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2015年7月22日) 14版
曹英瀚/圖
□本報記者 周 麗
受訪專家: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 何紅濤
河北醫大四院營養科主任 高淑清
河北醫大三院營養科副主任 雷敏
不久前,一條看似養生保健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率非常高,很多人看了之后都產生了“原來如此”的感覺。消息稱,當人體的pH值處于7-7.35之間時,屬于“弱酸體質”,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擾,pH值處于6.9-7,極易患上癌癥等重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都是“酸性體質”在作祟,而要預防疾病,就應該多吃堿性食物。
那么,人的體質真有酸堿之分?“酸性體質”真的是萬病之源?靠飲食真能把酸性體質調節成堿性體質嗎?堿性食品真能防治癌癥?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我省相關醫學專家。接受采訪的三位專家都表示,醫學上并沒有“酸堿體質”的說法,癌癥患者血液呈酸性純屬一派胡言,血液pH值不會輕易被飲食改變,堿性食品可治療癌癥更是無稽之談。
“酸堿體質”在醫學上不存在
三位專家表示,“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這兩個概念在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純屬子虛烏有。
“從中醫角度來講,不存在酸堿體質,而是根據中醫理論將體質分為了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血瘀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等。”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何紅濤說。
“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體內會產生酸性和堿性代謝產物。但人體有三個調節系統在維護體內酸堿平衡:體內緩沖系統調節、肺調節、腎臟調節。”河北醫大四院營養科主任高淑清表示,我們體液酸堿度(PH值)總是穩定在一定范圍之內。正常人體的血液呈弱堿性,pH值為7.35-7.45,十二指腸的環境也呈堿性,pH值為8-9。而胃液、盲腸、尿液、陰道液和皮膚偏酸性。所以,簡單地認為人體是酸性或是堿性的是一種非常幼稚的錯誤觀點。
“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之間,根本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反而提醒人們的每日食譜更要注重膳食搭配,成酸性食物與成堿性食物保持恰當的比例,以達到平衡膳食,促進健康。”雷敏說。
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酸性體質’不是慢性病的致病因素。”何紅濤表示,人體有多種體液,如:血液、組織液、淋巴液、消化液、汗液、尿液等,不同體液有不同的酸堿值,如血液偏堿性,而胃液呈酸性。我們大多數人通常都處在酸堿平衡的正常狀態下,只有極少數人由于某些疾病或服用了某些藥物導致身體酸度升高,比如嚴重腹瀉、慢性阻塞性肺病、腎功能不全等,這些疾病嚴重影響機體代謝,導致代謝終產物排泄障礙,從而出現身體的酸堿度失衡。所以,“酸性體質”不是慢性病的致病因素,而是患有某種疾病導致“酸中毒”的結果。
“既然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酸性體質’的說法,說‘酸性體質’致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高淑清表示,癌癥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參與的復雜過程,目前公認的致癌因素有五類:第一,多環芳烴、芳香胺類等化學因素;第二,電離輻射、熱輻射、慢性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第三,病毒,如幽門螺桿菌可誘發胃癌,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主要誘因;第四,遺傳因素,像乳腺癌、大腸癌等都有較明顯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損。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營養不均衡、環境污染、內分泌失衡、肥胖,再加上過大的精神壓力,都可能成為致癌的誘因。所以癌癥的發生和人體酸堿度沒有任何關系。
高淑清表示,以下各種不良飲食習慣及食物容易導致癌癥的發生,應注意避免:
腌制的魚、肉和咸菜。含有亞硝酸鹽和亞硝胺,亞硝胺致癌性很強。
燒烤食物。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羊肉串等含有強致癌物——雜環胺類化合物,烤焦的肉、魚中含量更高。
熏制食品。如熏肉、熏魚等含苯并芘致癌物。
油炸食品。煎炸過焦后,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
霉變食物。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變,被霉菌污染后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屬于強致癌物。
酒精。酒精已被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歸為人類致癌物。另外,酒精還是煙草的協同致癌物,因為煙草中的有害致癌物質能溶于酒精中,并且附著在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對黏膜上皮產生更加強烈的危害作用。
另外喜歡吃燙食的人群食管癌發病率增高,而習慣高鹽食品的人群胃癌發病率明顯增高。
“高血壓的發病主要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精神應激)、超重或肥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因素有關,”何紅濤表示,其中飲食因素包括高鹽飲食、低鈣飲食、低鉀飲食、高脂飲食以及飲酒等方面。糖尿病的發病主要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其中環境因素包括高齡、現代生活方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等方面,從而導致人體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而產生糖尿病,高蛋白飲食、高熱量飲食極易導致肥胖。
飲食的偏酸或偏堿只會導致營養素攝入失衡
“食物的酸堿性主要根據食物在體內代謝后產生的灰分來劃分的。”雷敏表示,凡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酸性的,即成酸性食物。這類食物有畜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及堅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凡食物中所含的鈣、鉀、鎂等元素的總量較多,在體內經過代謝,最終產生的灰分呈堿性的,即成堿性食物。這類食物有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及堅果中的杏仁、板栗等。
“在正常情況下,無論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到了胃里都是酸性的,到了腸道后都會是弱堿性的。”何紅濤表示,無論我們進食何種食物,我們的身體都有能力把人體體液的ph值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恒定的水平,從而使我們的身體保持在酸堿平衡的健康狀態。
“飲食的偏酸或偏堿只會導致營養素攝入失衡,有害人體健康。”雷敏表示,堿性食物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和奶類中,主要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葡萄糖、果糖、乳糖、維生素C、鉀、鎂、鈣、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等。而到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體每日需要六七十種營養素,這些堿性食物中也有它的短板,缺乏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多糖、優質蛋白質、鐵、磷等。如果我們長期只吃“堿性食物”,不吃“酸性食物”,所謂的結腸癌、高血脂、痛風、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可能會減少,但會導致“營養不良”發病增加,如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癥、低蛋白血癥等病癥。可見世上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只有堿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使得食物間相互補充,才能更好發揮食物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