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制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滅商后,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西周禮樂制度已經達到了一個禮樂不分家的地步,所謂“禮之所及樂必從之”。西周禮樂制度用禮樂劃分等級,目的在于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
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就連如何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天子——駕崩 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祿 平民、奴隸——去世
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禮作樂的事,還贊賞不絕!
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籍禮是用來監督平民在“籍田”上從事無償的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的。冠禮是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以維護貴族的利益和鞏固貴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大搜禮具有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性質,起著整編軍隊、檢閱兵力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鄉飲酒禮在于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統治秩序。鄉射禮具有以鄉為單位的軍事訓練和軍事學習的性質。朝禮在于尊重國君的權力和地位。聘禮在于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槎Y和喪禮在于維護宗法制度和族權。
到春秋晚期,由“禮樂文化”所創造的思想環境與“禮崩樂壞”的時局卻讓許多身在民間,但掌握知識文化的階層崛起并影響著后來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