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門十哲

在介紹孔子的弟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古人的稱呼。

秦朝之前,有身份的人,都有姓、氏、名、字。姓為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氏為由姓派生出來分支的稱號;名是出生時父母取的稱呼;字是在成年以后自己取的別名,通常跟名有相對應的關系。

在古代,一個部族里的人聚居在一起,他們都用一個姓,這樣和其他部族的人打交道時,通過姓就可以知道對方來自哪里。在周朝之前,中國的姓是很少的,據說只有幾十個。

隨著技術的進步,交通變得方便了,各個部族里的人陸陸續續定居到了其他地方,這個時候姓就不能代表他們是從哪里來,于是人們又從姓分出了氏,用氏來代表這個分出來聚居的小族群,而姓便用來代表是否有共同的祖先。漢朝以后,姓氏就合二為一了。

以孔子為例,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而宋國是周王封給投降的商朝王族的國家,商朝王族是子姓,所以孔子的姓其實是子。孔子的六世祖從宋國王族里分出來,稱為孔氏。孔子出生時,父母給他取名丘,長大后他給自己取的字為仲尼。因此孔子的全稱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古人交談時是很注意彼此間稱呼的。自己稱呼自己時,為表示謙虛,呼自己的名。與平輩交談時,為表示尊敬,稱呼對方的字。長輩與晚輩談話,長輩對晚輩直呼其名,晚輩既不能呼長輩的名,也不能呼長輩的字,而是用尊稱。《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談話時,都是叫他們的名字,而弟子都是尊稱孔子為“子”,稱呼自己時喊自己的名字,同學間交談時互稱對方的字。在閱讀《論語》時,要注意里面的稱呼。

孔門十哲

傳說孔子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其中兼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有七十二人,被后人譽為“孔門七十二賢”。在《論語》中,被孔子親口稱贊的有十人。其中德行突出的是:顏回、閔(mǐn)子騫(qiān)、冉伯牛、仲弓。擅長政事的是:冉有、子路。擅長口才的是:宰予、子貢。精通文獻典籍的是:子游、子夏。這十個人被后世稱為“孔門十哲”。

唐 閻立本 孝經圖卷(局部)

子路

仲由,不知姓什么,氏仲,名由,字子路,魯國卞(biàn)邑人,卞邑在今山東省泗水縣東。子路是最早跟隨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九歲,生于公元前542年,死于公元前480年。

子路生性質樸,喜好勇猛武力,心地剛強直率。他年輕時穿著軍裝去見孔子,拔出劍揮舞著嚇唬孔子,問道:“古代的君子是用劍自衛嗎?”孔子毫無懼色,說道:“古代的君子,以忠為本質,以仁為護衛,不出屋子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有不善的事就用忠來化解,有欺凌和兇暴的事就用仁來限制,哪里用得著劍呢?”子路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禮,向孔子行禮,說道:“我今天聽到您的這番話,請讓我到您的堂上接受您的教導吧。”子路便拜孔子為師,那時孔子還不到三十歲。

子路跟隨了孔子后,便沒有人再敢欺侮孔子了,孔子夸贊子路說:“自從我得到仲由后,惡言惡語就不再進入耳朵了。”子路服侍孔子非常盡心,孔子生病了,子路就向鬼神祈禱,保佑孔子盡快康復。

子路為人耿直,說話做事從不拐彎抹角,《論語》中記載,子路聽到了道理,馬上就急著去做。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責孔子的不是。比如孔子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因為南子的名聲非常不好,子路就氣呼呼地指責孔子不該去,孔子一再的向子路解釋,還向他起誓,最后才平息了子路的怒氣。

孔子在魯國的時候,公山弗擾占據費(bì)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很不高興,指責孔子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里呢?”孔子辯解說自己去也是想把那里治理好,為老百姓做好事,不過因為子路的反對,孔子最后還是沒有去。

