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9-12篇原文及譯文

本文是論語的子罕篇、鄉(xiāng)黨篇、先進篇、顏淵篇

子罕第九

9.1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

孔子很少單獨提利字,一般都與天命或仁道并提。

9.2原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人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

譯文

魯國達巷地方有人說:“偉大呀孔子!他的學問淵博,卻不能成為名家。”孔子聽到了,對他的學生們說:“我該專心干何事?專心駕車呢?還是射箭?我看還是駕車吧!”

9.3原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也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禮制。現(xiàn)在大家都用黑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jié)省了,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頭,這是符合禮的。現(xiàn)在大家都到堂上磕頭,(免去堂下的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xiàn)。雖然與眾人的作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9.4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完全沒有四種毛病,就是他不憑空猜測,他不堅持己見,他不頑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脹。

9.5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的面貌酷似陽虎,匡人受過陽虎的害,把孔子當成陽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過他還自慰地說:“文王已經(jīng)不在,但是他的禮樂典章難道不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要喪失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參與這個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讓這種文化喪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樣?”

9. 6原文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譯文

太宰向子貢詢問:“夫子是個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貢說:“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藝。”孔子聽到這些話就說:“太宰真了解我嗎?我孤兒出身,年少貧賤,所以許多事都會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藝嗎?不需要的!”

9.7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譯文

牢(子張)說:“老師曾經(jīng)說過:‘我不為世所用,所以有閑暇去學習這些技藝。”

9.8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是沒有。有粗鄙的人來問我,在他雖然是好象空無內(nèi)容;我卻只從其問話內(nèi)容,正反對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9. 9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

孔子說:“鳳凰沒有飛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xiàn)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這樣到頭了吧!”

9.10原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見到他們時,即使他們比自己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jīng)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9. 11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

顏淵贊嘆一聲說:“越抬頭看,越覺得崇高;越深入學,越難以透徹。看起來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師很能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他以文獻知識廣博我的見解,又以禮制規(guī)范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下來都不可能。我盡了全力之后,好象學會了立身處世的本領。但是當我想要再進一步追求老師,卻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9.12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譯文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學生們組織治喪處。后來病情緩和些,孔子說:“這段時日以來,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該有治喪的組織,卻假裝有。我想欺瞞誰呢?難道要欺瞞天嗎?我與其在治喪的人手里過世,不是不如在你們幾位學生的手里過世嗎?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禮,難道就會死在路上沒有管嗎?”

9.13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

子貢說:“假設這里有一塊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來呢?還是找一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它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

9.14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

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種地方很簡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說:“君子去住的話,怎么會簡陋呢?”

9.15原文

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wèi)國回到魯國以后,把樂曲的篇章進行整理,使《雅》、《頌》各有適當?shù)陌才拧!?/p>

9.16原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長輩親人,為人承辦喪事,不敢不盡力而為,不因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擾,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9.17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失的一切就像這樣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9.18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從來沒見過喜歡道德超過喜歡美貌的人。”

9.19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本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履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

孔子說:“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來,那是我自己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進的。”

9.20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與他談話,而從不顯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

9.21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時說:“可惜他已經(jīng)過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斷進步,沒有見到他停下來。”

9.22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

孔子說:“谷子生長了卻不開花的,有這樣的情形呀!開花的卻不結實的,也有這樣的情形呀!”

9.23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們將來會比不上現(xiàn)在的人呢?不過,到了四十歲或是五十歲,還沒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9.24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聽到義正詞嚴的話,能不接受嗎?但是要改正過錯才可貴。聽到委婉順耳的話,能不高興嗎?但是要想通含義才可貴。光是高興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實際不改,我對這樣的人是沒有什么辦法的。”

9.25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不要學習別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9.26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軍隊的統(tǒng)帥可能被劫走,一個平凡人的志向,卻不能被改變。”

9.27原文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慚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詩經(jīng)》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怎么會不好?’子路聽了,就經(jīng)常念著這句詩。孔子說:“這樣固然是正途,但是還不夠好呀。”

9.28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天氣真正冷了,才會發(fā)現(xiàn),松樹與柏樹是最后凋零的。”

9.29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對事情不迷惑;有仁愛心的人不憂愁;有勇氣的人不畏懼。”

9.30原文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處世;可以一起立身處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權衡是非。”

9.31原文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譯文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是真的想念,有什么遙遠呢?”

