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七國其實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由于兩周實行分封制,所以周王朝境內有大量的諸侯國,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的國號來自于地名,西周時期的秦人的首領秦非子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公元前905年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族稱,建立秦國,史稱“嬴秦”。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秦始皇統一后,仍然以秦為國號。
贏姓部族由來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顓頊。顓頊的后代大費和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大費便留在舜帝的身邊,為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舜帝贊賞大費的功勞,就賜姓為嬴,這就是嬴姓的由來。因為大費善于調教鳥獸,人們又叫他柏翳(伯益)。
大費生有兩子,分別叫大廉、若木。
若木有個裔孫叫費昌,他所處的時期正是夏桀時期。費昌受不了夏桀之暴,便離開了夏朝,投奔了商湯,專門給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
大廉玄孫中衍,為商帝太戊駕車,太戊又把女兒嫁給了他。 嬴姓部族因此成為商朝的貴族。
中衍有個玄孫叫中潏,住在西戎族生活的地方,替商朝保衛西部邊陲。中潏生子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蜚廉與惡來助紂為孽依附商紂王,周武王伐商,蜚廉和惡來被殺。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死,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國政交由周公旦。此時以紂王之子武庚為首的商朝殘余勢力聯合武王三弟發動了三監之亂,嬴氏部族也有人參與。周公總共征服熊姓嬴姓之族有十七國。
秦國成為諸侯國
惡來有個弟弟季勝,季勝有個兒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寵信。
孟增有個孫子叫造父,造父很善于駕馭馬車,不但為周穆王駕車,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這就是趙國由來,所以秦國與趙國本是同一先祖,一脈相承。
周孝王時期,造父有個侄子大駱住在犬丘。大駱的次子非子被周王朝安置在汧、渭之間管理馬匹,馬畜蕃息。非子(伯益十六世孫)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后人稱他為“秦非子”,秦國歷代國君認秦非子為秦國立國者,為始祖。秦人此后世代為周王室養馬并在戍邊對抗西戎,但當時秦國只是作為西周的附庸國,并不是諸侯國。
秦非子畫像
周幽王時期,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驪山下殺死了幽王,西周滅亡。犬戎大軍盤踞于鎬京,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率兵營救西周,立幽王故太子宜臼為天子,是為周平王,以保衛社稷。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開始建國。周平王還說: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秦襄公時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伯爵國),跟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
楚國是周朝時期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
楚人就是荊蠻,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玄帝顓頊的后人。
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參與周文王姬昌的起兵滅商,《史記》記載:“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
所以楚國的始祖是鬻熊。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是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位于今天山東。
姜姓呂氏齊國始祖是姜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姜太公,封神榜里的姜子牙,應助周武王建立周朝,應功被封諸侯國。所以齊國姜姓始祖是姜尚。
田齊始祖叫陳完,為了避禍投靠齊恒公,因古代“陳”“田”音相近,所以也叫田完,公元前391年,田完后世田和廢齊康公,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燕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周武王十三年,燕國始祖召公姬奭跟隨周武王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將他的弟弟召公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所以燕國的始祖為姬奭。
趙國建國君主一脈和秦國君主贏姓本是同一祖先。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 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章,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
秦趙王族是同一祖先伯益(大費)的后人,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
夏朝末年,伯益的五世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后被周武王所殺,失去了贏姓宗主之位。
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的弟弟季勝擔任蜚廉贏姓族人的宗主。季勝有個兒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寵信。孟增有個孫子叫造父,造父很善于駕馭馬車,不但為周穆王駕車,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他的后人以趙為氏,是趙國的始祖。周孝王時期,造父有個侄子大駱住在犬丘。大駱的次子非子因造父舉薦被周王朝安置在汧、渭之間管理馬匹,馬畜蕃息。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非子便以封地為氏,為秦國始祖,所以秦趙王族本是一家。
在兩周時期有兩個魏國。
第一個魏國是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冊封地于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所以第一個魏國的始祖是失載。
第二個魏國是在東周后建立的,始祖是畢萬,畢萬的始祖是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所以姓畢。畢國在西周末期亡國,畢萬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并把魏國屬地封給畢萬,畢萬以魏為氏,才有了后來的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所以戰國時期的魏國始祖是畢萬。
其實兩個魏國的王族和周王族是同宗,都是姬姓。
韓國建諸侯國也有兩個時期。
第一個韓國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的諸侯國,始祖是周武王的庶子,周成王的弟弟,性名不詳,西周滅亡后,晉國吞并了韓國,西周時期的韓國滅亡。
此后,晉國君主將原韓國的領土賜予了曲沃桓叔的兒子姬萬,他便以封地韓作了自己的新氏,號為“韓萬”,晉國韓氏的歷史便是從韓萬開始的。所以戰國時期的韓國始祖是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