孔子和子路年紀相差不大,相處時間很久,彼此之間便沒有那么拘謹。

有一次,孔子和子路、顏回在一起聊天,孔子對顏回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一旁的子路不高興了,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知道子路是在炫耀自己的勇猛,便故意氣子路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學習了彈瑟,他就在孔子房間前不停地練習,估計是他彈得不好,孔子就嫌棄他說:“仲由,你要彈瑟,為什么在我這里彈呢?”其他的弟子們見了,就紛紛譏笑子路,不再尊敬他這個師兄了。孔子知道后,趕忙在弟子們面前改口說:“仲由嘛,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還有一次,孔子夸獎子路說:“穿著破舊的棉袍,與穿著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了非常高興,反復在別人面前說孔子夸獎自己的話,孔子便有些不高興了,批評子路說:“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孔子不時也會拿子路來開玩笑。有一次孔子發牢騷說:“我的主張行不通了,還不如做個木筏漂到海外去,能跟隨我的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孔子說只有自己能跟隨他,特別高興,有些得意忘形,孔子就挖苦子路說:“仲由除了勇猛勝過我,其他也沒什么可取的了。”

子路并不是所有的意見都贊同孔子,他和孔子有時也會產生爭執。子路推薦師弟高柴去做費邑的長官,孔子認為高柴的學業還不夠好,就生氣地對子路說:“你這簡直是害人子弟。”子路和孔子爭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種植的糧食,管理人民和土地也是一種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更生氣了,罵子路說:“我就討厭你這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另一次,子路問孔子說:“如果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要糾正名分上的不當用詞。”子路不以為然的說:“有必要做這個嗎?您太迂腐了,這又何必去糾正?”孔子不高興了,指責子路說:“仲由,你怎么這么粗魯!”然后義正詞嚴的向子路說明糾正名分的必要。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子的私人關系非常好,遠遠超過一般師生間的關系,更像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平常說話都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直言不諱。

子路也是一個對朋友慷慨大方、重情重義的人。一次孔子在和子路、顏回聊天時,讓他們各自說出自己的志向,子路就說:“愿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

孔子五十多歲時開始在魯國做官,子路也被他推薦到魯國的掌權者季氏那里做主管,子路到任后,做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很好的政績。孔子在得罪了魯國的貴族后,被迫辭去了官職,當他決定去周游列國的時候,子路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選擇追隨孔子。這一去就是十四年,當子路跟隨孔子再次回到魯國的時候,子路已經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

回到魯國沒多久,衛國的大夫孔悝(kuī)來請子路出任他的封地蒲邑的長官。子路接受后,向孔子辭行,孔子勉勵他說:“蒲邑有許多壯漢勇士,難于治理。但我告訴你幾句話,謙虛恭敬,可以駕馭勇士;寬厚中正,可以安撫民眾;恭敬正直而為政清簡,就可以回報國君了。”

子路到了蒲邑后,興修水利,體恤百姓,取得了很好的政績。三年后,孔子路過蒲邑,見到子路治理下的蒲邑欣欣向榮,對他贊不絕口。

然而好景不長,孔悝勾結衛國國君的父親蒯聵(kuǎi kuì)發動了叛亂。子路這時正在國外,他聽說了消息后飛馳前往衛國,到衛國都城的大門前,子路遇到了一起在衛國做官的師弟高柴,高柴對子路說:“國君已經逃出國了,城門也已關閉,你可以返回了,不要白白遭受那里的禍害。”子路說:“我拿孔悝的俸祿,就不能躲避孔悝的禍。”高柴勸服不了子路,便一個人走了。

子路來到孔悝的住處,憤怒的叱責孔悝,隨即準備焚燒孔悝和蒯聵所在的高臺。蒯聵恐懼了,命令手下攻擊子路。搏斗中子路系帽子的帶子被打斷了,子路說:“君子就算死了但帽子不能脫掉。”于是停手結好帽帶,蒯聵的手下趁這個機會殺死了子路,把他的尸體剁成了肉醬。

孔子在家里聽說衛國內亂了,痛惜的說:“唉!高柴應該會回來吧?仲由恐怕要死了!”不久果真接到子路的死訊,孔子悲痛欲絕,哭著說:“天哪!老天這是要詛咒我死呀!”孔子得知了子路慘死的情形,從此不吃肉醬。幾個月后,孔子也離開了人世。

孔子和子路一生相伴了四十多年,亦師亦友,既是師徒,又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誼。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弟子言行最多的就是子路。

子貢

端木賜,不知姓什么,氏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貢家里經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他又非常聰明,能言善辯,孔子都經常被他辯得無話可說。因為家境優越又天資聰明,子貢便不大看得起別人,經常譏笑其他人。孔子針對子貢的這個缺點批評他說:“賜,你真的夠好了嗎?我就沒有閑工夫去議論別人。”

