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耗氧量來說,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只占體重的3%,但是大腦的耗氧量占據身體的總耗氧量卻高達20%,絕對是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戶。因此如果過度用腦,就會恍惚,讓自己失魂落魄一般,不知所以。
首先我們要知道頭腦只是身體的一個工具,相當于心神接受信號或信息的接收器,具體處理程序應該交給心神。心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然而莊子說“夫神者,好和而惡奸”。如果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那么心神就會游離,我們頭腦接收到的信息只能自己處理。這樣情況下,就好比一只船,本來僅僅是我們用來擺渡過河的工具,我們過了河以后就應該忘掉,可是我們找不到船家,如果想要還能夠回得去,就必須把這只船背在身上,那不被累死才怪。
我們來看看莊子怎樣使用頭腦這個工具的。莊子《達生》篇“梓慶削木”的寓言故事很有啟發。梓慶是當時皇宮里專門負責在鐘架子上雕刻花鳥圖案的一個木匠。他做出的木架子以及雕刻出的圖案驚猶鬼神,就像活的一樣。魯候看到以后,就討教梓慶,怎么做到如此神來之筆的?
梓慶說:“每每開工之前,我都不敢耗散我的精氣神,要保存足夠的精力并且確保我在加工木架的時候具有高度的專注力。”他接下來講了具體的過程。他是通過齋戒靜心的方式來達到精力充沛和專注的。
齋戒三天以后,就自然沒有了向外炫耀之心,也沒有別人贊譽以及評價的虛榮心,因為這些真心感覺不重要了;
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連雕刻的技巧也忘記了,不是刻意地不去想,是懶得想。因為人在齋戒靜心的時候,那種內在的充實感,自然沒有給大腦留有遐想的空間;
梓慶繼續齋戒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大腦就和心神充分鏈接上了,這就是“內觀”,是莊子的“心齋坐忘之道”。梓慶只在感受身體內部的變化,因此幾乎沒有四肢形體存在一般。
能夠內觀以后,梓慶為了保持這種美好的狀態,他不和外人交流,不讓外在一切人為的干擾影響到自己,到了這般境界,梓慶方才獨自一人動身去大自然中,到山林中觀鳥類的天性形軀。因為這時候才會充分發揮頭腦作為信息接收器的作用,并能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內在的神明。
他看到的山林中鳥的形狀根本不用刻意地專注和辨識,就已經胸有成竹了。這不是使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心在看,沒有強迫記憶和專注的念頭。因為在齋戒七天后,頭腦完全臣服于內在的神明。梓慶這時候回來才敢開始著手動工。雕刻出來的圖案都栩栩如生,特別傳神。
從“梓慶削木”的寓言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四點啟示。
第一,我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一定是在用心做事,絕不是單靠勤奮努力和聰明的頭腦做事情。頭腦消耗的是人體的熱量,并且處理的工作強度和精度都是有限的,頭懸梁錐刺股的方式是在摧殘自己的生命,只會導致大腦徹底死機。即便憑借年輕時充足的先天之氣好似能夠休息過來,到了老年大多會失去頭腦的正的接收信號和處理信息的心識功能。用心做事,就要明確頭腦只是臨時使用的接收信號和傳遞信號的權宜之計。如果心不能安定下來,信息就無處傳送,這種信號不處理又會引起頭腦中困惑和身體不適。莊子說“惑則憂,憂則不救”。困惑不解的時候,身體只能依靠本能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只能用先天之氣來壓制這種困惑。
第二,不要強迫自己專注;強迫自己專注無疑也是過度用腦。做一件事情之前,有了做這個事情的意愿,相當于頭腦接受了信息,要讓這些信息先冷卻下來。等于把這個信息放一放,像梓慶一樣齋戒也好,打坐也行,或者好好睡一覺再說。比如一些學霸,你幾乎看不到他在學習,甚至上課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他一定是不知不覺中帶著這個問題入睡的,一覺醒來就莫名其妙地豁然開朗了。這比書讀百遍更能下筆如有神。
第三,要學會物理隔離;梓慶齋戒七天以后,依然不和外界接觸,不讓外在人為的評價干擾到內心的平靜。這也是王陽明說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認為格物致知就是剖析事物的內部原理和構造,于是跑到山林中使勁地盯著竹子看,直到把自己看暈躺在地上起不來。后來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一覺醒來,一拍大腿,驚呼:“向之理,誤也。”王陽明重估了“格物致知”,“格”是屏蔽,隔開;“格物”就是屏蔽外物的干擾,也是佛家說的“離相”;“致”乃“到達”,“知”乃“先知先覺”,是“心識或心知”,這是一種覺醒或覺知。
第四,無用為用;當你頭腦中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忘掉所謂的堅持,如果你做不到齋戒靜心,也可以放下去做與此事無關的事情。仍以學霸為例,一個學霸絕不會一天到晚都是抱著書本在看,那是書呆子。開啟智慧的在書本外面。會學的孩子一定也比較會玩,他也許會打游戲,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大腦停止思考,讓自己內心安定下來。往往正在玩游戲的時候,心神發揮了作用,開始處理頭腦剛才接收到的信息,馬上就會心中充滿喜悅,再次拿起書本,那效率必定高得驚人。“玩索而得”是很高的境界。
至此,可能有人會說“那遇到突發事件,緊急情況怎么辦?”首先,讓內心安定是一種習慣,只要你始終能夠讓大腦和心神不脫離,自然就會有萬全之策。其次,擁有這種心的動力或能量,它遇弱則弱,遇強則更強,可以“陸行不避兕虎,入水不避蛟龍”,永遠能夠游刃有余。
我們應當記住,內心安定才是一切前進的動力。養成這種內心安定的好習慣,就相當于把自己裝進了心里,心流的能量是無窮無盡不增不減的,不會有疲憊感,不會因為千頭萬緒而不知所以。藏天下于天下而無所遁。
心神不能安住,再加上頭腦使用過度也必定會死機。莊子說:“滅而有實,鬼之一也。”莊子把這樣的人稱之為行尸走肉,列為鬼的一種。心靈者方能手巧,沒有靈性的人,一定會迷失方向,終生吃力不討好。
莊子如是說:“苶然疲意而不知其所歸,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