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能合理預見的損失致害人無需賠償 |
趙寶倉 朱炳宇 |
2013年9月1日,河南省鶴壁市民李某騎車與王某駕駛的機動車相撞,李某鎖骨骨折。經公安交警部門認定,王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故發生當日,李某住進醫院治療,醫院對李某進行了第一次鎖骨復位固定手術。
事故發生后,李某將王某起訴至鶴壁市山城區法院,要求王某賠償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各項損失。2014年4月1日,法院判決王某投保的A保險公司賠償李某各項費用11萬元。
2015年1月,李某再次住院治療,進行第二次手術。
第二次手術出院后,李某要求王某和A保險公司賠償其第二次手術產生的費用以及支付其子的生活費。
王某認為,自己車輛已經投保,一切賠償應該由A保險公司支付。A保險公司認為,保險公司已賠償了李某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李某再次要求賠償無法律依據。此外,李某之子2014年出生,該事故發生時李某的妻子尚未懷孕,因此拒絕支付李某兒子的生活費。
2015年4月,李某再次將王某和A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請求判令王某及A保險公司賠償其第二次手術產生的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等費用1.3萬元以及其兒子的撫養費1.4萬元。
在法院對該案開庭審理期間,被告對原告訴稱的案件事實無異議。但對于是否應當支付李某兒子的撫養費雙方產生了分歧。李某認為,根據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從情理上講,胎兒的父母是其法定撫養人,父母因為受到侵害喪失一定撫養能力,胎兒從出生時便因此喪失了一定的撫養來源,如果因為胎兒尚未出生,剝奪其主張被撫養人生活費請求權的話,于理不通。
被告認為,胎兒無生活費求償權。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按此規定,胎兒不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該條將被撫養人生活費求償權的主體定為“死者生前撫養的人”,排除了胎兒的求償權。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8條第2款規定,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該條將被扶養人界定為喪失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和未成年人,也排除了胎兒的生活費求償權。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王某應對原告李某的合理損失承擔賠償責任,A保險公司應在保險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次判決僅對原告當時已發生的費用作出裁判,未對原告二次手術費所產生的費用作出裁判。同時,原告二次手術為必要的手術,故A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審理查明,事故發生時,李某的妻子尚未懷孕,此種情形下,以“未來可能的小孩兒”請求被撫養人生活費不能得到支持。
日前,法院判決:A保險公司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原告李某各項經濟損失1.3萬元;駁回原告李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檢察院,鶴壁市鶴山區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