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一百年前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正式誕生。殷墟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證實了中國夏商周三代歷史中商王朝的歷史真實性,也將中國可考證歷史時期推進到3300年前。殷墟遺址出土發掘的甲骨文,也證實了司馬遷《史記》記載中關于商王世系的可靠性真實性。商王朝的歷史之謎也終于得以真實地再現在世人面前。
通過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讓我們可以管中窺豹認識三千年前中國歷史的商王朝。但是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卻讓我們產生另一個歷史疑問,做為商王朝末期都城的殷墟遺址,為何稱為殷墟而不稱為商墟?商王朝習慣上也稱為殷商王朝,“商”與“殷”兩個歷史名稱在商王朝歷史中,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商”與“殷”是一地兩名,還是兩地兩名?在殷墟甲骨文中屢屢出現的“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與商王朝都城的殷墟遺址,在商王朝歷史時期,記錄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只有通過深入細致的歷史研究,才能破解這一歷史難題,并最終還原出一個內容豐富的真實殷商王朝歷史情景。
江俊偉博士在其論文《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中,通過對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內容,對“殷”“商”的相關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相關研究成果。筆者現根據論文相關內容與所作觀點,進行進一步深入探討,以期真實地還原出殷商王朝歷史中“殷”與“商”等相關歷史問題的真相,確定殷與商的歷史地理位置,并做出明確的判斷與結論。
“一般認爲殷商王室的空間觀念由“中央”與“四方”構成,可稱爲“四方”或“五方”觀。據《屯南》1126卜辭內容商與東方、北方、西方、南方同時出現,可知王室以商爲中央。然而,做爲中央概念的商還存在各種不同的名稱,學者對其地望,以及其性質是具體地點的“王邑”或廣域範圍的“王畿”“王國”也有爭議,這涉及到殷商政治中心是“點”或“面”的問題。目前全面梳理的成果也略顯不足。因此以下逐一討論中央概念的“商”相關名稱,進而釐清殷商政治中心的具體性質”;“商”代表中央已無疑義,但作爲地理概念是指何處,範圍多大,則有不同說法。以往研究認爲商有二種意義:一是具體地點“王邑”,其地望有安陽殷墟、河南商丘二說;二指廣域範圍,有“王畿”或“王國”說。說明學者對商的性質有不同理解。江俊偉對殷墟甲骨文中相關“商”的研究成果如是。
江俊偉系統梳理了殷墟甲骨文中包含“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的甲骨卜辭,主要有:
1 商、茲商
丙午卜,才(在)商,貞:今日步于樂,亡災?《綴續》379
辛酉卜,尹貞:王步自商,亡災?《合集》24228
貞:勿歸于商?《合集》7820
辛酉卜,?貞:今二月王入于商?《合集》7774
癸卯王卜,貞:旬亡□?才(在)十月又一,王征人方。才(在)商。《英藏》2524
□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
己卜,才(在)□:于商告人亡由于丁,若?《花東》494
庚申卜,出貞:今歲□不至茲商?二月。《合集》24225
□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
2 “中商”相關辭例如下:
□巳卜,王貞:于中商呼□(禦)方?《合集》20453
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十月。《契合》80[30]
己酉〔卜〕,□貞:王徝于中商?《合集》20540
3 “丘商”辭例如下:
己丑卜,?貞:□于丘商?四月。
貞:勿□于丘商?《綴續》517
壬子卜,?:□于丘商?
