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沿岸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們看一張沿岸港口分布圖:
筆者統計了一下,從四川宜賓一直到長江口總計有40個左右城市。九江下游河段城市多分布南岸,南岸13個,北岸6個,南岸比北岸多了一倍還多;中上游南岸11個,北岸20個,北岸比南岸多近一倍。
總體上南岸 24個,北岸26個,南岸與北岸幾乎持平,相差不大,但河段內城市分布卻極不勻衡,下游與上中游出現了明顯的差別。題主的說法不是很準確,為什么長江沿岸城市這樣分布呢?
一般來說,沿河城市的形成,水源問題容易解決,人類生存發展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消費用水,都離不開便捷的水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活動,也沒有人類的一切。而河流恰恰是為人類提供充足的水源,而河水方便易取,往往影響著城市的分布。
其次還與航運有關,在人類初期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水平較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較差,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和高鐵,人類的交通運輸多依賴的內河航運,陸地上交通多依靠馬車、牲畜,但運力較差。而水運比較方便,貨物運輸能力也很高。因此沿河也可以作為城市布局的首造目標之一。
長江河段水文特征不同,城市功能需求有差異,導致南北兩岸分布卻有了差別。
從下游城市形成來看,多與航運有關,因此南岸城市分布多。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年徑流量高達9600億立方米,下游地勢低平,河道展開、寬闊,水流平緩,從中上游搬運的泥沙多在下游堆積,形成沙洲,河口易形成三角洲。
上圖,由于地球自轉作用,要產生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對于長江而言,河水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侵蝕右岸(南岸),泥沙堆集在左岸,這對于修建港口來說,右岸比較適宜,而左岸(北岸)建港口容易被淤平,這在河口處非常明顯,這才形成了大上海,并且成為了我們國家最大的港口城市。
地轉偏向力是一種隨地球自轉產生的偏轉力,不舍晝夜,分分秒秒在進行,這對河口泥沙淤積產生很大影響,世界上很多大河如恒河、尼羅河等也是向右偏,這對城市的形成有制約作用。下圖
長江下游九江以下,還有很多城市如南京、馬鞍山、蕪湖、池州、銅陵等城市,多分布在南岸。除了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侵蝕南岸,易形成港口外,這里的城市興起,還與地勢有關,因為這里多是丘陵地貌,長江下游河道泥沙淤積歷害,容易擺動,沿岸城市往往受洪水累及,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是為了躲避洪水災害,從而發展起了南岸城市帶。這些城市的屬性=港口+地勢。下圖:
雖然南岸受侵蝕,河道要往南偏,但我們通過一些設施,修建攔河壩,沿江大堤,來抵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減少河道南偏,對城市起到保護作用。
而長江中上游九江以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北岸,這段河流水文特征是流速急,下切侵蝕力強,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同樣也沖刷南岸,淤積北岸,但這些城市的形成初期更多考慮的是安全,安全是城市的發展首位,泥沙淤積北岸,北岸地勢要高一些,這便是城市初期的首選,港口為次要。如荊州、江陵、洪湖等。
長江三峽上面的中小城市,河道窄,港口功能不大,布局多是因為支流與長江交匯處,這與北方城市形成很類似,這恐怕是人類城市發展最初期形成方式:河流交匯處地低平,水源易取,土壤肥沃,適于農耕生產。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一些城市又增添了新的功能。長江因為三峽水庫的修建,上游城市可以直通長江入海口,過去這些城市受三峽航道影響,港口職能弱化,如今逐漸會加強起來,所以說城市的發展因為某種因素的變化而改變。但一個城市不是短時間就能夠興起的,得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我們只能根據長江的變化來推知城市的初期形成,這個過程就是根據長江水文特征不同而影響沿岸城市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