中國,國無有殘”,大大緩解了西周統治者與淮夷人民之間的階級矛盾與地區矛盾,實現了“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馀年不用”的天下和平局面。
《左傳》昭公四年云:“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左傳》昭公十一年曰:“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商紂王反動的東夷戰爭,成為商紂王失國身亡的主要原因。這就不難理解【何尊】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周武王將商都大邑商改建為成周城的英明決策,周公經營成周四方湖古城時的“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的良苦用心。只有把西周的政治統治中心建立在淮夷的四方湖古城,才能成就西周的王朝統治,才能穩定東南的廣大地區,才能實現“而民和睦,頌聲興”的天下安定。因此,今天的四方湖古城,是承載周王朝與商王朝興亡的中國歷史之城。商王朝與西周王朝之所以將其統治中心建立在四方湖古城,其基本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加強對廣大東南地區、淮夷地區的統治與管理,實現“江淮熟、天下足”,享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麗富足。
殷商王朝將其南都大邑商設立在淮夷四方湖古城,西周王朝將其東都成周建在淮夷四方湖古城,并非殷商王朝與西周王朝對淮夷地區民眾的恩寵,而是由淮夷北淝河四方湖古城的歷史文化地位決定的,因懷遠北淝河流域優越的地理自然環境、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與民俗傳承,“北淝河,淮河支流,介于渦河與澮河兩流域之間,古稱夏水、泓水、陂水、北淝水、北淮水”,“北淝河,下游古城鎮一帶是上古夏氏居地”。北淝河,在上古不同時期稱之為夏水、北淮水。夏水的名稱來源與夏王朝夏文化夏民族有著本質的關系。北淮水名稱來源與淮夷人民上古生活區域有著根本聯系。“北淝河下游古城鎮一帶是上古夏氏居地”,更是肯定明確了四方湖古城一帶為夏王朝的建立者夏后氏部落的唯一居住生活地區。因此,四方湖古城為夏后氏建立的夏王朝都城,是夏文化的發源地,是夏民族的發祥地,是確鑿無疑的歷史結論。據民國二十年《安徽省通志》記載:“北淝河即古北淝水,舊出龍山湖”。傳說四千多年前,上古夏氏曾遷居于此。據《蒙城縣志》,北淝河,古稱夏水、泓水、陂水。《蚌埠市志》則稱北淝水,即古北淮水。
“北淝河下游古城鎮一帶是上古夏氏居地”,也就證明了另一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結論:大禹是土生土長、生于斯長于斯的北淝河四方湖古城人民先祖,是中華民族可考的人文先祖。大禹治水的兩大舉措:一是對淮河干流荊涂二山的鑿山導淮,疏導了淮河干流的水患;二是“禹勤溝洫”疏浚北淝河中下游地區四方湖古城一帶的內澇,挖掘出橫平豎直因地制宜的人工排澇灌溉渠道,建立旱澇保收的農耕生活區,保障了人們安定的生活,積累下豐富的物質財富,最終孕育出內容豐富的華夏文化。在兩百年前的清嘉慶時期地方縣志水文地圖中,大禹治水的歷史成果仍清晰可見。只是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缺乏相應的國家保護,這些見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歷史遺跡,已經逐漸模糊并消失。如圖:
大禹以其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帶領北淝河上古夏氏族部落與上古淮河涂山氏族部落,改造自然,挖掘溝洫排除內澇,鑿山導淮疏通淮河干流河道,造福淮河中下游地區萬國部落,成為萬眾敬仰的中華民族英雄。大禹帶領四方湖古城人民與淮河涂山氏人民創造的豐功偉績,造福四方人民,成為中華民族國家文明產生的基石,并誕生了以夏后氏族生活的四方湖古城為中心的王朝國家管理機制。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王朝正式誕生。以北淮水北淝河為文化存在載體的夏文化,從此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原始源泉。
《王制》云:“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生活于北淮水上游渦河之陽的老子,創立了道家思想;“欲居九夷”的孔子,傳承東夷民族“言仁而好生”的仁愛文化,創立了儒家思想。因此,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皆產生于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地區誕生的夏文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歷史結論。
《左傳》云:《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后羿做為東夷族的首領,是夏王朝統治下的原始夏民,利用夏后氏族力量的衰弱,垂涎夏都四方湖古城的繁華奢侈生活,取代夏后氏族而成為夏王朝的王,統管夏政,成為夏王朝時期特殊的“后羿代夏”歷史。后夏后氏少康復國,重新取得夏都四方湖古城的統治權,延續了夏王朝的命脈,保證了夏文化的穩定發展。
在夏王朝的夏桀統治時期,因夏桀的勞民傷財、窮奢極欲,夏王朝也因此失去了周圍九夷氏族部落人民的擁戴,而眾叛親離。北方的商湯部落,利用這難得的時機,南下一舉擊敗了生活于四方湖古城的夏后氏族。失去周圍九夷氏族保護的夏桀,兵敗只得渡過淮河南逃于南巢,了此終生,夏王朝由此滅亡。
商湯在滅亡了夏王朝,攻克夏都四方湖古城后,面對繁華繁榮的夏都四方湖古城,商湯本欲將在此設立為商都,“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商湯只得將亳做為國都。商王朝經過兩百余年的頻繁遷都后,最終將四方湖古城更名為“奄”“商奄”,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傳承了2、3代。在商王盤庚時期,因某種原因,盤庚設立殷商王朝南北雙都制,遷居北方殷地建立殷都,開始了273年的殷墟歷史。但是,四方湖古城作為殷商王朝的南方商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統治管理東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成為商王朝商文化的代表,影響著整個東南地區。周武王所克“大邑商”,即周公東征的“奄”“商奄”,并成為西周的東都成周城。
由此,一個傳承有序、延綿不斷的中國夏商周歷史傳承地,歷經兩千八百年的沉寂,就此呈現于世:四方湖古城因其優越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成為孕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因四方湖古城上古夏氏首領大禹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改造了自然建立了夏王朝;四方湖古城因夏王朝建立夏都的繁華,而成為殷商王朝的商都,延續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中心地位,傳承了夏商文化的延續發展;四方湖古城因商王朝的“大邑商”“天邑商”歷史文化地位,成為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的東都成周城,實現了西周王朝對東南地區的統治,成就了西周王朝。
因此,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為何至今“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歷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正是因為淮夷四方湖古城歷史文化研究的缺失,對淮夷四方湖古城歷史研究的漠視而造成。以四方湖古城歷史文化為標志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必將以其歷史的輝煌,再創中華民族文化的新成就,帶領中華民族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這就是素有“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之國、不死之國”美譽的中國,五千年來延綿不斷、默默無聞地傳承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