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人的發展也是如此,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每個人生階段所對應的狀態和心態也不同。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也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在研究人性弱點后,總結出三條戒律,又稱“君子三戒”,非常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借鑒。
01第一,少年要戒色
孔子說,人少年時,血氣未定,內心浮躁,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色相”的誘惑。人一旦沉迷其中,不僅耗損身體元氣,還會浪費大好奮斗年華,錯過求學奮進的時機,最終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就如俗語所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網絡上,人們對年輕人更是總結了一番扎心的忠告:
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為。 40歲的無為,奠定了50歲的失敗。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不要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否則,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淚水,你一無所有;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慚愧,你一無所有;當自己回首過去,除了蹉跎,你還是一無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的戒“色”,不僅僅是指色欲,還包括各種有害身心的誘惑。比如說,少年人沉迷于游戲,玩物喪志,熱衷于吃喝嫖賭等等,這些也都是不可取的。
02第二,中年要戒斗
孔子說,中年人見多識廣,血氣方剛,精力旺盛,喜歡與人爭名斗利,最后殃及自身,因小失大。所以中年人要戒斗,多動腦子,盡量和氣生財。
前不久,朋友在健身房玩,與一個男教練發生語言沖突,對方指手畫腳,面部猙獰,還揚言要動手。朋友好漢不吃眼前虧,快速離開現場,馬上去找健身房主管來解決,最后事情平息,健身房老板親自出來賠禮道歉。
事后,我贊賞朋友做得對,畢竟對于成年人來說,能用腦子解決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動手。沖動是魔鬼,爭斗的結果也是兩敗俱傷,耗時耗力,何必呢?
所以說,中年人要盡量克制情緒,少與人發生矛盾,畢竟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做事情要考慮后果,三思而行。
03第三,老年要戒貪
孔子說,人到老年,血氣已經衰退了,眼見大勢已去,擔心自己未來沒有保障,就容易走上貪得無厭的道路。
比如說,老的領導貪戀名利權位,不肯激流勇退,不愿意放手,舍不得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有,老年人愛貪小便宜,經常容易上當受騙,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對于老年人來說,心態平和,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安度晚年,這才是最重要的。就如處世奇書《菜根譚》中所寫: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青少年,應該積極進取,心懷遠大理想和抱負,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此時,儒家思想起著主要作用。
中年人,閱歷越多,人生的困惑也越多,所以此時期要去多借助道家思想來增加自身智慧,繼而活得更加通透,正所謂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年人,漸入暮年,要修煉出一顆拿得起放得下的心,一切放空、看淡,因此可以多學習佛家思想。正如曾國藩晚年時感嘆道: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