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景婭
核心提示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紅大江南北,也唱出了無數老人的心聲。但現實卻是,很多兒女不僅沒能常回家看看,而且還惦記著老人的房子、財產,甚至為了爭家產與父母、兄弟對簿公堂。“養兒防老”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但為何時至今日,養老糾紛依然不可避免?到底該如何讓老人老有所依?
現象
老人上法庭多為討親情贍養、房產等經濟糾紛多發
5月16日,母親節剛過,永城市龍崗鎮張集村80歲的張老太就因贍養問題找到龍崗司法所。前幾年,張老太的老伴兒在世的時候,因為老兩口的贍養問題,人民調解員張宏運已經調解過。
當時老兩口有3個兒子、1個女兒,現如今張老太的老伴兒已經去世,大兒子也因病在去年去世,大兒媳婦又在兩年后因車禍去世,新的問題便產生了:原本老大種著張老太的口糧地,現在由其兒子種著,老二卻認為這塊地應當由自己耕種。叔侄二人因爭奪這塊地產生矛盾。
張老太的女兒因為遠嫁,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愿承擔老人的贍養義務。5月16日,因為糧食補貼款問題,老大的兒子和老二再次大吵起來。老二賭氣說,如果不把地給他,以后就算張老太死了自己也不會送終。
村里多次勸解無效,張老太來到司法所請求幫忙。
像這樣的糾紛,張宏運平均每個月都要調解3至5例。贍養糾紛這幾年呈現出多發趨勢,且大部分都是因為土地、宅基地等。張宏運說,自己做民調員十幾年了,調解過的贍養糾紛不下百起。在他看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已成為一種突出的社會問題,“養兒防老的觀念得改改了”。
張宏運的擔憂,同樣體現在城市老人中。
家住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儉學街社區的楊來義今年已經90歲高齡,和老伴兒育有3個兒子、1個女兒。身為高校退休教授的他本應安享晚年,近日卻因為文化路一小的兩處學區房和兒女們發生爭執,差點鬧到法庭。
本來,房子已經給了大兒子,現在二兒子的孩子也到了上學年齡,楊來義就想把房子從老大那里過戶給老二。大兒媳不愿意,其他兒女也紛紛站出來稱自己也有繼承權。
“這個糾紛已經從去年年底調解到了現在,還沒達成協議。”民調員張民安稱,這是他和同事蔣根成調解的第十起糾紛,清官難斷家務事,“特別是房價不斷上漲,因為房子引起的繼承糾紛、贍養糾紛在我們轄區多發,確實值得注意”。
兩名民調員的擔憂也從基層法官那里得到了證實。
永城市法院蔣口法庭庭長洪林杰稱,贍養案件在該法庭辦理案件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去年以來,該法庭審結的涉及老年人維權的案件中,贍養、再婚、財產處分等侵害老年人權益的案件呈增長趨勢。
特點
多涉及房產、土地等財產型糾紛易發生在多子女家庭,且老人維權艱難
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城市發展,拆遷增多,因為房子和拆遷款導致父子反目、母女鬧翻的情況不鮮見,房產糾紛已成為割斷親情的主因。而在贍養、繼承、侵權等涉及老年人的案件中,最深層次的原因也在于房產等經濟問題。
永城市法院民一庭法官宋倩介紹,在其審理的案件中,子女侵犯父母住房權的案件越來越多。“有的老人拆遷分得房屋以后,子女背著老人把產權人改到自己名下;有的子女以贍養老人的名義住在老人家里不走,想盡辦法讓老人過戶。”而老人維權,常常是大費周折卻收效甚微。
記者了解到,許多老人擔心打官司會加深與子女的矛盾,使自己的處境更加艱難,因此不愿也不敢起訴。宋倩表示,近年來,涉老案件中老年人維權熱點已經從傳統的“退休費、房產繼承”轉為“繼承糾紛、贍養糾紛、侵權糾紛”3個大方面。但官司結局大都如出一轍,那就是贏官司,輸了親情。
據了解,在老年人狀告子女的案件中,大多數老人的訴訟請求是要求子女履行贍養義務,支付贍養費用。“老人和子女一旦對簿公堂,親情就受到挑戰,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也是本著先調解的原則,爭取化解矛盾,維系親情。”宋倩說。
“贍養糾紛案件大多發生在多子女家庭,原因在于多子女家庭中家庭關系復雜,易出現兒女之間、妯娌之間互相攀比、相互推諉,導致老人無人贍養。”張民安稱,他所調解的案件中,3個以上子女家庭占大多數。
“曾經有一個極端案例,6個子女不養80歲的老娘,我在調解過程中,心中特別不是滋味。一個老娘能養活幾個子女,幾個子女養不活自己的親娘,這讓人不能接受。”張民安痛心地說。
此外,宋倩稱,贍養人自身家庭負擔較重、法律意識不強也是贍養糾紛案件的一個重要特點。特別是由于農村老人大多無固定收入又多患疾病等原因,造成有些人認為老人吃穿用住、疾病治療都需要經濟上的花費,因而把老人當作家庭負擔,漠視對老人法律上的贍養義務。
原因
法律意識淡薄、傳統觀念陳舊家產利益糾紛是主因
2013年,鄧州倆兄弟孫大和孫二(均為化名)簽訂了一份“分家協議”:由孫大贍養父親孫大爺,孫二贍養母親劉老太。2015年9月,孫大爺去世。不久,劉老太因中風住院治療,劉老太要求老大承擔一部分費用。但老大以“分家協議”為由拒絕。兩兄弟為此對簿公堂。鄧州市法院審理后認為,“分家協議”損害了劉老太的合法權益,不能消除法律規定的義務。
