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堤與金堤河的關系,事實上是先有堤后有河。
由于歷代對大堤不斷培高加寬,在堤南側大量取土,逐漸形成順著金堤走向的積水溝。民國十八年,濮陽縣沿金堤挖引水溝,隨著上游濮陽滑縣等地的澇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順堤河流。
金堤河起源于滑縣耿莊,干流長158.6公里,流域涉及河南,山東兩省,新鄉,鶴壁,安陽,濮陽,聊城五市,浚縣,封丘,延津,長垣,滑縣,濮陽,范縣,臺前,莘縣,陽谷等12個縣。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連降暴雨,下游壽張縣段連降特大暴雨,數天內累計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金堤河南岸小堤已漫溢,無法防守,河南上游客水形成洪峰,連接催毀山東范縣三道攔水壩,全部泄入壽張縣河段,壽張縣堤南瞬間形成一片汪洋。臺前村至孫口村一帶水深處達1.5米。
墻倒屋塌,不計其數。解放軍派出舟橋部隊,動用大批橡皮艇搶救村民。與此同時黃河水位升高,與金堤河水持平。壽張縣金堤河以南至黃河北岸(今臺前縣全境)成為湖區。待黃河水位下降后,將臨黃堤段張莊段爆破,使金堤河水下泄入黃河。事后在破口處修建了張莊閘。
此次水災后,金堤河水事糾分不斷惡化。范縣決心重修攔水壩,對原壩加高。濮陽則繼續加高兩岸大堤,兩省多次爆發民間糾紛,解決金堤河水的出路問題,勢在必行。
后在國家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關注下,由時任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協調提出方案,最后國務院于1964年2月29日發文決定,先將河南省東明縣劃給山東省,再撤銷山東省壽張縣制,將壽張縣金堤以南五個區并入范縣,范縣金堤以北五個區劃給莘縣,同時將壽張,范縣兩個半縣合并成新范縣,劃給河南省,歸安陽地區所轄。后因范縣過于狹長,又設置臺前縣。金堤及金堤以北歸山東,金堤河及南部為河南省,作為河南省的滯洪區,金堤河上下游統一歸河南省管理。雙方在對方省內的土地,其經營權,所有權不變。
現在,金堤及金堤河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