4 “我國商”辭例目前僅一見:
侯亢來,入賈于我或(國)商?《拾遺》190
5 殷商晚期出現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辭例:
甲午王卜,貞:作余酒朕□酒,余步比侯喜征人方。上下£示受余又=(有佑)?不□□。肩告于大邑商,〔亡□〕?才£。王□曰:吉。才(在)九月。遘上甲,唯十祀。《合集》36482
丁卯王卜,貞:今□巫九□,余其比多田于多白(伯),征盂方白(伯)炎,。告于茲大邑商,亡□?才□。《合集》36511
己酉王卜,貞:余征三封〔方〕,圖片□令邑,弗每(悔),不亡□□?才(在)大邑商。王□曰:大吉。才(在)九月。遘上甲□,五牛。《合集》36530
辛卯……方于……余其□戔……〔受〕余又(佑)?不□□。……天邑商,亡……。《合集》36535
辛卯卜,貞:才(在)□天邑商公宮,衣茲月亡□,寧?《合補》11248
甲午卜,貞:才(在)□天邑商皿宮,衣〔茲月〕亡□,寧?《合補》11249
6 除大邑商稱呼之外,卜辭另有“大邑”一詞:
癸亥卜,王:方其□(敦)大邑?《合集》6783
甲子,貞:大邑又(有)入?才□。《合集》32176
戊寅,貞:來歲大邑受禾?才(在)六月卜。《合集》33241
7 甲骨文還有“邑”,是聚落的通稱:
沚圖片告曰:土方征于我東鄙,〔□〕二邑。《合集》6057正
大方伐□鄙二十邑……。《合集》6798
貞:呼比奠取□、□、啚三邑?《合集》7074
8 邑明確指商王邑的例子如下:
辛卯卜,大貞:洹引,弗□(敦)邑?七月。《合集》23717
9 此外前文提到的大邑,在個別辭例中似乎省作“邑”:
戊寅,貞:來歲大邑受禾?才(在)六月卜。《合集》33241
辛卯卜,王貞:來歲邑受年?□月。《天理》95
10 甲骨文還有“茲邑”一詞,相關內容如下:
……?貞:洹其作茲邑□?《合集》7854正
洹弗作茲邑□?《合集》7859正
丙辰卜,?貞:帝唯其冬(終)茲邑?
貞:帝弗冬(終)茲邑?《合集》14209正
戊辰卜,爭貞:帝□茲邑?
貞:帝弗□茲邑?《合集》14211正
貞:茲邑其?(有)降□?《合集》7852正
貞:……方其征茲邑?《合集》6678
11 甲骨文中“商王”與“邑人”的記錄
王……?(有)來孽,邑人□(震)。《合集》14211反
通過對殷墟遺址甲骨卜辭中“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等詞匯的研究,可以得出這些卜辭的基本概念:1、特指具體地點,為一具體的地名而存在;2、具有殷商王朝“王畿”的特性,與商王的國事活動有著關聯性;3、與考古發掘的殷墟遺址,存在背離現象;4、與殷商王朝的統治安全和農業豐收,存在必然聯系;5、王室與各族群形成了廣大區域的政權王國,也稱為“商”“商王國”。對于政治中心的“商”,在王室信仰中存在被祭祀的對象。
《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通過對殷墟甲骨文的大量分析研究,形成了以“商”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成果,極具歷史與考古價值,將殷商文化研究推到了一個新階段。但是受傳統固有歷史觀念的影響、殷墟考古成就的影響、考古學術圈子的左右,將“商”簡單等同于“殷”,以對應于百年殷墟遺址的考古發現,仍存在學術研究中的重大缺憾。筆者在此階段性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研究,以期根本解決殷商王朝歷史時期“商”與“殷”的歷史之謎。
對于夏商周三代的歷史研究,首先必須確立一個基本的歷史認知:不論是做為氏族、部落、古城、古國、邦國、諸侯、王朝,它們的稱謂都來自于一個具體的地理地點名稱;由具體的地理名稱,而形成各種氏族部落或王朝名稱。夏、商、周三代王朝稱謂,最初也來自于一個具體地點的名稱而成為三個歷史時期的稱謂。中華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夏商周歷史文化研究的本質,就是探尋這樣一個具體的歷史地理位置。即使今天已經廣而大之的“中國”概念,在歷史演變過程中,也來自于一個具體而實在的具體地點。
殷商王朝做為一個廣域統治的王朝,統治著中國的廣大地區。以三千年多前的交通條件管理模式,要實現有效的王朝管理與統治,一個統治中心輻射四方顯然是不現實的。即使在四五百年前的明王朝時期,也需要設立了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鳳陽來管理中國的南北地區;西周王朝時期,也設立了宗周與成周管理中國東西地區。殷商王朝做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歷史稱謂,“殷”與“商”必然是分管不同地區區域的殷商王朝的兩處王都稱謂。以兩處具體地點的“王畿”,覆蓋管理兩處不同的殷商王朝核心地區。“殷”與“商”正是殷商王朝的兩處“王畿”地理名稱。王畿“殷”地已經通過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得到了確認;王畿“商”地,正是本文要探討的目標,也是中國歷史研究與考古研究、文化研究需要解決的重大中國歷史問題。
