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都有,但它并不是普通的草。《本草綱目》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葉能灸百病。“艾葉,生則味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純元陽。”“艾葉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有回陽、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于針灸,故又被稱為回陽草。”又云:“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若生艾,則易傷人肌脈。”
1、艾葉含有黃綠色揮發油,新制艾絨油質尚存,因而灸之火力強而燃燒猛烈,受灸者較為痛苦,陳年艾葉油質揮發散盡,艾質柔軟,灸之火力柔和,不僅痛苦沒有,而且還很舒服,精神亦為之振奮。
2、陳艾因油質少,火力溫和且耐燃,不宜散裂,灰少,火力熱力可穿透皮膚直達穴位深處,刺激穴位,療效更加。
艾葉可制成食品,還可制成艾絨、艾柱、艾條;制成艾枕、艾床、艾衣、艾鞋墊、艾香包等等,等等。為人類健康的保護神。當今用的最多的就是艾灸。
【艾灸的功效】
1、補虛強壯,扶陽固脫
艾葉有純陽之性,艾火的熱力具有扶助陽氣,舉陷固脫的功效。《素問.生氣通天倫》中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是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明了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陽衰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其則欲脫,這時可用艾灸來溫補元陽,以扶助虛脫之陽氣。李梃的《醫學入門》也提到:“虛則灸之,以火氣似助元陽也”。因此,在中醫臨床上,艾灸可以治療各種虛寒證、寒厥證、虛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等病癥。
2、祛濕逐寒,行氣活血
《素問.調經論》中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艾火的熱力具有直接的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功用。《醫學入門》中說:寒者灸之,使共氣之復溫也“。《素問.異法方宜論》也說:“寒藏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對于風寒濕痹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冷刺激性蕁麻疹、凍瘡、網狀青斑等癥狀,就可通過艾灸來治療。艾灸通過艾的燃燒所產生的熱,滌蕩風、寒、濕等邪氣對人體的傷害,使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行,最終氣血得以通暢運行,這正是“寒者溫之”的具體運用。
3、補中益氣丸,升陽舉陷
陽氣是人生命活動的根本陽氣盛則體質健壯,陽氣不足,則中氣下陷,體落多病。而艾灸就能補中益氣丸,升陽舉陷。《靈樞.經脈》記載:“陷下者灸之”。《針灸易學》中記載:“氣虛補之,針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用艾灸的方法可以用來溫補陽氣,調養五臟,補充人體中氣之不足,推動氣血的運行,使其“補之”、“升之”,對于氣虛所導致的疾病,如胃下垂、子宮下垂以及面色無華、萎黃、體弱消瘦、發育不良癥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4、清熱瀉火,消腫散結
艾火溫熱能使皮膚腠理開放,毛孔通暢,可以引熱外行,向外散發。對于一些熱癥,通過艾灸可以引熱邪、火邪從體內排出,發散到體外。正如《醫學入門》所言:“熱者灸之,引郁熱之邪外發也。”因此通過艾灸可以治療癤腫、帶狀皰疹、丹毒、甲溝炎等等熱性病。對于陰虛發熱者,也可使用灸法,選用膏盲穴、四花穴等治療骨蒸潮熱、虛勞咳喘等。艾灸還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散結的作用,《靈樞.刺節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亦行,艾灸能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故瘀結自散。臨床上常用于治療乳癰初起、瘰疬、癭瘤等氣血凝滯之癥。
5、調整陰陽,平衡五臟
《靈樞.官針》云:”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結堅,火所治之。”艾灸可以起到瀉實、補虛、調整陰陽的作用,使體內的偏盛、騙衰的狀態得以糾正,五臟得以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對于腎陰虛而造成的雀斑、黃褐斑、黑眼圈,腎陽虛造成的凍瘡、痹癥等,都可以使用艾灸來調治。
6、疏風解表,溫肌祛邪
艾灸之火,可以迅速產生熱效應,滲透入肌膚,疏散風邪,溫肌祛邪。《外臺秘要》說:“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薷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又其能,鎮、藥、湯、散皆所不及者,艾為最重。”
又說:“諸療之要,艾火為良,要中之要,無不此術。”因此對于風邪郁于肌表的蕁麻疹、口眼歪斜、白癜風等風邪所致之癥,選用艾灸調治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7、溫通經絡,祛邪止痛
中醫認為疼痛多是由于外邪傷及經絡,使經絡出現賭賽不通,“不通則痛”,或者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經絡,“不榮則痛”。通過艾灸可以循著“穴位——經絡——臟腑”這一途徑,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調理臟腑的作用,經絡疏通,氣血充盈,“通則不痛”,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8、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艾灸能夠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在身體健康時施灸,還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在我國古代醫籍中有許多記載。《醫學入門》中說:“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氣之堅固,百病不生。”《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記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余歲。”這足以說明艾灸之法能激發人體正氣,強壯人體臟腑功能,促進人體健康,預防病毒的感染,具有保健作用。如果在生活中經常艾灸人體中脘、關元、氣海、命門、足三里、大椎等穴,具有不錯的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