鄉(xiāng)黨第十

10.1原文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

孔子在鄉(xiāng)里之間,溫和而恭順的樣子,像是不太會說話的人。他在宗廟里朝廷上,說話明白流暢,但是很有分寸。

10.2原文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

孔子下朝時,與下大夫說話,溫和而愉快的樣子;與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坦誠的樣子。國君臨朝時,恭敬而警惕的樣子,穩(wěn)重而安詳?shù)臉幼印?/p>

10.3原文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蠼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排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張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jīng)不回頭了。”

10.4原文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蠼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象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檻。經(jīng)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象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而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象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樂地向前走幾步,姿態(tài)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nèi)心不安的樣子。

10.5原文

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譯文

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向上舉時好象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象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好象在作戰(zhàn),腳步也緊湊狹小,好象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用私人身份和外國國君會見時,顯得輕松愉快。

10. 6原文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

君子不用(近黑色的)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nèi)衣外面。黑色的羊羔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正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10. 7原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是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10. 8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

食物不以做得精致為滿足,肉類也不以切得細巧為滿足。食物放久變了味道,魚與肉腐爛了都不吃。顏色難看的不吃。味道難聞的不吃。烹調(diào)不當?shù)牟怀浴<竟?jié)不當?shù)牟瞬怀浴G懈罘绞讲粚Φ娜獠怀浴]有相配的調(diào)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較多,也不超過所吃的飯量。只有喝酒不規(guī)定份量,但是從不喝醉。買來的酒與肉干不吃。姜不隨著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10. 9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其它祭祀用過的肉留存不超過第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10. 10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時不討論,睡覺時不說話。

10.11原文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

即使吃的是粗米飯與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nèi)〕鲆恍﹣砑雷妫瑧B(tài)度一定要恭敬而虔誠。

10.12原文

席不正,不坐。

譯文

席子擺的方向不正,不坐。

10.13原文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

孔子與同鄉(xiāng)里面的人一起聚餐飲酒的時候,要等到年長的人都離席了,他才走出去。

10.14原文

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譯文

鄉(xiāng)里的人舉行驅逐役鬼的儀式時,他穿著正式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10.15原文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10. 16原文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

季康子派人送藥來,孔子作揖接受。他后來說:“我不清楚這種藥的藥性,不敢服用。”

10.17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家里馬棚失火燒了。孔子從朝廷回來,說:“有人受傷嗎?”沒有問到馬。

10.18原文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祀的時候,自己先吃飯(嘗一嘗,以盡禮儀式)。

10.19原文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望,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束腰的大帶子。

10.20原文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0.21原文

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情都發(fā)問。

10. 22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

譯文

遇到朋友過世,而沒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說:“我來負責喪葬。”

10.23原文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送的禮物,即使是車與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謝。

10. 24原文

寢不尸,居不客。

譯文

睡覺的姿勢不要拘謹僵臥,平居不像作客那樣跪坐著。

10. 25原文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譯文

孔子看見身穿孝服的人,雖然是平日熟識的,也一定改變態(tài)度。看見戴禮帽的與瞎眼的,雖然常常碰面,也一定顯出關切的神色。坐在車上時,看見穿喪服的,即使是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傾,手扶橫木以示心意。做客時,有特別豐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來向主人致意。遇到急雷狂風,一定改變態(tài)度。

10. 26原文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看,不快速地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10. 27原文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譯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孔子的神色稍有變化,山雞就飛起來,在空中盤旋之后再聚在一起。孔子說:“山谷中、橋梁上的這些母山雞呀,懂得時宜!懂得時宜!”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振幾下翅膀又飛走了。

先進第十一

11.1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樸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我主張選用先學習再做官的人。”

