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從古至今始終注重教育,始終堅持教育優先,育德樹人始終扎根在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家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等教育與科學文化知識。落實高校思政課教育,真正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校思政課教育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連,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課程建設整體的協同性、系統科學性和現實針對性的全新要求。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我國提出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思政課在現代化道路的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落實好思政課教育以推進現代化道路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歷史維度、現實維度、發展維度、制度維度、話語體系等與高校思政課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力群體,更需要把高校思政課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深入推進高校思政課系統向現代化方向創新
高校思政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致力于培養既具有理論素養,又具有創新發展實踐能力的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用人才。高校思政課內容眾多,我國重視各個階段對思政課的培育,堅持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尤其是對于高校大學生,大學生階段的思政課教育是重點培育學生的政治素養與使命擔當,中國式現代化對思政課的整體規劃體現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之下,不斷實現思政課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發展。
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系統的創新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針對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實際構建系統科學的思政課程體系是治理現代化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要求。我國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一體化建設課程,找準發力點。高校推進思政課系統改革需要樹立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標,確定總體以及各個學段課程以及目標。要培養懂擔當、敢擔當、勇于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就必須不斷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根據學生的心智特征來制定高校思政課的課程目標。同時要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的建設,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需要自覺堅持教學育人,正確引導高校學生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培養。思政課教育中高校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性,思政課的教學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是一門融合多門的學科知識的課程。講好、講深思政課就需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充分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突出高校思政課程建設對現代化建設指向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青春奮斗以創新創造未來,青年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人群,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刻不容緩。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立足于實際,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與學習變化,思政課應堅持問題導向,不斷促進高校學生在思政課環境中自發學習,堅持運用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開展部分線下實踐,讓學生能夠更有參與感真正融入到實踐課程中去,要利用好思政課,對高校學生進行理論灌輸、情感培育、文化浸潤、實踐養成、不斷增強學生的認同,真正做到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教育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高校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在思想素質方面更需要得以加強,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更顯得尤為重要。
鮮活的思政課教材,絕對不僅僅是學習得來的,更是億萬中華兒女書寫出來的。思政課本質上就是實踐的,新時代講活思政課道理就是要以立德樹人、凝心聚力以偉大實踐賦能增效,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助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篇章,思政課教育的地位尤為突出。思政課不僅僅是向學生教授理論知識、講授道理,更重要的是以理論知識和道理為載體,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以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在思政課的課堂上,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人生經驗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不僅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更重要的“知行合一”,真正做到躬身實踐。在高校思政課的建設中,學生能夠參與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地去感受思政教育內容,堅持學、思、行并重,以此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引導與培養,促進其能力與素質同頻培育。
引導高校課程設計向現代化建設轉型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教育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高校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在思想素質方面更需要得以加強,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更顯得尤為重要。
思政課教學應注意注重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與部分的存在是互為條件的,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便沒有整體要正確把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弄清它們的性質、特點和功能。對于整個高校學生的思想建設可視為整體,對于各個課程的教學可視為部分,整體要想得以發展就應該注重各類課程同思政課的協調發展。堅持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協調育人。首先也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高校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其思維自主性更強,需要充分保證課程協同設計能夠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以發揮好思政課與專業課程的協同性。其次,教學結構需要立體化、多元化。在高校的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專業課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兼顧對學生的三觀塑造以及能力培養的多元化,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調育人,做到高校課程設計向現代化建設轉型。落實好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關鍵課程。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價值理念,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選擇。思政課建設需要注重全員性,不僅僅注重思政課老師的立德樹人教師隊伍建設,對于其他課程的教師也應該不斷增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局觀意識。高校思政課教學應注重本碩博思政課程目標的有效銜接均體現了高校思政課程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全程性,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青春之課以思政鑄魂育人。二十一世紀青年要認真學習好思政課程,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氣的新時代青年。新時代青年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作為人生追求,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勇立潮頭,爭做先鋒,做有骨氣的新時代青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英勇奮斗。新時代青年必須弘揚昂揚斗志,毫不畏懼面對一切艱難險阻,肩負起歷史與時代賦予的使命,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在奮斗中創造幸福人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作者:黎萍,碩士研究生,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