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審理指南》,第20條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合同明確約定以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意見作為工程價款的結算依據的,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對工程款的審核、審計,應當作為結算依據”。在這一地方規定之下,就不難解釋本案法院為何終止了工程造價的司法鑒定程序。當然河北省高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審理指南》不能作為裁判依據,所以在裁判中不會援引。盡管承包方上訴到了最高院,最高院于2019年12月26日作出的二審判決還是維持河北高院意見。
最高院《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案號(2019)最高法民終922號,審判長張純,裁判日期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發包方:河北旅游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旅游學院)
承包方: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住總集團)
2007年7月2日,雙方就旅游學院新校區工程簽訂了《補充協議》約定““本工程屬乙方部分墊資工程,工程總建筑面積約9.6萬平方米,工程總造價已突破原工程造價(已最終審計決算為準)”
一審河北高院認為,因施工過程中圖紙設計發生了較大變化,擴大了承包范圍,招標文件確定工程價款所依據的情況有了重大變化,雙方簽訂了《補充協議》。雙方對《補充協議》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均沒有異議。《補充協議》變更了工程款的計算方式,約定以最終審計為準。承德市審計局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在雙方確認工程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因素,作出了24號審計報告。住總集團對審計報告最主要的異議是審計報告沒有認定材料確認單中的價格。因材料確認單沒有監理單位簽字,不符合雙方的約定,故審計報告中沒有按照材料確認單中的價格確認并無不當,住總集團對審計報告最主要的異議不成立。旅游學院為財政撥款單位,該工程經國家審計為必要程序,加之,住總集團遲遲未能提交全部用于鑒定的材料,故一審法院終結了應住總集團申請啟動的對于審計報告進行的復核鑒定程序,將審計報告作為本案工程的結算依據。
雙方均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院上訴,二審中雙方均不同意以 河北省承德市審計局出具的承審投報(2010)24號《審計報告》(以下簡稱24號審計報告)作為結算依據。
爭議焦點:河北省承德市審計局出具的承審投報(2010)24號《審計報告》(以下簡稱24號審計報告)能不能作為認定本案工程款數額的依據?
關于住總集團上訴主張24號審計報告不應作為結算依據問題,本院認為,在《補充協議》中,雙方對工程總造價約定以最終審計決算為準。住總集團認為這一表述并不表明雙方已對工程款的結算以審計機關的審計為準達成了一致,但該表述亦未排除國家審計機關審計的方式,況且旅游學院作為事業單位法人,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其對案涉工程項目的建設須經過國家審計機關審計的政策,住總集團作為專門從事建筑施工的大型企業應當是明知的。因此,一審法院有關雙方約定了以審計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的認定,具有事實依據。同時,住總集團與旅游學院對24號審計報告確定的工程量均無異議,關于取費標準和計價規則,從24號審計報告的內容可以看出,承德市審計局在審計過程中,充分聽取了住總集團和旅游學院的意見,綜合考慮了多方面因素,采取的審計方法和原則也兼顧到了雙方的利益,一審法院將其認定為工程價款的結算依據,符合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本院予以維持。關于旅游學院上訴主張應以招投標文件作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問題,因案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圖紙設計發生變化,工程量較招投標時明顯增加,且24號審計報告中已對合同約定結算方式與招標文件不同的因素予以了合理考慮,故旅游學院上訴提出24號審計報告不能作為結算依據的理由,也不能成立。另,一審中,應住總集團申請,雖已啟動了案涉工程價款的司法鑒定程序,但因住總集團未能在規定時間提交用于鑒定的全部材料,一審法院結合本案實際情況終結了鑒定程序,審理程序并無明顯不當。二審中,住總集團再行提交司法鑒定申請,本院不予準許。
河北省高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審理指南》,第20條規定“政府投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合同明確約定以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意見作為工程價款的結算依據的,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對工程款的審核、審計,應當作為結算依據”。在這一地方規定之下,就不難解釋本案法院為何終止了工程造價的司法鑒定程序,所謂的沒有及時提供鑒定所需的圖紙只是表面的理由。當然河北省高院也知道該院所制定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審理指南》不能作為裁判依據,所以在裁判中不會援引。盡管承包方上訴到了最高院,最高院于2019年12月26日作出的二審判決還是維持河北高院意見。
最高院裁判的背后邏輯和依據是最高院2015年審判紀要第49條“合同約定以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意見作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的,應當遵循當事人締約本意,將合同約定的工程價款結算依據確定為真實有效的審計結論。承包人提供證據證明審計機關的審計意見具有不真實、不客觀情形,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當事人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糾正審計意見存在的缺陷。上述方法不能解決的,應當準許當事人申請對工程造價進行鑒定。”,對照本案來看,最高院首先認為雙方約定造價以審計為準,其次審計過程充分聽取了雙方意見,審計報告確定的造價并無明顯不當和不合理之處。
盡管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曾要求清理地方法規或規章中的工程結算以審計為準的規定,但是實際效果如何,尚待時間檢驗。政府工程招標文件中設置了結算以審計機關意見的為準的合同條款的,承包方是沒有話語權的,除了被動接受別無他法,除非政府工程不去做。承包方先要舉證證明審計意見具有“不真實、不客觀”情形,才允許鑒定,對承包方來說無疑增加了維權的難度和成本,弄得承包方連打官司的勇氣都沒有了 ,對政府來講,對法院來講都是好事,減少了建工案件的產生,達到“訴源治理”的效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政府項目很少打官司了(進而選擇找領導溝通)。“贏了也是輸了——贏了失去了一片市場,輸了就是輸了——輸了官司輸了錢也失去了一片市場”這是承包商心理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