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春瓶
來源多為機構舊藏和個人捐贈,部分是建國初期民間征集入藏的。國外收藏的除歷史上作為貿易商品和饋贈品外,大多為清代沒落以后逐漸運賣到國外的。
從官方發掘的報告顯示,并沒有發現洪武釉里紅玉壺春瓶出土于墓葬或窖藏的實例。不像宋元瓷器還時有出土,以彌補收藏品中的不足。所以,現有的洪武玉壺春瓶更加寶貴。
是歷代玉壺春中造型為壯碩、霸氣的。寬闊的腹徑使得30多公分的高度顯得更加敦實、穩重。而4毫米的口沿是其容易殘損的致命要害。這種口小肚大的造型缺陷加上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使得傳世的洪武玉壺春瓶還保存有口沿的相當少見。
目前,清代官窯瓷以其娟秀、規整的作工和豐富多彩的紋樣引領著拍賣主導位置,但隨著國人美學認識的進一步升華,會有眾多藏家喜愛中國元素更加濃郁,飽含筆墨味道且彰顯個人性情的元末明初高品質瓷器。
研究結果尚未定論,元青花精品卻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古陶瓷價值的領軍人物。而洪武御窯瓷的真面目更是疑點重重。無疑是繼元青花探秘后,具學術價值與投資潛力的一匹黑馬!與青花瓷相比,釉里紅品種的稀貴將更加凸顯。只要有洪武釉里紅玉壺春瓶的精品現世,定會創造出驚人的價格。
尚有的是一個叫劉棟文的人,他懂文物,曾做過骨董商,厥后在唐山地域文教局事情,認真文物征集,先后收購了一些明清官窯。地震前這些瓷器到山海關展覽,算是躲過一劫,惋惜劉棟文先生卻在沒能這么幸運,不幸震亡。文教局委派崔學諳認真文物科事情,將這批展品從秦皇島撤回,存放在影戲器材站,又搬運惠暫時淺易房,沒有藏品庫房,人們也沒拿這些工具當成寶物,堆放在“疤瘌筐”里,塞在床底下。
這輾轉的歷程,聽起來膽戰心寒,可其時就這個狀態。現在這些瓷器珍藏在博物館里,安放在定制的錦盒中,建賬、建卡、編目、清點、核對、研究、展示,也算有了好的歸宿。贅述這些,是由于我要先容的這件玉壺春瓶就是從山海關展覽中取回、劫后余生的一件瓷器。以是世上萬物都有屬于他們的生命歷程,每件藏品也都蘊含著往事。
寄義自然是玉質的壺,或者像玉一樣的瓷壺。有詩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賦“玉壺先春,冰心可鑒”。“春”指的是酒,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子女沿用。至今為止,許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陽春、五糧春等。玉壺春也被以為是一種酒的名字,而這種酒必有一定的著名度,以至用來裝玉壺春酒的瓶子也盛行起來,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造型就稱為玉壺春瓶。
再說“霽紅”。霽紅也稱祭紅。景德鎮陌頭巷尾撒播著這樣一個故事:明代御窯命造鮮紅瓷器,一位工匠屢燒不成,眼看限期已到,恐懼受罰,回家后悶悶不樂。其女第二天以探望父親為由,縱身入窯,群人救治不及,等打開窯門,所有瓷器殷然,故以祭紅稱之。而霽紅則為“如朝霞霽色”之意,厥后演繹有雞紅、極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