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21年11月2日早7時,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在美國科羅拉多逝世,享年91周歲。李澤厚生于1930年,上世紀80年代出版《美的歷程》《中國美學史》《中國思想史論》等書,成為許多人的美學啟蒙讀物。說起李澤厚,可能現在許多年輕人不知道他,他老人家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許多學生心中的男神啊。要了解李先生可以看下面鏈接的這兩篇文章:讓我們領略這個世界的美——讀李澤厚《美的歷程》有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美的感知和認識是缺失的。美學的普及恐怕是從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開始。李澤厚先生以深邃獨具的目光,雄渾凝煉的筆觸,囊括了歷史悠久的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宏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指出這也是以實踐理性為特征的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淀過程。該書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不單單是一個學術現象,它具有深遠的社會含義。它是當時思想解放運動的一種表現,人們從長期壓抑中解放出來,表現出強烈的對美的訴求。不論是人民大眾,還是美學研究內部;不論是美學的專業化分類,還是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體制,都呈現出明顯的對審美的需求。《美的歷程》也是在這樣的大氣候下產生的。我認為在那個年代,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在某種意義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李澤厚,湖南寧鄉人,著名哲學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美的歷程》是1981年首次出版。時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文化知識充滿渴望,此書一出即洛陽紙貴,多次再版重印。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知道李澤厚,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研究生,有幾個不知道李澤厚?那時候的李澤厚是男神般的存在。看看這書的目錄就是一幅華夏美學的歷史畫卷。易中天坦承他也是所謂“讀朦朧詩和李澤厚長大的一代”,那時候的人對美的認知都很高級,不像現在許多年輕人只停留在美妝美容,始于顏值流于膚淺。我覺得不管學什么專業都來讀讀《美的歷程》,至少有三個收獲:一是懂得何為美;二是了解華夏之美;三是如何做美學史學研究。李澤厚認為,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決定它們的歸根到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
《美的歷程》以一種體悟與思辨相結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下,展現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藝思潮近八千年中國燦爛多彩的藝術境界與文化。馮友蘭認為:“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這些不同的部門,你講通了。死的歷史,你講活了。”盡管華夏美學自成一體,但從不缺少與外來文化的對話,如佛教的進入,絲綢之路的交流、三星堆的文物。美學上的文化融合應該成為今天美學研究的新課題,比如當下網絡綜藝頻頻出現的“出圈”。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美也被壓縮了,只追求吸引眼球的感官刺激,而缺少潤物細無聲的美的感化;在短視頻和直播的風口上的視頻具有更多的產品屬性,網感代替了美感,物化代替了欣賞,大眾的審美能力弱化了,不能不說令人感到悲哀。因此,有必要讀一讀《美的歷程》,喚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美好的向往和享受。此外,李先生的文字優美,也是一種閱讀的享受。
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無用之用,媒介之有——讀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有感
【讀書筆記】無用之用,媒介之有——讀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有感(續)
【讀書筆記】難讀的書怎么讀?——《對空言說》讀后感
【讀書筆記】交往在云端,傳播在人間
走進傳播倫理——讀《新媒體語境下傳播倫理的演變》有感
信息之所以成為資本——讀曼紐爾·卡斯特爾信息時代三部曲有感
【讀書筆記】《菊與刀》何以成為經典著作?
譚天的文旅世界
頭條號東行漫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