子貢接受完孔子的學業后,覺得自己的學識已經和孔子差不多了,想看看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便問孔子說:“老師,您看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孔子說:“你好比是器皿。”子貢問:“那我是什么樣的器皿呢?”孔子說:“你就像瑚璉。”瑚璉是古時候宗廟祭祀時盛放糧食的容器,是相當尊貴的。孔子的話一方面是夸獎子貢的能力很突出,另一方面也是對他的告誡,因為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是孔子認為最完美的人,孔子認為君子任何事都可以做得盡善盡美,沒有做不來的,所以君子就不會像器具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孔子說子貢像瑚璉,就是說子貢還不是君子,還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品德。

子貢離開孔子后,來往于各國經商做買賣,他頭腦靈活,又能說會道,賺了很多錢。后來孔子去周游列國,子貢便不再經商而選擇了跟隨他,一路上還資助了孔子不少錢。

子貢還多次營救孔子于危難之中。孔子從宋國逃往鄭國的時候和弟子們走散,是子貢沿路尋找,在鄭國都城的東門找到了他。孔子一行人被困于陳國、蔡國之間,子貢又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去見楚王,請來楚軍救出了孔子他們。

子貢跟隨孔子回到魯國后,就在魯國做了官。子貢聰明能干,又能說會道,很快就獲得了魯國君臣的稱贊。

子路遇難后,孔子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身體越來越虛弱,他強撐著身體期盼見到子貢。子貢得知孔子病重后,急忙趕去了孔子家,七天后,孔子在子貢的陪侍下去世了。

孔子去世后,有些不了解孔子的人見子貢很有本事,就稱贊子貢,認為孔子名不符實,子貢對此都予以了駁斥。比如,有個叫陳子禽的人問子貢說:“您太謙虛了,仲尼難道比您還強嗎?”子貢駁斥他說:“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表現為聰明,說一句話也可以表現為不聰明,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師是趕不上的,就像天不能搭個梯子就爬上去一樣。我的老師如果當上了諸侯或卿大夫,老百姓就會接受他的教導,和他一起同心協力,把國家變得國泰民安。他活著時光榮,死后令人哀慟(tòng),我怎么趕得上呢?”

而在魯國,貴族叔孫武叔則別有用心,故意抬高子貢,惡意詆毀孔子。他在朝廷中對其他大夫們說:“子貢比他的老師仲尼更有賢德。”大夫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子貢,子貢說:“我拿圍墻來做比喻。我的圍墻只有肩膀高,大家可以站在墻外看見漂亮的房屋。老師的圍墻有幾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看不見里面美輪美奐的宗廟和富麗堂皇的房屋。能夠找到老師圍墻的大門,進入欣賞他風采的人或許不多吧。叔孫武叔大人會那樣說,不也是自然的嘛!”

然而叔孫武叔沒有收斂,更變本加厲的四處散播詆毀孔子的謠言。子貢忍無可忍,便直接對叔孫武叔說:“請您不要再這樣做了!仲尼是詆毀不了的。別的賢人就像一座小山,還可以翻越過去;仲尼就像太陽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雖然想斷絕太陽、月亮對自己的照耀,那對太陽、月亮又有什么損傷呢?只不過表現他不自量力罷了。”

子貢喜好經商做買賣,家產積累達到千金,他后來還在魯國和衛國出任過高官,最后在齊國去世。

子貢對孔子就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敬重,孔子死后,只有子貢一個人服了六年心喪,而且第一個提出來尊奉孔子為圣人的也是子貢。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弟子言行第二多的就是子貢。

冉有

冉求,不知姓什么,氏冉,名求,字子有,《論語》中稱他為冉有,魯國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生于公元前522年。

冉有個性謹慎,做事有些畏手畏腳,他有很強的行政能力,擅長處理政事,但是對于鉆研學問卻有些畏難。有次他跟孔子說:“老師,我不是不喜歡您的道,而是我的力量有限,實在學不了。”孔子批評他說:“你根本沒有行動,怎么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夠呢?”

