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 錦泉健康
中醫把人體比做一個小宇宙,人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對應的,并且五臟具備五行的屬性和相生相克: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當人體五臟相對平衡時,身體就會很健康,按照五行的相生關系,人體內腎滋養肝,肝滋養心,心滋養脾,脾滋養肺,肺滋養腎,各臟器之間會產生相生(另一種是相克)的作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維持相對平衡的狀態。這種認識,在中醫臨床治病上也多有體現,有種治法叫做“滋水涵木”,就是說肝木虛弱的疾病,不采取直接補肝的治法,而是用滋補腎水的方法,讓腎水充足,進而肝血、肝陰都可以充足,有母體強盛后子體自然茁壯的意思,中醫叫做“虛則補其母”。總而言之,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治病的時候不是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重點在于對于整體和各臟腑相互關系的把握。
我們就從五行的角度來解讀一下心系統。
一、心系統的生理、病理分析:
臟:心(位于胸腔左側);經脈:心經
腑:小腸;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里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四時之夏氣相通應,在五行中屬火。《素問》稱“心為陽中之太陽”:心臟必須保持強大的陽氣,才能溫運血脈,振奮精神,溫煦周身。
(1)心在體合脈
體:形體。 脈:血脈、經脈。
心臟直接與血脈、經脈相連,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脈內循行,從而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血脈與心臟的聯系最為密切→心主血脈(主:主持、管理)
(2)心其華在面
華:光澤、顏色;顯露于外的表現。面:面部。面部的氣血豐富,心臟氣血的精華最易反應于面部。“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的臨床意義:體察脈搏的跳動和面部色澤的變化來診斷心臟乃至全身的病變。如:
心氣強健,血脈通暢,可見面色紅潤,脈搏均勻,和緩有力;
心血虧虛,可見面色蒼白無華,脈細無力;
心血瘀阻,可見面唇青紫,脈澀結代。
某些心臟病(西醫: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面容)
(3)心在竅為舌
舌有感受味覺,表達語言,幫助進食等功能。中醫認為,舌的這些功能與心有密切關系。如:心開竅于舌,心氣直接通于舌。且心主血脈、主神志,血脈虛則舌質淡,血熱盛則舌質深紅,神志不清,則語言聲音失常,舌卷縮等。
(4)心在液為汗:汗為津液所化
血液與津液同源,均為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汗同源”
心主血脈,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如:汗出過多,可感覺心慌心悸。
(5)心在志為喜
心的情志的喜悅;開心、心花怒放等。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
A、心火過盛→心火亢盛;表現:心火旺→小腸火:
在上:口干、口渴,舌頭和口腔潰瘍,心煩,甚至失眠,舌尖紅
在下:小便量少、顏色深黃,甚至發紅、排小便時尿道有灼痛感
某些西醫認為的泌尿系感染屬于中醫的“心火下移小腸”,所以治療上應清瀉心火,兼通暢小便,使心火和小腸火都從小便排出。
清瀉心火:梔子、金銀花、麥冬、百合、丹參、(生甘草)、紅巧梅、洛神花
清熱利尿:梔子、羅布麻葉、(荷葉、槐花)、竹葉
搭配:
1、心火旺盛導致的舌頭、口腔潰瘍:
金銀花6g、梔子3g、麥冬6g、洛神花3g、生甘草3g(兼肝火旺+菊花)
2、心肝火旺導致的心煩、失眠:
梔子(金銀花)、麥冬(百合)+菊花、決明子+玫瑰(佛手、陳皮)
另外要注意心情的調適——心平氣和多運動調暢氣機、舒展筋骨,也可以釋放“火氣”。
B、心火不足
→心氣虛、心陽虛
→氣虛血瘀、寒凝血瘀
四診 | 心氣虛證 | 心陽虛證 |
望 | 精神差,面色淡白、舌淡 | 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淡胖,苔白滑 |
聞 | 語聲低微、有氣無力 | 語聲間斷、喘 |
問 | 心悸、氣短、胸悶,自汗,活動后癥狀加劇,疲倦,多有冠心病、肺心病等心臟疾病史。 |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或心胸疼痛,怕冷、四肢發涼,神疲乏力,多為心氣虛+陽虛怕冷的癥狀 |
切 | 脈虛 | 脈沉弱或結代 |
注意:心氣虛和心陽虛可同時出現。
對比:心氣虛證偏氣虛的表現:語聲低微、少氣懶言,疲倦乏力、體質弱、易感冒,癥狀活動后加重(動則耗氣);
心陽虛證偏陽虛的表現:面色白或青紫,全身怕冷、四肢發涼,喜溫,比一般人穿衣厚,小便多、色清亮。更多健康養生知識請關注公眾號“錦泉健康”!
調理:補心氣、溫心陽
1、參類:首選人參、紅參、西洋參、紅景天(歸心經);次用黨參、太子參、人參花
2、佐以補氣健脾之品:靈芝、黃芪、蟲草花、山藥、茯苓、大棗等
3、兼養血活血:當歸、丹參
4、湯料:
參茯君子湯:大補氣血(氣血兩虛)
參膠美齡湯:益氣補精(氣虛+腎精虧損)
參竹靜遠湯:益氣補陰 (氣虛+陰虛)
桂固元湯:益氣補血,補腎溫陽(氣血兩虛+腎陽虧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