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左),老子像(右)
《史記》記載,孔子見老子后,發出了老子猶如神龍的感嘆,而老子出關又有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的傳說,可見老子器宇極為不凡。下文翻譯的《莊子》中孔老論道一篇,就是從孔子問老子氣度神貌為何如此與眾不同開始,老子說這是游心于道而達到的至美至樂境界,并傳授了孔子與化貴身的心要和無為合道的法門,由此也引出了老子對于世界本源和生死禍福的看法。道為宗,一死生,這樣的卓識格局,令孔子贊嘆不已,希望讀者也能從文中得到啟發。《莊子》中關于孔老論道的篇章共有五處,本文是筆者整理的第四篇,其他篇章詳見文末鏈接。(本文作者是閱讀甲乙)
老子騎牛圖
《莊子·外篇·田子方》
孔子去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散著頭發晾干,寂泊(bó)不動,不像凡人。
孔子退避等待。過了一會他見到老子,說:“我眼睛花了嗎?還是真的是那樣?剛才先生形體不動,如同枯木,像是超然物外脫離人間而獨立存在。”
老子說:“我游心于萬物的本初。”①
孔子說:“這指的是什么呢?”
老子說:“心困則不能明白,口閉則不能說出,我嘗試著為你說個大概吧。至陰嚴寒,至陽酷熱,至寒出于天,至熱出于地,兩者交感和合而萬物生,有狀作為其綱紀而不見其形②。消長盛衰,一暗一明,日月變化,每天都有所作為而不見其功。生有所由來,死有所歸宿,生死始終循環往復,沒有開端而又不知其終極所在。如果不是道,那誰是萬物的宗本呢!”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道如何?”
老子說:“能夠這樣,是至樂至美的。得到至美而游于至樂,可稱為至人。”
孔子說:“希望聽聞游心于道的方法。”
老子說:“食草動物不憂慮變換藪(sǒu)澤,水生昆蟲不憂慮變換池沼,因為只是進行小的變換而不失去其天性根本,喜怒哀樂便不會入于胸中。天下間萬物同一,得到其所同一的大道而與之混同③,那么四肢百體將為塵垢,死生終始將如晝夜更替而不能使心擾亂,更何況為得失禍福而介懷呢?舍棄這些隸屬如同舍棄泥土,因為知道自身比那些隸屬珍貴④。可貴的在于我,而不因變化而喪失,且萬物變化沒有終極,又有什么值得憂心的呢?已經從事于道的人明白這點。”
孔子說:“先生德配天地,猶且借用至言來修心,古時候的君子,有誰能不這樣做呢!”
老子說:“不是這樣的。水之于澄澈,無為而成,其材質自然如此。至人對于道德,不靠修為,而萬物不能離開。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亮,哪里需要什么修為呢?”
孔子出去,把這些告訴顏回,說:“我對于大道,不就那像醋甕(wèng)內的小飛蟲么?要沒有先生啟發我的蒙昧,我不能知道天地的博大全貌!”
①萬物的本初,指道。
②楚簡本《老子·甲本》:“有狀昆成,先天地生,悅穆、獨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③一,指道。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④〔西晉〕郭象《莊子注》:“所貴者我也,而我與變俱,故無失也。”〔清末民初〕王先謙《莊子集解》:“萬化無極,我亦與之為無極。”
本篇從老子形若槁木、氣定神閑切入,闡明了游心于道的情形和達到這種境界的方法。游心于道是至美至樂的,是無憂無懼的。而想達到這種境界,需要不失本性、貴惜自我、得一與同、隨化任變。如此則死生如同晝夜,身體只是皮囊,禍福不足為介,哀樂不擾心胸。雖然老子告訴了孔子游心于道的方法,但卻要無為而至,有為修持則不得也。這一說法和禪宗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莊子像
《莊子·外篇·田子方》: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謂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曰:“愿聞其方。”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涂,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閱讀甲乙|2022-08|專注國學文化的研究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