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讓冉有兼職做他的管家,冉有不但把孔子的家管理得井井有條,還非常照顧同學。冉有的師弟公西赤出使齊國時,因為公西赤家里貧窮,結果沒有糧食吃了。公西赤還有個年邁的母親,冉有便請求孔子給公西赤的母親一些糧食,孔子同意了,讓冉有給她六斗四升米,大約是一個月的口糧,冉有覺得少了,請孔子再多給些,孔子同意再加二斗四升。冉有覺得公西赤是魯國的外交大使,不能太寒酸,就沒有聽孔子的,自作主張給了八百斗米!孔子知道了后,狠狠的批評冉有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著豪華的馬車,穿著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說,君子應該雪中送炭,不必錦上添花。”

冉有在做孔子管家的這段時間內,顯露出了他卓越的辦事能力,聲名逐漸開始遠播。當時魯國的重要大臣孟武伯來拜訪孔子,便直接向孔子詢問子路、冉有和公西赤是否可以從政,孔子非常自信的推薦了三人。后來魯國掌權的季康子也來拜訪孔子,詢問子路、子貢、冉有是否可以從政,孔子也是非常自信的推薦了三人。可見冉有當時已經非常有名氣了。

公元前492年,季康子接任魯國的國相,他召請冉有為自己的家臣,相當于現在的總理秘書。由于冉有能力出眾,后來季康子又任命冉有為家宰,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秘書長。

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大軍進攻魯國。魯國掌權的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族都不愿意派出自己屬下的士兵保衛國家,冉有說服了季孫氏的當家人季康子后,季康子便讓冉有跟自己上朝去說服孟孫氏和叔孫氏。在朝廷上,叔孫氏問冉有關于作戰的意見,冉有回答說:“君子有著深遠的考慮,小人知道什么?”孟孫氏硬是問他,他回答說:“小人計較了自己的能力才會說話,算計好了自己的力量才肯出力。”冉有這是在批評他們只考慮自己的小利,不顧國家的大義。叔孫氏慚愧的說:“這是說我成不了大丈夫啊!”回去后,孟孫氏和叔孫氏就派出了自己的軍隊。

魯國軍隊在郎邑(魯國之地,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北)同齊軍交戰。季康子讓冉有率領左軍,戰斗中,冉有指揮步兵執長矛,出其不意的突擊齊軍,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后,季康子問冉有:“你在軍事方面的本領,是學習得來的呢?還是天生就有的呢?”冉有說:“是向孔子學習的。”隨后,冉有說服季康子將孔子請回了魯國。

然而孔子回到魯國后,卻因為冉有的所作所為違背了他的教導,對冉有產生了不滿。那時魯國國君已經成了擺設,大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族控制,其中又以季孫氏的勢力最大,于是季孫氏就經常目中無人的使用只有國君才能用的禮儀。有一次,季康子去泰山祭祀,但是按照當時的禮法規定,只有周王和諸侯國的國君才能去泰山祭祀,季康子的身份只是大夫,是不可以這么做的。孔子非常生氣,責問冉有說:“你不能去阻止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冉有當時作為季康子的家宰,對這種違背禮法的事情沒有阻止,孔子對他是非常不滿的。

冉有在長期從政的過程中,做事越來越務實,盡力為季孫氏的利益考慮,漸漸就和孔子“復興禮樂”、“振興王道”的理想背道而馳了。

當時魯國有個附屬國叫顓臾(zhuān yú),季康子為了自己的利益想去討伐它。出征前,冉有和子路來向孔子匯報工作,說季孫氏要去攻打顓臾。孔子非常震驚,他知道冉求是季康子的總管,在季孫氏的權力集團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馬上批評冉求說:“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冉有辯解說:“這是季康子大人的想法,我倆都不主張這么做。”孔子又批評冉有說:“冉求,如果你不能阻止,就應該辭職,你是季康子的家宰,不是你的過錯又是誰的過錯呢?”冉有無可辯駁,只得實話實說:“顓臾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攻打它,以后會成為季孫氏后代的大患。”孔子從冉有的話里聽出,他實際上是預謀攻打顓臾的策劃者之一,接著孔子毫不留情地指責冉有:“冉求,君子痛恨那些嘴上說不想要好處,而實際上總想找借口得到好處的人。現在,你們兩個人輔助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不能吸引他們來效力;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他們家族內部的不和睦啊!”

