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領導一談起教育科研工作,便會眉飛色舞地說,我們堅持走“科研興校”“科研興教”之路,幾年來,有若干個課題按時順利結題,正在研究的還有多少個,準備立項的還有多少個。
既然學校做了這么多課題,學校的學習之風、教研氛圍應當很濃,肯定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走進學校,卻感覺不到學校的學術研究氛圍,更沒發現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有什么新的起色。
源于教學實踐的課題研究對教學沒有任何幫助,這是為什么?原來,學校做課題時,只是紙上談兵,沒打算做出成效來。學校號召老師做課題,是因為課題研究在教育行政部門考核學校時占一定的權重;老師做課題只是為了評職稱、評優評模,不得已而為之。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課題研究變了味,做課題變成了想當然地寫課題。立項時,隨意確立個課題;中期,根本不去進行具體的實踐研究;后期,坐等結題通知。結題通知一來,大家手忙腳亂、東拼西湊后便萬事大吉。最后得到了個結題證書,學校和課題組成員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做課題的根本目的是為解決教育教學困惑,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挖掘學生潛能,推動教育發展。扎扎實實地開展課題研究,學校的工作得到提高,教師和學生得到真發展,結題證書自然會如期而至。那該怎樣改變這種“偽課題”現象呢?
無論學校還是教師都要切實提高對教育科研的認識,少些功利,多些實干,讓教育科研回歸本位。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課題要從教學實踐中來,把教學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其次,要有研究意識。把研究融入常規工作中,備課是研究,上課是研究,判作業是研究,考試也是研究。這樣既沒增加教師的負擔,還完成了教育科研工作。杜絕教學和課題研究“兩層皮”現象,要將其融合成共同體進行。再次,要有科學意識。研究過程要嚴謹,研究形式要多樣,研究材料要豐富。只有過程規范了,結果才會真實。最后,要有精品意識。課題研究不在數量多少,只要研究的問題是真問題,就有價值。研究過程扎實,研究出了成果,并得到了推廣,轉化成了“生產力”,多久做一個課題不是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業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通過做教育課題研究,不僅能發現教育的真諦,還能使教師享受到職業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改變教學沒有“味道”的心理,減少職業倦怠感。但做“偽科研”“被研究”,則是在做無用功,起不到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