在張民安看來,“不得財產不養老、不照料晚輩不贍養、不繼承遺產不贍養”這3大拒絕贍養老人的理由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特別是在農村,失去勞動能力或喪失生活來源的老年人,其養老問題往往伴隨著分家析產問題。
開封市鼓樓區法院第六合議庭庭長楊志華介紹,農村分家時,許多老人通常將“家底”全部分割給身邊的子女,以此換取子女贍養老人的承諾,未分得財產的子女則以此為由拒絕承擔贍養義務。此外,在農村,照料孫輩已成為老年人的“法定義務”,將孩子的飲食起居、上學接送、日常管護等任務一股腦兒地推給父母。
如果老人們在幾個子女中處理不當或稍失公平,個別子女便會認為長輩厚此薄彼,產生不滿的一方在贍養老人時推三阻四。
“現實生活中,有的子女以放棄遺產的繼承權為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不明白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楊志華稱,這與大多數人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法律常識有關。
“繼承問題主要涉及老人房產以及名下存款的處置等,主要體現為幾名子女分割不均導致糾紛。”宋倩稱,“這個話題說起來雖然冷冰冰的,但卻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在利益面前,子女更容易沖昏頭腦,分家析產不公導致的贍養糾紛幾乎成了所有贍養糾紛發生的導火索。
據介紹,農村很多贍養糾紛是因征地補償以及其他經濟問題引起。一旦涉及征地補償款分配等問題,子女間極易引發矛盾,并影響老人的贍養問題。此外,隨著“打工經濟”興起,青壯年外出務工,使得很多老人成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也使贍養更加復雜化。
對策
巡回審判,加強宣傳,提升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
5月20日上午,桐柏縣法院埠江法庭在埠江鎮高寨村設置了巡回法庭公開審理一起贍養糾紛,吸引了大量村里群眾前來旁聽觀看。
年過七旬的原告老張有一子一女,子女均已成家立戶,妻子去世多年,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和經濟收入,平時主要依靠其女兒照顧生活起居。被告兒子張某因經濟能力有限,一直沒有履行贍養義務。為此,老張將兒子起訴到法院,要求其承擔原告二分之一的醫療費以及每年3000元的生活費。
案件起訴到埠江法庭后,針對案件的特殊情況,考慮到農村贍養糾紛比較典型,本著方便雙方當事人及對群眾普法教育的目的,法官決定將庭審活動搬到當事人的村莊,在村口現場開庭。
庭審現場,通過調解,被告張某同意每月向原告老張支付贍養費250元。
“這庭開得好,讓年輕人聽聽,不養老到哪兒都說不過去……”庭審結束后,旁聽群眾議論不斷。
家事審判是最高法今年司法改革的重點,我省不少法院已先試先行,試水“圓桌法庭”。法庭的布置不再是臺上臺下,而是設置了圓桌;桌簽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原告被告,而是丈夫與妻子、母親與兒子。在涉及老年人的案件中,家事審判將重點注意考慮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妥善解決老人贍養問題,同時,還將打造專業調解員隊伍,著重“感情修復”。
“處理農村贍養糾紛案件,應考慮如何擴大辦案的社會效果。”宋倩表示,“可以選擇贍養糾紛相對較多的行政村以及典型案件到當地就地開庭,由村委會協助組織群眾旁聽,讓廣大村民都能從中受到啟示,審理一件,教育一片。”對于已經審結的贍養案件,她建議,要從維護當事人利益出發,用足法律規定的強制措施,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金水區文化路儉學街社區民調員蔣根成看來,我國《婚姻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都涉及老年人贍養問題,“法規已經相當完善,關鍵在于擴大知曉率”。他認為,應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讓子女明白贍養老人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定義務,不贍養老人可能觸及刑法。
此外,還應積極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及時調處贍養糾紛,積極發揮人民調解組織和當地村民委員會在調解家庭糾紛中的優勢,與基層組織聯動協調,及時化解矛盾。一旦遇到贍養糾紛問題,法院、法援機構、律師事務所要開辟“綠色通道”,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做到應援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