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 圣人為腹不為目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五彩繽紛、旋轉閃耀的顏色,會使人眼花繚亂,視而不見,不能明察;
高分貝的音調,會使人心煩意亂,聽力失聰,聽而不聞;
美味佳肴過分享受,會使人味覺喪失、舌不知味;
縱情犬馬畋獵,會使人放蕩發狂;
難得稀有之物,會誘使人竊奪而犯罪。
因此,圣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犬馬之欲。
所以提倡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純樸寧靜的生活。
【注釋】
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繽紛。
目盲,喻眼花撩亂,失去正確的觀察認知能力。
② 五音令人耳聾: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里指多種多樣吵雜聲音。
耳聾,聽力減退,失去了正常功能。
③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多種多樣的味道、味覺。
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代以"爽"為味覺差失,引申為傷。是口病的專用名詞。如“五味亂口,使口爽傷。”(《淮南子·精神訓》)。
④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馳騁,縱橫奔走,比喻縱情放蕩。
畋獵,打獵獲取動物。畋,音tian,打獵的意思。
心發狂,心如野馬,放蕩不羈。
⑤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稀有珍貴的貨物,易誘惑使人失去操守。即利令智昏,干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如偷盜、掠奪等行為。行,操行。妨,妨害、傷害。
⑥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寧,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
"腹",指內在、自身。在這里代表一種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提倡寡欲。目,外在、外物。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
⑦去彼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指"為目"的多欲生活;"此"指"為腹"的寡求生活。
【邊讀邊悟】
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當時還是奴隸社會,物質生活應該說還是非常困乏的。然而,上層統治階級的生活竟然窮奢極欲、極度浮華。
光彩炫目的五色使人眼花繚亂;靡靡鏘鏘的五音使人亂耳欲聾;刺激迷人的美食使人食不知味;忘乎所以的馳騁畋獵使人狂放不羈;迷惑于金、珠、玉、器等等難得之貨使人德操不保。
物欲之害惑亂了人心,而且相互攀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兼并,戰爭連年不斷,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
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他們開館授徒、著書立說,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到戰國時期,更進一步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最為突出的是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道家、儒家、墨家三大哲學體系,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無為”,立足點在治身修真;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愛”,立足點在克己復禮;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愛”,立足點在興利除害。雖各有側重,但都閃耀著知識分子道德良知的光芒!
本章陳述物欲之害,教人遠離貪欲。
老子認為:人心本自虛明,皆因受環境的熏染而貪愛聲色、美食、貨利,于是,眼睛追逐著身外之美色而蒙蔽了內視的功能,失其正見,不見正道,故云:令人目盲;耳朵奔著五音的方向而聽不進忠言珍聞,故云:令人耳聾;口舌貪五味之刺激而失其清淡之真味,故云: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使人心如野馬之不羈,失其淡定,故云:令人心狂;難得之貨,誘使不修德行之人為所欲為,強取豪奪,失其正道德操,故云:令人行妨。
老子在列舉貪得無厭的種種弊害基礎上,為高層統治者開出了藥方:“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為什么強調“為腹”呢?
因為腹不喜歡過滿,滿則難受;也不喜歡山珍海味、動物尸肉,過剩則傷胃,而且“三高”也會隨之而來,纏著你不放。就是說:“腹”之德性,崇尚清淡、簡單、樸素。圣人當效法“腹”之德,但求安飽,不貪不攀。
老子為什么教人“不為目”呢?
因為“目”的欲望喜好太多,什么都好奇,都想看,不管是非、正邪、美丑、善惡,都要湊個熱鬧。結果自然是失其明而致盲,視而不見,不識美丑。因此,老子告誡:做人不能像目一樣貪婪、多欲。
其實,天道與人事是相通的,故人當法天道,以清凈無為的自然之道為本,注重治身修真,將主要精力用來修煉自己,就像太陽一樣,自身儲備了足夠的能量,普照大地、造福萬物,那便是自然而然的事。若本來就一點熒光之火,卻飛來飛去、到處顯擺,要照亮別人,豈不可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