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河北法制網買賣合同有效
劉志月 余敬海
父親病逝女兒繼承房產
2000年4月,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劉某與妻子王某協議離婚。離婚時雙方約定,時年5歲的女兒星星隨劉某生活,并由其撫養,所有家庭財產全歸劉某所有,其中包括一套72平方米的房產。
2002年10月,劉某因病去世。同年11月16日,王某以法定監護人的身份代表星星與祖母孫某簽訂了一份《遺產分割協議》。協議約定:星星隨母親王某生活,并由王某負責監護;劉某留下的房產,星星祖母自愿放棄繼承,該房屋產權全部歸星星所有;因星星未成年,王某代管房產證,等星星滿十八周歲后,再進行變更登記。
三方還對所簽訂的《遺產分割協議》、劉某留下的家庭用品清單等,在丹江口市公證處進行了公證。
母親擅賣女兒房屋被起訴
2003年6月,王某未經女兒星星同意,將房屋賣給曾某。
雙方還就房屋買賣事宜了形成了一份《住宅房屋買賣協議》。協議規定:曾某一次性付房款2.9萬元,取得房屋所有權;王某在協議生效后3日內將房屋騰空交付曾某。
同時,王某還承諾,星星及其親屬以后不與曾某就房屋買賣發生爭執;否則,王某無條件退回全部款項,并雙倍賠償所有損失。
曾某按協議約定交清全部費用后,王某將此房屋產權證書及相關手續交給曾某。此后,曾某對該房屋進行了維修,并居住生活至今。但房屋產權至今沒有辦理所有權過戶手續,仍登記在劉某名下,王某也一直未將其繼承房屋出賣事事實告知星星。
2012年,得知母親將其繼承父親的房屋賣給曾某后,星星向法院提起訴訟。
購買者是否善意取得成焦點
一審法院認為,房屋是星星繼承父親劉某遺產,且截至目前該房屋仍登記在劉某名下;劉某去世后,王某與星星祖母簽訂的《遺產分割協議》已明確約定,該房屋產權全部歸星星所有;但王某在代為管理房屋期間,擅自將房屋賣給他人,而曾某在明知該房屋不歸王某所有且無權處分的情況下,仍與其簽訂買賣協議,王某、曾某均存在過錯。
法院認為,雖然曾某在購買房屋時支付了相應對價,并已實際占有居住至今,但是其占有、取得房屋并不能認定為善意取得,其行為因侵犯了所有權人合法權益,而不受法律保護。
一審法院認為,星星向被告主張權利并無不當,曾某應將房屋返還給星星;對因買房遭受的損失,曾某可另行主張權利。
被告曾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十堰中院二審認為,王某在《遺產分割協議》的第7個月就與他人簽訂《住宅房買賣協議》系超越監護職責的行為,損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王某給星星造成的損失只能由王承擔;曾某的購房行為是在與王某協商基礎上,雙方通過簽訂協議,支付對價,爾后善意取得了對該房屋占有、使用權益,并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
十堰中院認為,一審法院雖然對本案認定的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導致實體處理不當,應當糾正。該院二審駁回星星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如何認定合同效力視情而定
生活中,經常出現房屋賣出多年后,家庭成員以自己不知情為由,請求法院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從而收回已成交房屋的情況。而此時,很多購買者已實際居住多年,且進行了裝修改造,還有的甚至數易其主,房屋價格早已是原交易價格的一倍甚至數倍。
如何認定合同的效力,具體案件有具體的情況,有些個性問題,司法實踐中也存在爭議。對此類案件,《物權法》和《婚姻法》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
《物權法》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受讓人善意取得、以合理價格轉讓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