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許昌訊(記者胡斌實習生李冉通訊員呂海龍孫偉博)約定自合同簽訂之日起兩個月內,開發商有義務協助業主辦理房屋產權證件,可在約定截止日期到后,開發商仍拖延不辦。近日,禹州市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一審判決被告西山置業有限公司于判決生效后5日內支付原告曹秋違約金6.3萬元。
2014年8月9日,原告曹秋(化名)與被告西山置業公司簽訂認購協議一份,約定曹秋欲購買西山置業公司開發的某小區房屋一套,房屋總價款為31.5萬元。
2014年8月10日,作為買受人的曹秋(乙方)與作為出賣人的西山置業公司(甲方)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一份。該份合同顯示,房屋建筑面積111.7平方米,總價為31.5萬元,乙方選擇一次性付款方式,應在簽訂本合同20日內向甲方支付全部房款;乙方付款的同時,甲方將房屋及鑰匙交付給乙方,自此房屋所有權歸乙方所有;甲方保證在合同簽訂兩個月內協助乙方辦
理房屋產權證件;合同自甲乙雙方簽字和蓋章后生效,如有一方違約,按合同總價款的20%賠償對方違約金。
為盡快取得房屋,曹秋按照合同約定,分兩次向西山置業公司支付了全部房款,西山置業公司將房屋及鑰匙交付給曹秋,曹秋占有該房屋。
10月10日到了,但西山置業公司并未按照約定協助曹秋辦理相關手續。曹秋認為,自己已經全部履行了房屋買賣合同約定的義務,而被告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構成違約。
10月11日,曹秋將西山置業公司起訴到法院,請求法院依法確認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有效,并判令西山置業公司支付違約金。
庭審中,曹秋向法院提供了認購協議、買賣合同、收據以及證人證言等證據,西山置業公司缺席未答辯。
法院經審理認為,西山置業公司與曹秋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雙方均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該合同系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或者存在重大誤解,而且西山置業公司建
設的房地產項目是經過市政府規劃核準,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因此,根據交易安全和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雙方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應為有效合同。原告曹秋按照商品房買賣合同的約定履行了支付房款的義務,被告西山置業公司也應當按照合同約定自合同簽訂兩個月內協助原告辦理房屋產權證件,但被告未履行,已構成違約,根據雙方關于一方違約按合同總價款的20%賠償對方違約金的約定,在西山置業公司未主張違約金予以減少的情況下,西山置業公司應按房價總款的20%支付原告違約金6.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