11.2原文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譯文

孔子說:“跟隨我在陳蔡兩國交界處共同度過危難的弟子們,現(xiàn)在都不要門下了。”

11.3原文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

德行很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人。口才很好的有:宰我、子貢兩人。政事辦得好的有:冉有、季路等兩人。文章寫得好的有:子游、子夏兩人。

11.4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因為他對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一句不是不喜歡的。”

11.5原文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別人都不質(zhì)疑他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

11.6原文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子。

譯文

南容反復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南宮適)。

11.7原文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死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人了。”

11.8原文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譯文

顏淵死了,他的父親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給顏淵買個外槨。孔子說:“不管有才華還是沒有才華,但都是自己的兒子呀。(我的兒子孔鯉死了,也只有內(nèi)棺而沒有外槨。我不能(賣掉車子)徒步行走來為他買外槨,因為我也曾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呀。”

11.9原文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說:“噫!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11.10原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哭得非常傷心。跟隨在旁的學生說:“老師過度傷心了!”孔子說:“我有過度傷心嗎?我不為這樣的人過度傷心,還為誰傷心呢?”

11.11原文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打算隆重地厚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生們還是隆重地安葬了顏淵。孔子說:“顏回呀!你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但我卻不能把你當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那幫同學干的呀。”

11.12原文

季路問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

子路請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說:“沒有辦法服侍活人,怎么有辦法服侍死人?”子路又問:“膽敢請教先生,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說:“沒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會了解死的道理?”

11.13原文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

閔子騫站在孔子身旁,溫和而正直的樣子;子路,剛強堅定的樣子;冉有、子貢,從容自如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又嘆道)“像仲由這樣,只怕不得好死吧!”

11.14原文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

魯國想要擴建長府(魯國國庫)。閔子騫說:“依照過去的方式來做就好了,何必擴建呢?”孔子說:“這個人平常不說話,一說話就很中肯。”

11.15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矣。”

譯文

孔子說:“由所談的這種瑟聲,怎么會出現(xiàn)在我的門下呢?”其它的學生聽了這話,就不尊重子路了。孔子說:“由的修養(yǎng)已經(jīng)登上大廳,還沒有進入深奧的內(nèi)室而已。”

11.16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敦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子貢請教孔子:“師(子張)與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孔子說:“師的言行過于激進,商則稍顯不足。”子貢說:“那么師要好一點嗎?”孔子說:“過度與不足同樣不好。”

11. 17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

季氏的財富超過魯君,而冉求還為他聚集收斂,更增加了他的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學們可以敲著大鼓去批判他。”

11.18原文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譯文

柴(高柴名子羔),生性愚笨;參(曾參),生性遲鈍;師(顓孫師字子張),生性偏激;由((子路),生性魯莽。

11.19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

孔子說:“回的修養(yǎng)已經(jīng)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窮得一文不名。賜不受官府之命所約束,自行經(jīng)營生意,猜測漲跌,常常準確。”

11.20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善人的作風如何。孔子說:“他不會隨俗從眾,但是修養(yǎng)也還沒有抵達最高境界。”

11.21原文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

孔子說:“言論篤實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是言行合一的君子?還是面貌顯得莊重的人?”

11. 22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請教孔子:“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與哥哥還在,怎么能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請教孔子:“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公西華在旁邊他就說:“當由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老師說‘父親與哥哥還在’,當求請教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嗎?老師說‘聽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覺得有些困惑呀,冒昧來請教。”孔子說:“求做事比較退縮,所以我鼓勵他邁進;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讓他保守一些。”

11.23原文

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

孔子在匡邑心存戒備,顏淵失散后再相會。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jīng)死在匡人手里!”顏淵說:“老師還在,顏回怎么敢先死?”

