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幾大古文明: 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希伯來文明......這些燦爛輝煌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滅亡,唯獨留下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和滅亡。這是個例外嗎?
一、天然屏障
中國的地理位置:西南邊與印度接壤,中間以喜馬拉雅山脈相隔。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平均海拔高6000多米,全長2450千米,最窄處200千米,最寬處達350千米。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邊鏡線往北,是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這幾座大山整個把中國邊鏡與其他國家完全隔開。
大家看一下西北邊境線,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四條主山脈阻斷了外族的入侵
往內陸走阿爾泰山又連接著廣闊無垠的沙漠,難以穿越。咱們的玄奘法師西去的路線,到達敦煌后再往西走是吐魯番、庫車、喀什、吉爾吉斯,這段路程全部是沙漠和高山,小隊人馬經過還很艱難,大部隊過來,那后勤的補給就會嚴重出現問題。到達中原的經濟成本太高,以當時的財力來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支撐的。
而在我們的東邊和南邊,則是茫茫大海。
這種封閉的結構,在古代天然阻斷了外部文明的入侵,避免了與其他幾大文明的相互碾壓。而那些文明,大多是在彼此互侵中先后滅亡。
例如:印度文明。印度的地理位置也算優越,東、西、南全部是海洋,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
但上天似乎和印度開了一個玩笑:在西北地區,單有一個山口,叫開伯爾山口。這個山口不大,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海拔僅1067米,居然冬天都不封山,終年可通行,為大隊人馬提供了長驅直入的一個通道,這是最致命的。
印度最上邊的開伯爾山口成了最致命的
據記載歷史上多次外族文明都是從這個山口入侵。一個個外來民族,不斷把本族文化帶來,毫無保留地摧毀上一個民族的文明,上一個民族的文化也跟著滅亡。戰火不斷,文明接著一個個的毀滅,造就了整個印度文明的斷層。
中華文明則因地理位置而被遺落下來!
二、中華文明的包容
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多次被周邊少數民族入侵。從夏、商時期西戎、北狄入侵;周朝時期西戎、北狄、匈奴、東胡等入侵;秦、漢時期匈奴入侵.......直到明朝時期滿族入侵,內戰不斷,但都是國內里邊的,又總是按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環指向大統一,而外族文明即便想吞并中華文明,但中華文明太大,最終又無不都是融入到中華文明里面來,被中華文明吸納、包容。
三、文字的統一
自秦國統一六國后文字統一,文明得以以一種形式記載而傳承,避免了過度的解讀和中斷。再看印度,印度文字主要有7種,有記載的將近33種,語言更是多達1652種。文字上面的不統一,從一種文字到另外一種文字,再到第三種文字,中間的解讀就會出現出入或差異,隨即限制了文明后續的傳承。而我們中國,現在的小孩子讀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等,現在讀起來還郎朗上口,明白其表達的意思,無不得益于文字上面的統一。
四、中華民族的中庸之道
中華民族特有的中庸之道,有其成形的歷史背景。中華文明歷史上沒有被其他文明征服,也從不崇尚跨國遠征。久而久之,我們便滿足于固守在腳下這片熱土,熱衷于農耕生活,更傾向于一種集體性格,保守、中庸、忠孝兩全,不注重發展個人的能力,沒有形成極端的宗教主義,也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保護。
五、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
中國的歷史一直是打打殺殺,但從來沒有依賴于外部的文明而發展,也從未依附于其他大國的壁壘之下。
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一窮二白,滿目瘡痍,我們也從來沒有伸手向其他國家要過東西,不但沒有,反而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這個發展思路保持住了中華文明的獨立性,不排他性!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在多數時間內與我們相依、相融。近些年隨著中國的重新崛起,文化也越來越自信。她不會因歷史的曲折進程而阻斷,我們也將繼續傳承這種文明,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慢慢回歸世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