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過,立冬即來;在這秋與冬的交接處,霜滿天而群芳皆盡;只有菊,傲霜獨艷寒秋。
寒菊,很凌寒;霜菊,很傲霜!
此時,
方盡顯秋菊之“凌寒傲霜”自然本性,方盡顯秋菊之“獨傲群芳”高潔品格。
傲霜,是菊之自然本性,是菊之高潔品格,這也是古今文人墨客最愛此而?!百x”、常“詠”之因。
讀菊,好時節;讀菊,當讀出其“傲霜”本性與其“高潔”意象。
菊之名:菊是這樣以“字”來“名”之
“菊”,以“匊”名其“艸”名。
“匊”,指的是雙手“掬”捧之義;
“匊”在“菊”字表示菊花的花瓣如手掬捧一樣。
“艸”,表示“菊”的草本植物屬性。
形聲會意合體字,艸匊為菊,從艸,匊(jú)聲。
本義:草本植物名,通稱“菊花”。
按照“菊”的自然屬性: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略帶木質,葉互生卵形有柄,邊緣有缺刻或鋸齒。秋季開花,花冠周圍為舌狀,中部為管狀,屬頭狀花序。原產于大陸地區,久經栽培,種類繁多,可供觀賞、飲料及藥用。
寒菊,高潔傲立!
菊傲,是其自然本性,以此類比人文意象。
秋,萬木蕭疏,群芳凋零;獨有菊,傲然開放,不與群芳爭妒;獨有菊,傲立寒秋,猶顯高貴高潔。
正如在【宋】蘇軾《贈劉景文》詩中的描述: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詩中
“荷盡已無擎雨蓋”,荷盡之“擎雨蓋”雖已無,但荷葉寧敗枯萎而不落下;“菊殘猶有傲霜枝”,菊殘之“傲霜枝”猶在,而菊殘之后其瓣抱枝頭死也不肯落下。
“荷盡菊殘” ,雖是初冬景,菊雖殘,仍傲霜!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菊傲,寧死不屈,寧死不低頭;是其自然本性,也是其氣節品性。
▲ 殘·菊
又如在【宋】鄭思肖《寒菊/畫菊》詩中的描述: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寧愿枝頭“抱香”枯萎而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也不愿讓其花瓣“落俗”隨北風吹落而散。
“菊傲”之自然本性體現其花敗枯萎之時:其“傲”之自然本性,更顯其“傲”之品格。
寒菊,猶顯長壽!
秋,人生四季已過三秋,萬物有成;獨有菊,花中之長壽者,菊生四季依然艷過三秋。
由此,菊就有“長壽長者”的象征寓意。在重陽節賞菊、插菊,以祝老人長壽、家人幸福;每到重陽時,黃花遍地開。
這菊,定會在重陽九日詩中有的——
這是毛主席《采桑子·重陽》詞中“黃菊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是唐·賈島《對菊》詩中重陽次日所見的“黃菊”——
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
灼灼尚繁英,美人無消息。
詩人九九重陽節那天沒出門,看到第二天的,那個菊黃美得讓人窒息。
寒菊,脫俗隱逸!
菊的隱士精神,因為陶淵明。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表明歸隱田園之心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種菊、采菊、賞菊、飲菊花酒,同時還寫了大量菊花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名句,讓菊花真正一舉成名,成為隱士的代名詞。
陶之后,菊已經變成超凡脫俗的“隱逸者”象征。
在《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
在《飲酒(其五)》詩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后世隱士的代名詞。
▲ 菊花酒
陶之后,唐孟浩然有一首被收錄在中小學課文中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早年,孟浩然有志仕途,曾望張九齡舉薦,終未能如愿。在仕途失望過后,孟浩然不媚俗世而以隱士終身。
在《過故人莊》詩中,鄉村老友的田園生活令詩人向往,詩人將其看做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末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中與友告別時,故人老友邀其重陽節再來“就菊花”,既表示朋友間真摯友情,又表明詩人對世俗生活的倦怠,暗示歸隱之心?!熬途栈ā保戎革嬀栈ň?,也是賞菊。
在宋·周敦頤《愛蓮說》文中
有“陶淵明獨愛菊”、“菊,花之隱逸者”、“菊之愛,陶后鮮有聞”等句描述。
又如在明代唐伯虎這首《菊花》詩中: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除題目外,全詩對菊花未著一字,卻又處處在有菊——
首句,“三徑吐幽叢”典出陶淵明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引出菊花。
第二句,說菊傲霜怒放,突出其清高品質。
后二句,托菊以自比,雖說“天涯未歸客”借菊看秋色,實則所看的是菊之隱士精神與高潔象征。
菊色,萬紫千紅!
菊色萬紫千紅:赤橙黃綠青藍紫,還有黑與白;
在這寒秋,猶顯孤艷!
▲ 紅(赤)·菊
▲ 橙·菊
▲ 黃·菊
▲ 紫·菊
▲ 白·菊
▲ 黑·菊
寒菊,蕭殺獨霸秋!
寒菊,群芳過后獨霸秋!
文人墨客點贊菊花,多以“隱士”、“清高”自居;而黃巢將“菊花”以一種“獨傲寒秋”的霸氣、蕭殺之氣躍然紙面——
這就是黃巢的那首《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八”“殺”“甲”三個入聲仄韻,三連發音鏗鏘有力,氣勢磅礴沉重。
這首詩賦予菊花“高潔”“隱逸”之外,又增加了英雄品格。成了不畏強權的“被壓迫者”的象征。
而在黃巢的另一首《題菊花》詩中: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一句“他年我若為青帝”只抒胸臆,,收起“我花開后百花殺”這種蕭殺之氣,就顯得更加寬厚雄偉而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