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瑞鋒
2013年12月20日,張某與某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合同約定:借款金額為人民幣100萬元;借款期限為1年,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月1日;利率為年利率的10%,還款原則為先還息后還本、利隨本清。2013年12月25日,某銀行與李某簽訂《抵押擔保合同》,以李某名下房產為張某借款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為本金及利息、違約金等。某銀行按照約定向張某足額發放貸款。到期后,張某未能償還,2020年1月1日,某銀行將張某、李某起訴到法院,要求償還貸款、實現抵押權。某銀行僅提供2019年6月1日向張某催收貸款時,張某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的證明材料,不能提供向李某主張過抵押及李某愿意承擔擔保責任的證明。
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債務人自愿履行的行為效力能否及于抵押人?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抵押權的效力問題,如果抵押權繼續有效,自愿履行的行為效力就會及于抵押人,如果抵押權已經失效,就不會及于抵押人。
第一種觀點認為,抵押權不隨主債權訴訟時效的屆滿而消滅,僅發生效力減損——喪失司法保護。
第二種觀點認為,抵押權存續期間的規定,可以督促抵押權人積極行使抵押權,因此認定抵押權歸于消滅更為合理。
筆者贊成第二種觀點,即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歸于消滅,原因如下:
第一,民法典第四百一十九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該條是對原物權法第二百零二條的沿用,新舊法條均僅規定了主債權訴訟時效屆滿后抵押權喪失司法強制保護的法律后果,卻沒有在法律條文上明確規定之后抵押權的效力和性質,即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債務人自愿履行后,抵押權也重新確認。目前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規定,對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債務人自愿履行的行為只是對其原債務的重新確認,但并沒有規定對抵押人的效力。結合本案例,2019年6月1日債務人張某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的行為是對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的自愿履行,張某應當繼續承擔還款責任,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抵押人李某應當承擔抵押擔保責任。
第二,根據民法的公平原則,債務人重新確認債務的,不能增加抵押人的責任。本案中確定了某銀行向抵押人李某行使抵押權的期間為2015年1月2日至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張某在貸款通知書中簽字,導致該債權債務重新確認,訴訟時效重新起算,屬于主債務合同權利義務關系的重大變更,如果銀行按照重新確認后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實際上等于延長了某銀行行使抵押權的期限,也延長了抵押人李某承擔抵押擔保責任的期限,加重了抵押人的責任。而從始至終,抵押人李某并未參與張某與某銀行之間的重新確認,并不知曉這一情況,事后也沒有同意繼續承擔抵押擔保責任的意思表示,因此,張某與某銀行之間重新確認債權債務的效力不能當然及于李某,抵押權的保護期限不能重新起算。
因此,債權人長期怠于行使權利,導致主債權的訴訟時效已過,抵押權已經歸于消滅。債務人單方面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名確認導致訴訟時效重新起算的,債務人自愿履行行為對抵押人并不會產生抵押權重新確認的效力,除非抵押人自愿承擔抵押擔保責任,即債務人自愿履行的效力,僅視為其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效力不能及于抵押人。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