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那么,何為道家之道呢?讓我們跟隨下文一起領會吧!
道
老莊的道是自然之道,也是虛無之道。老莊的自然是指萬物依其本性自然而然,虛無是道作為無名的本源狀態。
這里的虛無不是空無一物的虛無,而是包含萬有的“生”之虛無。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此,“一”作為與自身的未分狀態,就是道本身。道與萬物在此構成了一種母子式的生育關系,即一所分化的萬物。物性各自相異,但都含有同一的道,這正是老莊之道的奧妙之處:
首先,道本性是虛無,道將自身保持于無名之中,并為自己建立根據,不僅如此,它也為萬物建立根據;其次,道為萬物建立根據,意味著道貫穿于萬物之中,在生育關系中,道容納萬物,萬物也不離道;最后,道的虛無作為生之無,在無為中讓萬物順其本性成其自身,這就是道無為而無不為的作用。
由此,人作為萬物中的一種,其根本的存在方式,就是仿效道之虛靜無為的本性,通過遵循自然之道,回歸本性去成為自身。
人遵循自然之道的規定,意味著人要遵道而行,因此人的技(藝)也要接受自然之道的規定。老莊對于技(藝)的基本態度是:首先,不否定技。只要合乎于道的,技就不僅是可以存在的,而且是值得肯定的。
老子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中的建和拔作為一種技術性行為,因為合乎于自然之道,所以被形容為“善”。這里的“善”在根本上就是指合乎于自然之道的行為,而且,與道相合的技巧使人工之物看起來,也仿佛天生如此般的自然;然后,反對技的過度使用。
老子認為技巧作為人身體作用的延伸,與人之欲相連,“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莊子也認為奇技淫巧會導致機事、機心,會使人純白不備,由此道將不載。顯然,老莊都認為過度的技巧,只會助長人過度的欲望,從而讓人遠離大道。
如果說,老子側重的是道對技的規定,那么莊子側重的就是由技進道的可能。在老子道論的基礎上,莊子對技作了比老子更為深入的發揮。他描寫了“庖丁解牛”“佝僂者承蜩”“工倕旋而蓋規矩”等故事,并表達了對這些手藝人的贊嘆。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所稱贊的不是這些人高超的技巧,而是這些人對待道的態度:即以道統技,由技進道。正是在這種內心原則下,人通過聚精會神地運技行為,心靈也逐漸地進入到虛靜的狀態。
而心靈的虛靜相通于道的本性,于是,技在物中發揮出如道自行運作般的神奇效果。
技,就其本性而言,是人使用工具去改造自然物以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這里面包含了人、技、自然物三者的關系。技作為人與物打交道的方式,溝通著人與物。
在此,人在用技改造物的同時也改造著人自身,因為技就是人后天通過身體與心靈的訓練所獲得的能力。不過在技之前,更為原初的問題是:人如何看待物?物在此不能做狹義的理解,而要理解為天地中的一切存在者。
在這樣的意義上,人當然也是存在者中的一種。不過,人卻不是一般的如礦物、植物、動物般的存在者,而是有心靈的存在者。人如何看待物,其實所彰顯的是人與物,甚至是心與物的關系。
而老莊的技藝觀之所以看起來違背常理或顯得過于神奇,是因為他們的技藝觀在根本上是對人“如何看待物”這一問題的回答。對此,老莊的回答是以道觀物。莊子列舉了諸多非道的觀物方式:以物觀物、以差觀物、以俗觀物、以功觀物和以趣觀物(《莊子·秋水篇》)。
“物、差、俗、功、趣”因其局限的視角或私欲,而造成了人諸多的偏見和成見。以這些眼光去觀物,只能是對物的歪曲和變形。但道作為虛無是無偏私的,因此以道觀物便是要人以無偏私之心,讓物回歸于物之本性。
來源丨《禪學與宋元文人畫》
點贊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