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彩云
基本案情
2019年6月,王某駕駛小型客車與李某駕駛的二輪電動車發生碰撞,李某受傷。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出具道路事故認定書認定,王某負事故全部責任,李某不承擔事故責任。2020年8月,當地法院對李某與王某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予以立案,李某要求王某賠償各項費用共計3.66萬元。法院經審理,判決王某賠償李某相關費用2萬余元。王某以訴前與李某的公公張某簽訂賠償協議,并已實際履行為由,申請再審。再審法院以張某無代理權限為由裁定駁回王某的再審申請。2021年7月,王某向武安市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
檢察機關經審查發現,事故發生后,當事人李某的公公張某確實與王某簽訂了賠償協議,張某已實際履行,但王某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張某在與其簽訂協議時有代理權,或者李某事后有追認行為,故該賠償協議對李某無約束力,李某起訴賠償不受該協議限制,原審判決正確。2021年底,武安市人民檢察院依法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
檢察官提醒
交通事故發生后,當事人因事故造成經濟損失,自行簽訂賠償協議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因此引發的糾紛也是接連不斷。當事人對于交通事故的賠償問題所達成的協議,必須是雙方自愿協商、意見一致而達成的協議。對于發生效力的協議,雙方均有履行的義務。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當事人法律意識淡薄,經常出現一方當事人親屬代為簽訂賠償協議的情形。在此提醒大家:簽訂協議需謹慎,看清協議主體是“關鍵”,即便是親屬代為簽訂事故賠償協議,同樣應當取得當事人的授權,或者在代簽后應當取得當事人的追認,否則代簽的協議對于當事人不發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