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黃帝的故里眾說紛紜,很多人都說不清楚,不過在下要說的是,黃帝有N個喲,所以故里也N個哈!不知道,親~,你想知道那位黃帝呢?因為不同黃帝有著不同的封地,所以就有不同的故里。很多親們一定會覺得在下所說的言論令人可笑,但事實,及史籍證明在下所說屬實的喲。在下就簡單的說說,查資料寫歷史很耗時間,如有什么不對,還請海涵。成不成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重新認知史記古籍。
黃帝軒轅為軒轅氏、黃帝氏的始祖。軒轅在司馬遷·史籍·五帝本紀中記載的姓為公孫,也就說為公孫氏,名字軒轅,其父應該為公孫茶。軒轅與炎帝榆罔即別本史籍載的參盧,擊敗炎帝蚩尤之后黃帝邑在涿鹿之阿。史籍又言黃帝軒轅遷徒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后句意思是說:黃帝軒轅遷來遷去的,又走來走去來回往反居無定所,與師兵一起居住,即今之稱謂名軍營。為什么住軍營呢?因為炎帝榆罔衰弱的時候有很多諸侯反,并挾持炎帝榆罔,天下開始大亂與分裂。列如九黎君蚩尤,蚩尤要吞并榆罔的封地及帝位,榆罔迫于無奈之下只好奔至有熊躲避,即軒轅的封地有熊國,同時將行政管理中心也置于有熊。軒轅在沒有稱帝之前為炎帝臣,官爵司徒。同樣蚩尤也為炎帝臣,封派于西,保西陲,封于古帝少暤的封地中。后來蚩尤反,奪其帝位,還要滅血親榆罔,先是將榆罔趕出涿鹿自稱炎帝,炎帝榆罔怕,便跑去找軒轅,炎帝榆罔說明事事之后,軒轅隨后便去找了神皇氏,風氏等。史籍原文:「牧神皇風后」。牧指找或?qū)ぁI窕适现干褶r(nóng)后代,后代中就有神皇氏。風后即風氏、偑氏等,伏羲風姓,后代有風氏、偑氏等。神農(nóng)長子柱襲炎帝位,弟慶甲為伯。伏羲去世之后是妹妹女媧襲帝位。伏羲長子咸鳥,咸鳥曾孫封于巴,玄孫巴人為巴氏。——說這么多干嘛呢?就是告訴諸位親們,伏羲子嗣是很多的,十三子,帝位為有十三世,上古太皞天子之意。神農(nóng)子嗣也是很多的,史記中提到了柱與慶甲為兄弟,即神農(nóng)去世之后的炎帝。當然還有女媧的后代,女皇氏及有嬌氏。伏羲之妻不是傳說中的女媧哈!怎么可能是兄妹婚姻呢?不可能的。史籍有載伏羲之妻為伏妃即洛神。伏羲之妻后來掉洛河中淹死的,后人為祭拜她代稱為洛神,即洛水女神。為什么軒轅居軍營呢?因為天下大亂嘛諸侯眾多相互廝殺唄,不服的,不聽命的,軒轅當然要討伐,討伐的目是平息干戈,完成統(tǒng)一,不可以四分五裂。華胥這樣做的,其子伏羲這樣做過,其女女媧也這樣做的,曾孫炎帝神農(nóng)史籍中沒有載戰(zhàn)爭。后代子嗣子孫中的軒轅有載戰(zhàn)爭喲!