公元前483年,冉有協助季康子改革征稅制度,新的征稅制度讓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稅,這與孔子的主張背道而馳,而冉有不僅不加制止,反而參與其中,這讓孔子非常憤怒,氣得要和他斷絕師生關系。孔子對門下的弟子們說:“冉求已經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要大張旗鼓地對他進行聲討。”

冉有后來向孔子請罪,孔子始終還是很愛護自己的弟子,就原諒了他,但是師生間的關系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融洽了。《論語》記載,有一天,冉有退朝去看望孔子,孔子問他為什么今天退朝這么晚,冉有敷衍說在處理國家大事,孔子駁斥他說:“你做的不過是日常的小事罷了,如果是國家大事,我雖然沒有參與討論,但我一定會有所耳聞。”

這時候,冉有因為之前多次受到孔子指責,已經不敢向孔子請教事情了。子路在衛國遇難后,衛國國君逃走了,冉有想去請教孔子能不能幫衛國國君,但是害怕又挨孔子的罵,就去問子貢:“老師會幫助衛國國君嗎?”子貢便幫冉有旁敲側擊地向孔子請教,然后將孔子的回答轉告了冉有。

以孔子的標準來看,冉有并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但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冉有沒有全盤接受孔子回到古代社會的思想,而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進行務實的改革,在《論語》中,冉有被尊稱為“冉子”,可見后人還是非常敬佩他的。

宰予

宰予,不知姓什么,氏宰,名予,字子我,《論語》中稱他為宰我,魯國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生于公元前522年。

宰予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是孔子弟子中最擅長口才的人,這點連子貢也比不上他。但是宰予又是一個不守規矩,喜歡特立獨行,經常和老師抬杠的學生。

宰予在跟孔子求學的時候,上課不用心聽講,還在課堂上睡覺,孔子批評了他后,他向孔子保證以后不會再犯,可是沒過幾天,他就把自己做的保證忘得一干二凈,又在課堂上睡著了。孔子對于宰予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非常生氣,嚴厲地斥責了宰予,并對所有弟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就是從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宰予是個善于思考,很有見解的人,不像大部分同學那樣,老師怎么說就跟著怎么做,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經常會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向孔子提一些刁鉆古怪的問題。

有一次,宰予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另一個有仁德的人掉到井底去了,他會不會跳下去救人?”這是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如果回答不跳下去,那么這人就不是一個真正有仁德的人;如果回答跳下去,那么兩個人都會有生命危險,那么這個人就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孔子知道宰予這是在刁難自己,就沒有回答他的問題,批評他說:“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想辦法救人,不必自己跳下去。君子可以被人欺騙,但是不可以被人愚弄!”

又有一次,宰予針對孔子提倡的服喪制度,問孔子說:“父母去世了守孝三年,時間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去學習禮儀,禮儀一定會廢棄掉;三年不彈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我覺得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責備他說:“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好吃的,穿漂亮的衣服,你心里安不安心呢?”宰予坦然的說:“安心啊。”孔子見宰予心安理得的樣子,頓時火冒三丈,怒斥宰予:“你安心就去做好了!君子守孝,吃東西不覺得美味,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他才不會這樣干。如果你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宰予走了后,孔子的氣仍然沒消,他對其他弟子說:“宰予真不仁啊!兒女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這樣,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雖然宰予經常惹孔子生氣,但他的本性并不壞,在長期求學的過程中,他的修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孔子周游列國時,宰予一直追隨著他,也承擔了不少對外交涉的工作。楚國的君臣見過了宰予后,非常欣賞他的能力,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宰予隨孔子回到魯國后,魯國國君魯哀公也向他請教過有關祭祀的問題。由此可見,那時宰予的名聲已經非常響亮了。

宰予雖然常挨孔子的罵,但他對孔子的學識和品德是非常崇敬的。孔子死后,宰予就四處頌揚說:“根據我對老師的觀察,老師比堯、舜賢能多了。”堯、舜是傳說中的古代圣人,宰予認為那些傳說的圣人未必可信,老師才是現實中真真正正的圣人!

