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后裔孫伯夷被封于呂,復賜以姜姓。姜子牙的后裔建立井國,后遷鄭州,于春秋初期被鄭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即井氏。
春秋時,虞國有個大夫被封到井邑,稱為井伯。后代以封邑名為氏。
井姓得姓始祖:姜子牙后裔、井利、井伯、井傒
井氏來有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井是《周 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盡的意思,取吉利之意而為姓氏。
(二)、以 封邑為姓氏。春秋時,虞國大夫被封于井邑,人稱井伯,后世就用封邑 名“井”作為自己的姓氏。
(三)、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源于百里氏。春秋 時秦百里夷,字井伯,后代以井為氏。
井氏發源于山西平陸。晉滅虞之后,井伯子孫紛紛外遷,一支遷居 于今陜西興平一帶,一支遷居于今河南南陽一帶,至秦漢在上述兩地發 展成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井氏以上述兩地為中心,廣播于北方之山 西、河北、山東、甘肅諸省,并南入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之 地。五代十國時期,井氏南遷者漸多。至南宋,戰亂不斷,井氏子孫播 遷的范圍更廣,今江西、福建、廣東、 四川、重慶等地均有井姓聚居。明朝初 期,山西井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 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陜 西、江 蘇等地。至明代,井姓在全國分 布愈廣,臺灣等南部省份亦有井姓入居。清朝康乾年間及其以后,山 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井氏進入東北三省。 如今,井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陜西等省為多。
①、井丹,字大春,東漢經學家。年輕時學習于太學, 通五經,善談論,清高正直,京師人都議論說:“五經紛綸井大春。”
②、井勿幕,陜西人,民國時革命家。原名井泉,字文淵,后通用井勿幕, 筆名俠魔,中國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留日歸國后投身辛亥革命中,參 與籌劃廣州起義,以年輕的熱血之軀奉獻于祖國和人民,被孫中山譽為 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是辛亥革命陜西的先驅和杰出 領導人之一。
井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一十七位
井氏圖騰釋義:
井,“深穴也。”井的本義是鑿地取水的深穴。甲骨文的井字就像一個方口的水井。金文的“井”字,井像架構的井欄,中間加一點,像取水的瓦罐。
始 祖 地:山東淄博、河南鄭州
郡望:扶風、南陽
堂號:經綸堂、清高堂
現存家譜: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