因此,商王朝全稱的殷商王朝,實際是殷商時期“殷”“商”兩地“王邑”所代表的兩地歷史文化的合稱;身居殷都的商王,需要時時關注“商”都的安危與農業收成,并在每年的固定祭祀時間,祭拜天地與先祖,需要遠足“入大邑商”,“在商”從事祭祀活動及征伐“商邑”四方不穩定的邦國。
殷都做為商王的常居國都,是殷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安全性得到了基本保證。商王是不需要“在殷”征伐四方的,商王伐“四方”只可能發生在距離殷都遙遠的“商”都,即拓展了殷商統治地區,又不會對殷商王朝造成安全威脅。“王入于商”“王征人方,才(在)商”“方其征于商”,正是這一歷史的真實反映。商王在從殷都出發到“商”都或祭祀、或征伐、或巡游,首先用甲骨占卜安危禍福是第一要務,才有大量殷墟甲骨卜辭關于“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的記錄。因為殷墟甲骨卜辭的主要內容,記錄的是王在某日占卜王到某處的吉兇安危。商王定居在殷都,是不需要去占卜在殷都的吉兇。商王在殷都生活是不需每日占卜吉兇,就如你久居家中,不需要也沒必要經常占卜住家時的吉兇一樣,吉或兇也只能居住于家中。這也是在殷墟甲骨文中發現不了“殷”字甲骨文的歷史原因,而不是“殷”字甲骨文不存在,是因為商王在殷都沒有必要占卜在殷都生活的吉與兇。因此,殷墟甲骨卜辭中所出現的地名,全部為殷都之外具體地點的原始名稱。
殷商王朝的這一“殷”“商”兩地“王邑”商王朝統治管理的歷史痕跡,在《禮記》中有明確的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時“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于中國也”。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周武王伐紂滅商,是一個北伐商紂王,南征滅商的歷史進程,并將南方廣大地區納入了西周王朝統治。周武王不僅攻下殷都消滅了商紂王,而且南征收復了商都,才徹底結束了殷商王朝統治。這一歷史過程同樣記錄在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周武王在收復“大邑商”時,即在商都祭天的地方宣誓說“我要居住在殷商王朝’稱中’的商都,讓新周朝能夠保護每一個民眾”。如果周武王是在血流漂杵攻伐殷都后,在殷都宣誓要居住在殷墟,我們也就沒有了今天殷墟遺址考古發掘的豐碩成果,出土不了如此豐富的甲骨文。周武王只有在和平收復南方的商都后,以商都為東都成周,才有西周王朝的正式建立。因此,兩方面的歷史研究成果,都將殷商王朝由殷都與商都組成,商都即“大邑商”。
殷商王朝的南方商都“大邑商”在殷商王朝歷史中的殷商中心地位,在甲骨文中也得以體現。□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告訴我們,受“大邑商”統治管理的人方要征伐“商”,這種歷史現象只可能發生在殷商王朝的南方都城,而不會出現在殷都地區。否則,殷商王朝隨時可能出現滅國的威脅,這對于殷墟的商王來說是不能出現的危局。因此,人方攻擊的只能是距離較近的南方商都,而不會危及商王的人生安全。
甲骨文中的“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做為同一歷史地理概念,在【何尊】銘文中得以多方面的歷史證實。周武王原話所說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充分體現了殷墟甲骨文中“商、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的同一歷史地理關系。周武王所征服的“大邑商”即為“商”都,周武王的“茲中”即“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周武王建立東都成周,需要一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大邑”城邑來做為統治中心,利用保護利用殷商王朝的“大邑”“商”都“茲大邑商”,以實現“國自之乂民”的西周王朝統治是最優選擇。周武王既結束了殷商王朝統治,又傳承了商文化,安撫了“商”人、商遺民,保證了王朝的順利過渡,維護了整個王朝經濟的穩步發展。商都“大邑商”的“商”人,也告別政治統治,成為繁榮經濟生活的“商人”而從事商業活動,成為商場上的主人。
