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現實意義
作者:許平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學問家,清華“四大哲人”之一陳寅恪(1890.7.3—1969.10.7)先生最早(1929年)提出來的。他在王國維紀念碑文中所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這句話與其說是對王國維的贊美(更多的是指向學術方面)不如說是他自己處世的思想精髓。他說,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并且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陳先生的這句話,在當時社會知識界評價極高。
梁啟超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陳寅恪這句名言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日漸成為現代化以后的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以下二個詞:“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
百度講:精神是人的情感,是大腦的思維活動,記憶交流,喜怒哀樂、社交和自控力。
哲學上,精神的定義,就內涵方面而言:精神是過去事和物的記錄及此記錄的重演。
精神獨立有以下四點:
一是精神依賴于物質,有了物質獨立才有精神獨立可言;
二是有健康的自我,不會因為他人的看法而自擾,有自己堅持的信念,并一直有力量踐行,堅持而不固執,能從善如流;
三是要有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的時候,也懂得借助外界的力量;
四是內心是快樂的。
思想 ,一般也稱“觀念”,其活動的結果,屬于認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即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思想也是關系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體現。
思想自由,又稱觀念自由,是個人持有不同于他人,包括不同于家長,不同于宗教組織的獨立思想之權利。
思想自由是人權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人人有權享受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
思想自由是人類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高階段。自然人的自由和自由觀是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接近于動物的本能。但作為一個社會人,自由可劃分為三個方面,同時也是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人身自由。第二層次,即選擇的自由。第三層次,即思想的自由。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陳寅恪先生的信仰,亦是他一生的追求。
陳寅恪先生之所以受到那么多大學者、名人的敬重,是因為其人格之“正”。陳先生的人格突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存正”。他恪守傳統,嚴謹細致,這些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美德,融入陳寅恪的為人治學中。
二是“義正”。他情愿眼睛瞎,也堅決不肯在淪陷區教書。
三是“剛正”。在右眼失明7年多之后,56歲的陳寅恪連左眼也看不見了。不久,他就開始學習怎樣在目盲的情況下繼續工作。
四是“身正”。陳寅恪遍游歐美,在生活上卻從不染習不好的所謂 “洋氣”,一直生活節儉、廉潔自愛。
陳寅恪先生的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讀書、求知最好的座右銘,也可作為教育培養人才的準則,更應該成為全社會民眾的共同人格和理想追求。
現在看來,獨立之精神于個人則是一個人的意志和品格,于國家則是民族的意志和國格;自由的思想,于個人則是一個人的理想與追求,與國家則是其愿景和目標。
本人覺得精神更多的體現在一個人的人格上,而思想則更多的體現在一個人認識社會和事物的理念上。
每個人的精神都有不同于他人之處,每個人的思想也有自己獨特的印記。
人的精神和思想形成有多種因素,靈魂的自由與清純方可有卓越的精神和思想理念。精神需要磨煉,思想需要凈化。
獨立不是自私,自由不是放任。自私之人、“小我”之人,沒有真正的精神,任性之人早晚不會有自由。精神不獨立必受制于人,思想不自由必趨同于萬象,更不能有智慧,最終必然迷失自我。
人的精神可以外化為氣質,內化為人格。沒有奮發、昂揚的精神就難以有出眾的氣質,難以有優秀的人格。思想的自由更多的源于自我約束。
黑格爾講:“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自由人,有一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但卻沒有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自由根本不存在。
培養一代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應該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這一精神應該成為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一個人要有獨立的人格才能稱其為人,進而才能被稱為優秀與卓越的人。
因為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才成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成功是因為他保持了人格獨立與自由的思想,在此基礎上才發現了真理并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否則他不過僅僅是柏拉圖的一位好學生而已,而不會給人類留下那么多具有獨創性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有一大批人認為中國革命應該走蘇聯式的攻占大城市獲得政權的模式,而毛澤東同志則反其道而行之,先在偏遠的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山區和鄉村建立根據地和紅色政權,然后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路線,最后率領全中國人民奪取了新民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對于每個人而言,獨立之精神是一個人成就自我的基本要素,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獨立之精神則是實現國家和民族愿景的強大精神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
達成自由之思想則需要“內圣外王”相統一。內圣外王,指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內圣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內圣外王”之道,后世學者無一例外將其歸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創。
孔子的儒學思想內涵深遠,內容豐富,既能體現在道德、人格方面,也體現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內圣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圣”到“外王”。這里,“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弘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就應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
以天下為己任是歷來儒家所踐行的處世原則與崇尚的生命法則。在《大學》中有“修、齊、治、平”之說。
正是這種大無畏生命的擔當意識,每當中華民族歷經患難之時,總會有無數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承擔起歷史時代使命,華夏文明的火炬才得以沿傳至今。這種使命感“不僅是一種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它有力地推動人們干預社會現實生活的道德情感,是崇高的道德理想在主體意識中的基石。
缺乏時代使命感,不可能有主體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憧憬”。這種生命擔當意識對于當代民眾健全人格的構筑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全體國人應將自我的發展與社會責任聯系起來,時時讓責任在心靈里有一個合理的歸屬。
弘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要有生命的責任意識。
首先,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文化傳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全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共同的目標奮斗、拼搏。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孟子曾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儒家向來重義輕利。當今,最大的義便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即共同理想,只有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認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義,方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能更早的實現。
再次,要有知行合一的道德認知。“知行合一”是儒家文化中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活動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道德實踐。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以“鐵肩擔道義”的情懷戮力同心奮斗,中華民族美好的明天才能早日到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當代中國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新的形勢,就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水平,做到知行統一。
惟其如此,才能抵制和消除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形成一個尊重人性、實現自由的良好社會氛圍,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作者簡介】許平,1965年10月生,江蘇靖江人。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軍事學學士,從軍20年,轉業后從事經濟工作,愛好讀書和文字,涉略廣泛,每年閱讀量逾二千萬字,已撰寫讀書筆記、心得和人生悟語百余萬字。
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