歷史中地名:涿鹿。涿鹿為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四十里古城。涿鹿山在河北省涿鹿縣東南四十里,也就是說古涿鹿的確在河北,因為祖先封地均是靠近山邊的。
五帝本紀中歷代史官注解:東晉時代的人徐廣說:黃帝號有熊。意思是說黃帝封號為有熊。即分封地地名叫熊的地域。值得一提的事是伏羲一號皇雄氏。(熊?雄史籍抄撰了幾千年,字也在幾千年中演變著,古今字體有差異也很正常。)古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亦號有熊氏。西晉時代的人皇甫謐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上古軒轅之丘據(jù)說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此文其實已經(jīng)說明黃帝不只一位了哈。史籍:「黃帝崩,葬橋山。」皇覽言:「黃帝冢在上郡橋山。」上郡戰(zhàn)國魏文侯置。秦治膚施縣,即今陜西榆林市東南。橋山今河北涿鹿縣東南。水經(jīng)·?水注:溫泉水「上承溫泉于橋山下。」魏書·太宗紀:「北魏泰常七年,太宗幸橋山,遣使者祠黃帝、唐堯廟,即此。」唉~橋山一名太多不好查,河北、山西、陜西都有其名。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名軒,軒之字稱玄律。小典氏之子,黃精之君也。母吳樞,稱符葆。秘電繞斗軒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子壽丘,故名曰軒。這說了黃帝公孫茶,一名公孫軒,軒字稱之為玄律,即公孫玄律。小典氏的兒子。司馬遷撰史書為少典,說文言少就是小的意思。母親名叫吳樞,稱之為符葆。秘密集的閃電繞車頂,聲音震耳欲聾,兩年生公孫生茶的兒子于壽丘。這句:「母吳樞,曰符葆。」在下覺得應該指兩人而不是一個人,應該是說公孫茶的母親名為吳樞,妻的名稱符葆。符葆二年生公孫茶的兒子于壽丘。壽丘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北。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說:「黃帝生于壽丘」。又,史記·五帝本紀言:「舜作什器于壽丘」。正義言:「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曲阜舊城在今曲阜市東北二里古城村,故壽丘當在今曲阜市東北八里。
再看「有熊」水經(jīng)·洧水注:引皇甫謐·帝王代紀稱:「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確實幾文言中之言非黃帝為一個人,而已經(jīng)是幾個人啦!
熊耳山
①、清一統(tǒng)志·彰德府一:熊耳山有望海、掛月、石人、超云、朝陽諸峰,有泉下注于漳。今河北涉縣南十里。
②、漢書·地理志·弘農(nóng)郡盧氏縣:熊耳山在東,伊水出。今河南省盧氏縣東南。不過古今行政區(qū)地域有差距的。(盧氏縣、嵩縣、洛寧縣、宜陽縣中。古熊耳山)八九不離十▼
③、▲后漢書·劉盆子傳: 建武三年 ,赤眉君臣降,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海內(nèi)經(jīng):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①、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②、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③、疏仡紀: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名顓頊,黃帝氏之曾孫,祖曰昌意,黃帝之震適也。行劣不似,遜于若水,取蜀山氏,曰景,生帝干荒,擢首而謹耳,豭喙而渠股,是襲若水,取蜀山氏曰樞,是為河女,所謂淖子也。感瑤光于幽防,而生顓頊,并干、通眉、帶午,淵而有謀,疎以知遠,年十五而佐小昊。封于高陽。都始孤棘,二十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栁城衛(wèi)仆,俱為顓頊之虛。逃跡高陽,故遂以高陽氏。黑精之君也,以名為號,故后世或姓焉。紹小昊金天之政,乘辰而王,以水窮歷,故外書皆稱玄帝。
黃帝軒轅→其子昌意→昌意之子干荒→干荒之子顓頊,顓頊黃帝軒轅的曾孫。軒轅第四代子孫為曾孫沒有錯。史記五帝本紀所載存在偏差。黃帝軒轅之妻西陵氏之女名為嫘祖。兒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景,景生干荒。孫子干荒娶蜀山氏之女名樞,樞為河女淖子,淖子生顓頊。史記五帝本紀又誤。說明一點史記并不是司馬遷全部原著,后世在抄撰底本時不全,或有刪減。司馬遷原著本早已失,傳于今的應為補本。蜀山氏就不說了親們都知道是今四川省。
海內(nèi)經(jīng):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耳謹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腸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顓頊為黃帝,顓頊的爹干荒也為黃帝。史記中的帝嚳,即山海經(jīng)中的帝俊。黃帝軒轅之子玄囂,玄囂孫子帝嚳為黃帝。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軒轅氏與黃帝氏,說明黃帝不可能就軒轅一人,還有其他。同樣以這種認知去理解黃帝故里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