11.24原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譯文

季子然請教:“仲由與冉求可以稱得上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要問別的事,原來是由與求。所謂大臣,是以正道來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辭職。現(xiàn)在由與求二人,只可以說是專業(yè)的臣子。”季子然說:“那么他們唯命是從嗎?”孔子說:“遇到長官殺父親與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順從的。”

11.25原文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

子路安排子羔擔任費縣縣長。孔子說:“你這樣做害了這個年輕人。”子路說:“有百姓與各級官員,也有土地與五谷,為什么一定要讀書,才算是求學呢?”孔子說:“這就是我討厭能言善辨者的緣故。”

11.26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曬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旁邊坐著。孔子說:“我比你們年長幾歲,希望你們不要因此覺得拘謹。平常你們說‘沒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又要怎么做呢?”子路立刻回答說:“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國內(nèi)又碰上饑荒,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變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接著問:“求,你怎么樣?”冉有回答說:“縱橫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禮樂教化,則需等待高明的君子。”又問:“赤,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這樣學習,宗廟祭祀或者國際盟會,我愿意穿禮服,戴禮帽,擔任一個小司儀。”孔子又問:“點,你怎么樣?”曾皙彈瑟的聲音漸稀,然后‘鏗’的一聲把瑟推開,站起來回答:“我與三位同學的說法有所不同。”孔子說:“有什么妨礙呢?各人說出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三月時,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沂水邊洗洗澡,在舞雩臺(祈雨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聽了贊嘆一聲說:“我欣賞點的志向呀!”三位同學離開了房間,曾皙留在了后面,曾皙說:“那么三位同學的話怎么樣呢?”孔子說:“各人說出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老師為什么對由的話要微笑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靠禮,他的話卻毫不謙讓,所以我笑笑他。”曾皙再問:“難道求所講的不是指國家嗎?”孔子說:“你怎么看得出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難道赤所講的不是指國家嗎?”孔子說:“有宗廟祭祀的國際盟會,不是諸侯之國又是什么?赤如果只做個小司儀,誰又能做大司儀呢?”

顏淵第十二

12.1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欲,回歸天理良心,便是仁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克制私欲回歸天理良心,全天下就都契合仁道了。所以要做到仁,是要由自己身上下工夫,豈是由別人呢?”

顏淵說:“請問其細目如何?”

孔子說:“不合禮節(jié)的不看,不合禮節(jié)的不聽,不合禮節(jié)的不說,不合禮節(jié)的不做。”

顏淵說:“顏回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愿意奉行夫子的這些話。”

12.2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請教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說:“走出家門要像要去晉見大人物一般敬慎;差遣人民要像主持大祭一樣鄭重。自己所不愿意的事物不要加諸于別人。這樣可以做到在機關團體內(nèi)沒有人怨恨,在家里也沒有人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愿意服膺這些話。”

12.3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譯文

司馬牛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仁人說話都非常謹慎,不輕易發(fā)言。”司馬牛再問:“說話非常謹慎,不輕易發(fā)言就合乎仁道了嗎?”孔子說:“這是很難做到的,如果做某件事,能不茍且敷衍,說這事時,能不有所克制而輕易發(fā)言嗎?”

12.4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怎么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也不恐懼。”司馬牛不明白再問:“不憂愁也不恐懼,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從內(nèi)心省察,一點也不愧疚,還有什么憂愁恐懼的?”

12.5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子夏說:“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tài)度認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禮節(jié)。四海之內(nèi)的人都可以成為兄弟———君子又何必擔心自己沒有兄弟呢?”

12.6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

子張請教明見的道理,怎么樣才看得明白。孔子說:“日積月累的讒言與急迫切身的毀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你可以說是有明見的。日積月累的讒言與急迫切身的毀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你可以說是有遠見的。”

12.7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夫子治國的道理。孔子說:“民生重要的糧食要充足,保家衛(wèi)國的軍備也要充足,然后施以教化,取得人民的信任不背離。”子貢再問:“如果迫不得以,要去掉一項,先去掉這三項中的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以,還要去掉一項,那要先去掉剩下的二項中的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難免一死,但如果失信于人民,是不能夠自立的。”

12.8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有質(zhì)樸就夠了,要文飾做什么呢?”子貢說:“先生這樣談論君子,令人感到遺憾!須知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如果文飾就像質(zhì)樸一樣,質(zhì)樸也像文飾一樣,那么去掉文飾的話,虎豹的皮就像犬羊的皮一樣了。”

12.9原文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不好,國家用度不夠,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用,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12.10原文

子張問崇德辯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增進德行與辯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點,厭惡他的時候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12.11原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詢問孔子有關治國的道理。孔子回答說:“國君行君道,臣子行臣道,父親行父道,為人子行子道。”齊景公說:“說得對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時雖有俸祿可得,我豈能安心享用呢?”

