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鵬飛特約主持人張延波
今日話題
楊某駕車撞傷了行人李某,交通事故發生后,二人經過交警的調解達成了賠償意見,并簽訂了調解協議,楊某也很快履行了自己的賠償義務。3年多過去了,李某再次住院手術后竟又向法院起訴要求楊某支付治療費。李某的此種做法是否應當得到法院的支持?今天,我們就這一在現實中時常發生的問題請法官和律師來作出分析。
基本案情
2009年12月31日17時10分,在某加油站門口,楊某駕駛輕型貨車由東向西行駛,與同向步行的李某發生碰撞,造成李某受傷的交通事故。經新野縣公安交警大隊認定,楊某負此次事故的全部責任,李某無責任。2009年12月31日至2010年1月18日,李某在醫院住院治療,被診斷為左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花去醫療費11897.09元。2010年1月26日,李某與楊某經新野縣公安交警大隊調解,達成調解協議:1.楊某賠償李某醫療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繼續治療費等損失共計17000元。2.楊某損失自負。兩人均在協議上簽名,且楊某已賠償完畢。
后李某于2013年11月在醫院住院治療,經檢查,左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假體松動,髖臼磨損、塌陷,行左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松動、脫位翻修術,花去醫療費29847.47元。為此,李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楊某支付后續治療費。
爭議爭議焦點
本案對原告在交通事故調解部門達成調解協議后,又再次起訴的行為能否獲得支持,有以下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雙方當事人應當履行在交通部門達成的事故賠償協議,一方在另一方已經履行完畢的情況下對原協議反悔,應不予支持。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交通事故處理部門達成的賠償協議屬于民事合同范疇,在協議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一方可以反悔,起訴時應獲得支持。
各方觀點
賠償協議合法有效,無特殊事由應受約束
新野縣法院法官張延波認為:交通事故部門達成的賠償協議屬于民事合同性質,民法上的合同是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意。民事合同可以由雙方自由協商訂立,也可以在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訂立,只要是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而非第三人的意思,就可以認定合同成立。
交警部門在雙方請求下,主持并促使當事人雙方自愿協商達成賠償協議,并不能改變據此制作的調解書的民事合同性質,雙方因事故產生的侵權之債即轉為合同之債。《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規定:“……經商事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或者其他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調解協議,經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后,具有民事合同性質?!憋@然,交通事故當事人就賠償問題達成的協議解決的就是損害賠償的權利義務內容,并且具有給付內容,故具有民事合同性質。故本案原、被告之間的賠償協議合法有效,無特殊事由應受合同約定的約束。
調解不是必經程序應按合同法進行審查
南樂縣法院法官吳紅耀說:交通事故調解協議屬于普通合同,既非行政調解書,也非民事人身協議。原因為:1.道路交通安全法出臺后,調解不再是交通事故處理的必經程序。調解雙方因交通事故發生的賠償糾紛不屬于國家行政機關職權管轄范圍內的行政糾紛。2.調解協議并不在于對身份關系的設立、變更或終止,而是侵權方與受害方就賠償事宜達成的一種合意,屬于財產關系的范疇。因此,對交通事故調解協議的處理,應按照合同法相關規定進行審查。
達成協議且履行完畢不能撤銷或終止
新野縣法院法官張依新認為:本案無導致合同效力撤銷、終止等事由。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情形下訂立的合同,一方可申請變更或者撤銷。第五十二條規定下列情形下訂立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本案來看,原、被告在交警隊達成賠償協議,后又履行完畢,原告方也未提出致使合同撤銷、無效的事由,故達成的協議應為有效。
調解后就遺漏項目起訴一般應駁回
南樂縣法院法官王俊芳說:如果交通事故調解協議履行后就遺漏項目提起訴訟,一般應予以駁回。因為調解本身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相互妥協的過程,受害方不太可能得到應得的全部賠償款,遺漏部分應視為受害方的放棄。當然,如果遺漏項目存在重大誤解或顯示公平等可撤銷或可變更情形,受害方可請求撤銷或變更協議。
調解要堅持誠實信用原則
新野縣檢察院檢察官楊霞認為:從民法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看,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也負有信守并自覺履行調解協議的義務。如果賦予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任意反悔權,無疑鼓勵當事人不守信用,既不利于民事關系的穩定,也不符合效率原則。
第二次手術原因是李某訴求能否獲支持的關鍵
靈寶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師彭景維說:本案中原告李某的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支持分兩種情況。首先,應對李某為什么會發生第二次手術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查清第二次手術原因是因為第一次手術置換的股骨頭質量或者醫院手術存在問題導致,還是受傷后正常出現的后遺癥導致。如果李某二次手術原因屬于前者,那么李某的訴訟請求不能得到支持。理由如下:2010年1月26日,李某與楊某在交警隊調解下達成調解協議并已履行完畢。該調解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李某二次手術與交通事故受傷沒有必然聯系,故不能變更或者撤銷原調解協議,李某可以起訴第一次手術的醫院要求賠償。如果李某二次手術屬于受傷后正常出現的后遺癥導致,李某的訴訟請求應當得到支持。2010年1月26日李某簽訂調解協議時,看似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但因受傷后出現后遺癥,在2013年做了二次手術花費巨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一條規定,李某對自己受傷的損失估計太輕,達成賠償17000元的協議與醫療費損失之間存在很大差距,行為后果與自己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構成重大誤解。依照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之規定,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變更或者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