顏無繇

顏無繇(yóu),不知姓什么,氏顏,名無繇,字路,魯國人,比孔子小六歲,生于公元前545年。

顏無繇很早就拜孔子為師,跟他學習,他對孔子非常的敬佩,因此當兒子顏回長大后,他就讓顏回也拜孔子為師,向孔子求學。

顏無繇家境貧寒,晚年的時候,兒子顏回病死了,他沒有錢下葬,最后還是靠師兄弟們的幫助,才把顏回厚葬了。

顏回

顏回,不知姓什么,氏顏,名回,字子淵,《論語》中也稱他為顏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81年,終年40歲。顏回是顏無繇的兒子。

顏回家境貧寒,從小營養不良,二十多歲時頭發就全白了。雖然顏回生活貧苦,但他沒有去追名逐利,而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知識上,他是孔子弟子中最好學的,連孔子都自嘆不如,孔子稱贊他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dān)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簞是古代用竹子做的用來盛飯的圓形小筐,瓢是把葫蘆鋸成兩半后做成的勺,顏回吃飯用的都是這么簡陋的器具,可見他家里真的是非常窮苦。

顏回廢寢忘食的學習,真正做到了孔子要求的“學而不厭”,孔子稱贊他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顏回不但學習優秀,品德更是卓越,孔子稱贊他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子貢和顏回都是孔子非常喜歡的學生,孔子經常拿兩人來比較。有一次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你是不如他。”

孔子看到顏回和子貢,一個家里窮困潦倒,一個家里富甲一方,便為顏回鳴不平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木賜不聽天由命,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卻往往猜中了。”孔子覺得命運對顏回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很早就認識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曾經感慨道:“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鉆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竭盡我的才能。好像有一個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路徑。”

孔子去周游列國的時候,顏回也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孔子在衛國的匡邑受到當地人圍困,逃出來時大家失散了,顏回最后才逃出來,孔子和顏回重逢后欣喜的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說:“老師還健在,我還沒報答您的恩情,怎么敢先死呢?”

顏回是孔子最中意的弟子,孔子希望在他死后,顏回能繼承他的志向,將他的學說發揚光大。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顏回因為從小身體就不好,學習時又用功過度,終于在孔子七十歲時離開了人世。

顏回死時,孔子悲痛欲絕,哭道:“唉!老天爺是要我的命呀!老天爺是要我的命呀!”其他弟子勸他說:“您悲痛過度了!”孔子悲痛的說:“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為他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顏回家里貧窮沒有錢安葬,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回買個裝內棺的外槨(guǒ)。盡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卻不愿意違背禮法賣掉車子,因為他曾經擔任過大夫一級的官員,而大夫必須有自己的車子,不能步行,否則就違背了禮法的規定。孔子說:“雖然顏回和我的兒子孔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因為孔子沒有同意賣車,于是顏回的同學們就想一起出錢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認為這違反了禮法,反對說:“不能這樣做。”可同學們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悲痛的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干的呀。”孔子對待顏回就像對待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本來他想按照禮法的規定,按自己兒子一樣的規格安葬顏回,可是學生們卻違反禮法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認為這違背了顏回的意志,因此非常難過。

顏回死后,孔子談到他時悲痛的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孔子在談到好學的人時總是會說:“顏回真是死得可惜呀!我只看見他不斷進步,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后來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會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后人尊稱顏回為“復圣”,以他為品學兼優的楷模向他學習。顏回的后代也出了許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南北朝時的著名學者顏之推,他寫了著名的《顏氏家訓》,顏之推的孫子顏師古也是唐朝時的著名學者,而顏之推的五世孫顏真卿,更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

閔子騫

閔(mǐn)損,姓姬,氏閔,名損,字子騫(qiān),魯國人,比孔子小十五歲,生于公元前536年。

閔子騫是有名的孝子,他的父母兄弟和周圍的人都對他的孝順贊不絕口,孔子稱贊他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于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沒有說不對的。”

閔子騫性格溫文爾雅,侍奉在孔子身邊時,總是和悅溫順的樣子,他平時說話也不多,但是在關鍵的時候往往一語中的,孔子評價他說:“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

閔子騫因為德行高尚,因此聲名遠播,魯國的掌權者季氏請他來做官,閔子騫不愿為季氏這種剝削百姓的人賣命,便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回去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wèn)水那邊去了。”汶水就是現在山東的大汶河,當時汶水流經齊、魯兩國之間,閔子騫的意思是說,如果季氏再來召他,他就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了。

閔子騫終生沒有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

冉伯牛

冉耕,不知姓什么,氏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比孔子小七歲,生于公元前544年。冉耕是冉有的大哥。

伯牛德行很好,但是后來不幸得了麻風病,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難得活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仲弓

