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一個動態化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完善。應該如何開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遼寧省新民市城南小學以綜合實踐活動為抓手,突破傳統勞動教育的局限性,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幸福發展,從“新”字入手重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新長度——構建系統性勞動教育體系。學校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低起點、小臺階、系統規范化的課程設計方式重新梳理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縱向的勞動課程內容,其中包括三大類課程:基礎課程(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基地勞動、崗位體驗)、探究課程(公益勞動、職業體驗、研學旅行)、創新課程(社團課程、科技制作、項目學習),使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遞進提升。
新深度——構建整合性勞動教育體系。一是與學科課程相結合。學校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進行橫向融合,結合學科內容及特點進行勞動教育滲透。二是與“家長進課堂”相結合。學校聘請有專業特長的家長作為實踐基地顧問,給學生講解植物栽種的要求和注意事項,邀請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面食,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讓勞動意識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三是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學校校本課程“生活技能實踐”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強調知識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四是與項目式學習相結合。比如,“粽子文化”項目式學習包括低年級的“小小粽子我最愛”、中年級的“小小粽子包起來”、高年級的“粽子文化我傳承”,學生通過不同的任務關注點和任務實踐,感受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態度、觀念、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五是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學校通過校內外的服務活動、日常勞動、職業體驗、節日活動等,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并通過這種“動”起來的勞動教育形式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
新寬度——構建開放性勞動教育體系。一是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學校將勞動教育課程納入課表,統籌安排學生校內外的勞動時間,規劃實施勞動內容,加強教師培訓,探究勞動教育途徑,提高勞動教育效果。二是提升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學校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講座等方式,讓家長了解、參與學校的勞動教育活動,改變家庭勞動意識淡薄的情況。學校通過“家風家訓潤童心”主題活動對學生的家庭勞動作出明確安排和具體指導,通過“周勞動記錄表”對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記錄和評價,同時倡導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社區勞動。三是借助社會實踐的協同作用。學校充分利用社區和地方教育資源,搭建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平臺,開展符合學生特點的社會勞動實踐服務,提高學生勞動創造美的能力。比如,開展“五老”進校園、走進紀念館、走進社區、城南娃致敬身邊最美勞動者等一系列活動。
新維度——構建科學性勞動教育評價體系。一是評價過程動態化。學校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周勞動記錄表,形成過程資料和量化的階段評價,從而達成綜合評價的目的。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學校綜合學生校內外的勞動態度和觀念、知識和技能,通過勞動清單、周勞動記錄,從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三是評價結果榜樣化。學校通過每周班隊會、勞動技能比賽、勞動節等活動,評選班級勞動小模范、學校勞動小能手、最美勞動宣講員,形成榜樣示范作用,帶動全體學生勞動知識、技能、態度、觀念的提升。
新樣態——構建個性化勞動教育體系。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努力挖掘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與完善,形成學校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活動新樣態。一是將傳統勞動項目與新時代契機相結合。開學第一課,學校通過“一粒米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珍惜勞動果實的道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居家戰“疫”期間,學校開展“播種希望的種子,我與小苗共成長”綠色種植活動,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成長;在“傳孝道、展家風”活動中,學生為長輩做一件暖心的事,自制精美孝心卡,用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記錄幸福的時刻。二是邀請勞模工匠進校園。學校與新民市總工會和新民市教育工會保持良好共建關系,成立多支“勞動模范中隊”,弘揚工匠精神,發揮榜樣人物的引領示范作用。三是打造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校園勞動基地,種植花生、辣椒、紅薯、大豆、茄子、蘿卜等,收獲后大家共享勞動成果、品嘗勞動果實、書寫心得體會。此外,學校還帶領學生走進校園附近新建的林里公園,針對園內玫瑰、元寶楓、山杏、暴馬丁香等植物,從種植、養護、認知習性、成長觀察等方面進行深度探究學習。
學校遵循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讓學生在成長中成為最好的自己,成就學生的幸福未來。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新民市城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2月22日第5版
作者:曲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