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CMO成績出來了,鎮海中學的張鑫亮以滿分的成績獲得金牌并入選國家集訓隊。
其實小張同學讀初中的時候我就聽說過大名,那時候就有很多人看好他進集訓隊,果然最后成功晉級。這不本地媒體寫了一篇關于他的報道,我看了以后,其中一段話引起了我的興趣。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金老師眼中的張鑫亮,是一個簡單純粹的大男孩,數學天賦高,又刻苦努力,與同學關系融洽,經常和隊里的同學一起交流討論數學問題。
是不是覺得平平無奇?如果你搜一下那些高考狀元的采訪,畫風是醬嬸的:
比如,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96%的狀元并不贊成“題海戰術”,但99%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作息規律,熱愛運動;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等等等等。
還沒發現問題么?作為一個接觸過大量競賽生的數學老師,我也和很多國集選手聊過,他們為什么能在數學競賽中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努力、刷題、努力刷題——刷題的數量都是以萬為單位的,是的,上萬道的數學競賽題這是標配。
有人要問了:賊老師,你不是反對瘋狂刷題么?
事實上,我自己當年搞競賽的時候也是瘋狂刷題的。。。但是我仍然堅持這個觀點: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均衡比數學突出重要的多,畢竟高考不是只考數學一科的。地毯式刷題當然有效,只不過所耗費的時間如果用在其他科目上,總分得到的提升空間更大。
然而對于競賽生來說,就是要把各個環節做到極致,所以他們往往需要大量的練習——競賽生本來就不是以高考為目標的。當然,如果沒有得到理想的名次而不得不參加高考,不少學生其實也很頭疼,畢竟短時間內把其他課全部補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這些競賽生確實會更刻苦努力一些,畢竟競賽失敗的后果比起普通高考生要嚴重的多。
天賦這種事情,對于他們來說就不值一提了,畢竟到那個層次的競賽生,沒有天賦就不要玩了。
然而對高考狀元而言,在他們的分享中很少會出現努力的字眼。更多的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做法,比如注重學習習慣啊,鍛煉身體啊,均衡發展啊等等,很少有高考狀元說自己是多么多么刻苦的,仿佛靠著天賦就已經夠拿狀元了。
從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看,確實周圍有這樣的學婊:明明很努力,卻從不提一句,仿佛說努力二字就和笨劃上了等號。當然,高考無論從強度還是深度確實和競賽不是一個量級的,因此對于個別高手來說,高考難度真的用不著多么努力就能拿個狀元。只不過從整體上來說,高考狀元諱言努力還真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難道競賽生默認都是天賦強,所以拼誰更努力,而高考狀元默認努力到位,所以剩下的就是天賦?
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好像還是競賽生的群體更實在一些。。。
什么,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告訴你,別說和這些尖子拼天賦了,就是努力你也拼不過。。。
順便正式強推小號:賊叉說,聊的都是吃喝玩樂以及八卦。相信我,雞娃路上大號我讓你吃的苦,小號都讓你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