12.12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

孔子說:“話說一半就可以斷明訟案使人信服,這是仲由的本事。子路著實忠信,答應的是不留隔夜。”

12.13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說:“審判訴訟案件,我與別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使訴訟案件完全消失。”

12.14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在職不懈怠,辦事公忠。”

12.15原文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jīng)判道了。”

12.16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助長別人的壞事。小人卻相反。”

12.17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有關政治的道理。孔子回答說:“政治就是要端正,你以身作則,誰敢不正?”

12.18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因為盜賊太多而煩惱,向孔子請教對付的辦法。孔子回答說:“如果你自己不貪求財富,就是有獎勵,他們也不會去偷竊。”

12.19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有關治國的道理,他說:“如果殺了無道的惡人,以警戒人民,使人民歸向有道。這種做法如何?”孔子回答說:“你治國政,干嘛要用殺呢?你有心要讓人民善良,人民就會善良。在上位的人的行為如風,人民的行為如草,草會隨風仆倒的。”

12.20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有關士的道理:“要如何做才算所謂的“通達”?”孔子說:“你所謂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回答說:“在鄉(xiāng)鄰必聞名,在家族必聞名。”孔子說:“這是聞名,但未必通達。講通達必須是心地正直而愛好道義,與人談事情,能仔細聽人言,觀看人之容色,謙卑自牧,能如此則在鄉(xiāng)鄰必通達,在家族必通達。講聞名,則外表以仁作幌而行為卻違反仁,而且自以為是,肆無忌憚。如此則在鄉(xiāng)鄰必聞名,在家族必聞名。。”

12.21原文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陪同孔子在舞雩臺下游憩時,說:“膽敢請教如何增進德行,消除積怨與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報酬的事,不是可以增進德行嗎?批判自己的過錯,而不要批判別人的過錯,不是可以消除各怨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嗎?”

12.22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斯言!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說:“要能夠愛人。”他再請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說:“去了解別人。”樊遲沒有聽懂。孔子說:“舉用正直的人,卻除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變正。”樊遲仍然不能意會,退出了下來,幾天后去見子夏,說:“前幾天我去見老師,向他請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師說,‘舉用正直的人,罷黜邪曲的人,能使邪曲的人變正。’這怎么說呢?”子夏說:“這句話真是含義豐富啊!從前舜統(tǒng)治天下時,在眾人之中選用好人,當他舉用一個皋陶出來,不正的人便遠離了;湯統(tǒng)治天下時,在眾人中挑選好人,當他舉用了伊尹,不正的人便遠離了。”

12.23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

子貢請教交友之道。孔子說:“朋友有過錯,要忠心勸導他,如果真的不聽就停止,否則不但無效,還會惹來侮辱。”

12.24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有道德學問的人拿文章學術來跟朋友聚會,借著朋友間的鼓勵成全,以促進德行的增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 語》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全譯——先進篇第十一
中華智慧經(jīng)典《孔子家語》·(第13~26)
《拼圖解論語》順時施宜04破解“不得其死然”
論語.先進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山丹县| 体育| 木兰县| 娄底市| 永康市| 斗六市| 杂多县| 绥化市| 理塘县| 巨野县| 宝鸡市| 拜泉县| 德清县| 若尔盖县| 九龙坡区| 鹿泉市| 永嘉县| 色达县| 四川省| 双流县| 静宁县| 通渭县| 馆陶县| 通化市| 全椒县| 云梦县| 九龙坡区| 灵山县| 丰都县| 陵川县| 米林县| 彭水| 乌鲁木齐县| 仲巴县| 镇坪县| 宁强县| 曲松县| 镇康县| 乡城县|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