冉雍(yōng),不知姓什么,氏冉,名雍,字仲弓,魯國人,比孔子小二十九歲,生于公元前522年。冉雍是冉耕的弟弟,冉有的哥哥。

仲弓的父親是個社會地位很低下的人,應該沒讀過什么書,但是仲弓拜孔子為師卻學到了很多學問,遠遠超過那些自命不凡的貴族,孔子評論仲弓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整齊的角,人們雖然不想用它來祭祀,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古人認為耕牛是不配用來做祭祀的,耕牛產下的牛犢當然也不配用來做祭祀。孔子的意思是說,耕牛產下的牛犢如果滿足祭祀的條件,那么神靈也一定會接受的。孔子把仲弓比作耕牛產下的牛犢,他認為即使出生低賤,只要是人才,就可以提拔。

仲弓的口才不是很好,有人對孔子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口才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被人討厭。冉雍未必達到了'仁’的境界,但為什么要有口才呢?”孔子認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不需要伶牙利齒,能言善辯,有仁德的人不必有口才,關鍵是要做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嘴服人。

仲弓不但德行好,行政能力也很強,孔子評價他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后來季氏請仲弓去做他的家臣,仲弓上任前向孔子請教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給工作人員帶頭,不計較別人的小錯誤,提拔優秀的人才。”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人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至于那些你不知道的人才,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們嗎?”

仲弓在季氏手下做了三個月,季氏雖然對他非常禮貌,卻沒有采納他提出的建議。仲弓明白了季氏和自己的政治主張完全不同,便辭去了職務,又回去侍奉孔子,直到孔子去世。

子游

言偃(yǎn),不知姓什么,氏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比孔子小四十五歲,生于公元前506年。

子游二十多歲就當上了魯國的武城宰,也就是武城的長官。孔子到武城,見到子游教導百姓彈奏琴瑟演唱詩歌,孔子覺得武城是個小地方,沒有必要費力氣去做這些,就微笑著對子游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恭敬的回答:“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了道德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道德就容易使喚。’”孔子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對隨行的弟子們解釋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孔子去世后,子游因為和其他師兄弟意見不和,被迫離開魯國,前往南方傳播孔子的學說,他的學生被稱為“子游氏之儒”。

子夏

卜(bǔ)商,不知姓什么,氏卜,名商,字子夏,有人說他是晉國人,也有人說他是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于公元前507年。

子夏非常聰明,年紀輕輕就可以和孔子一起討論《詩經》了,孔子怕他驕傲自滿,告誡他說:“你要做像君子一樣的讀書人,不要做像小人一樣的讀書人。”

子夏和子游一樣年輕有為,二十多歲就做了魯國的莒(jǔ)父宰,也就是莒父的長官。他上任前向孔子請教怎樣處理政事,孔子告誡他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子夏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孔子曾預言說:“我死了以后,卜商會越來越進步,端木賜會越來越退步。因為卜商喜歡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相處,而端木賜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相處。”子夏與子貢不同,他認為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前提。

孔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國傳播孔子的思想主張,在魏國的西河開館講學,連魏國的國君魏文侯都尊他為老師。子夏在魏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成為各國爭搶的人才。

子夏晚年,因為兒子去世而悲痛大哭,導致雙目失明。后來他離開人群獨自居住,在孤獨中離開了人世。

子夏對儒家經典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整理和傳播了許多重要的古代文獻,學者們認為,六經中的大部分都是子夏傳授下來的,比如《詩經》、《尚書》。子夏是一位杰出的學者、教育家,他淡泊名利,活到老,學到老,他的一生對后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仲尼弟子列傳》翻譯
孔子正傳   3
品讀史記(卷47-03):孔子世家第十七【3】
白話《論語·公冶長》
論語連載(291)《先進篇》第24章,“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中華文化—傳記篇 . 孔子傳《第十六章 夫子運籌 家臣叛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科尔| 绍兴市| 古交市| 沧州市| 邵东县| 云和县| 浪卡子县| 大余县| 噶尔县| 安泽县| 海阳市| 怀安县| 东港市| 新余市| 尉犁县| 合作市| 朝阳市| 宁武县| 漠河县| 井冈山市| 长顺县| 府谷县| 绩溪县| 林州市| 方城县| 略阳县| 高雄县| 杭锦后旗| 都昌县| 运城市| 城市| 棋牌| 日土县| 云安县| 襄樊市| 黄石市| 湖口县| 湾仔区| 观塘区|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