殷商王朝滅亡后,生活于“大邑商”的商人在西周東都成周城的城邑里主要從事商業活動,繁榮著東南地區的經濟,建立了中國最早大型商業中心。這一歷史事實,被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兮甲盤】記錄在銘文里: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于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晚期周宣王的重臣、《詩經》的采集者尹吉甫,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因建立武功受賞被派往東都“成周”擔任重要肥差,負責東方成周地區的王朝稅收,而制作了青銅器【兮甲盤】“子子孫孫永寶用”。尹吉甫到了南淮夷,對淮夷的商人實行了嚴格的市場管理,限制淮夷商人與南蠻地方方國人的商品交易。規定南淮夷地區的商人,必須到東都成周城邑進行商品交易,敢有違反命令者“則即刑撲伐”,以滿足西周諸侯、王公貴族、百姓的生活所需。從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開始,“大邑商”人在周武王最初的“國自之乂民”國策影響下,將“大邑商”經營為經濟繁榮的東周成周自由市場經濟。經過周公東征淮夷,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之治”,殷商王朝時期“侯亢來,入賈于我或(國)商”的繁榮商業城邑“大邑商”,被重新經營為西周王朝的東都成周商業中心,為西周王公貴族提供源源不斷的衣食住行等物資,并持續至西周末年。“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正是西周王朝經濟文化發展的原始歷史記錄。
那么,殷商王朝的“大邑商”,西周的東都成周城遺址,歷史上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中國”城邑,具體位于今天中國地理的什么位置呢?明朝萬歷年的《懷遠縣志》云:懷遠,古名邑,又為中都畿輔地。涂荊二山對峙,淮渦二水合流,以故賢才代出。明確記載了淮河中游的涂山地區,即為中國三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邑”之所在。古代,當地的地方賢才常常以“邑人”為自我代稱,默默無聞地傳承著中國夏商周的歷史文化。在淮河中游的荊涂地區,能夠承載商周歷史的古代“大邑”遺址,只有位于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古代城“邑”。甲骨文中的“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正是殷商王朝對四方湖古城遺址所在地的特稱,并成為西周王朝的市場商業中心的“成周四方”城邑。
“大邑商”“商邑”四方湖古城,位于北淝河中游,區域地勢最高,為一典型的“丘商”之地。東南面對對廣大的東南地區,西北為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通往殷墟與宗周。東南富裕地區的各類生活物質,通過“商道”或“周道”由此起點運往殷商王朝的殷墟或西周王朝的宗周,成為殷商王朝與西周王朝統治的經濟命脈。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栢文蔚,對此有過精辟的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結論:“大禹導淮,而后又勤治溝洫。同時,益掌山澤,棄教播種,淮域之農業基礎以定。歷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農利大興,邘溝既鑿,四瀆交通,漕轉東南,助西京汴洛之繁榮。可知淮河流域,實吾族農業立國之根據地,而四千年文化產生之中原也。”
綜上所述,從殷墟甲骨文大量的“茲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茲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茲邑”歷史記錄來看,還是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記錄的西周時期的歷史來看,或者中國地方志的歷史文化傳承來看,以及“四方湖古城”當地的民風民俗文化傳承來看,“商”“大邑商”等,都是一個不同于殷墟的具體地點、王朝都邑。“殷”與“商”兩處商王朝都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殷商王朝的歷史與文化,成為殷商文化不可分割、不可顧此失彼的中國歷史。可以確定地說,殷商甲骨文的發展成熟,正是殷、商兩地“王畿”頻繁交流的歷史文化結果。古代,殷、商兩地的交流促成了中國甲骨文的成熟;今天,殷、商兩地的歷史文化研究,必將激發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作者:趙輝)
參考資料:江俊偉《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