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糾紛交涉6年才起訴是否超過時效 |
張水紅 |
案情:2005年8月,某村小學搬遷,老學校操場不再使用。鄧某在該操場的西北角開荒種菜。2007年10月,江某與該村村委會簽訂了一份承包協議,約定將老操場以每畝40元價格承包給江某,承包期為20年。當天,村委會出具了已收承包款的證明。該承包協議未經過村民會議討論決定。2008年鄧某在該操場種植楊樹25棵。隨后,江某多次與鄧某就恢復侵占土地原貌,清除所栽樹木進行交涉,并多次經該村村委調解、鎮司法所調解,但雙方一直未能協商一致。2014年4月,江某將鄧某訴至法院,要求鄧某恢復侵占土地原貌,停止侵害,并賠償占地6年的經濟損失。法院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了江某的訴訟請求。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4條第4項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案必須經過村民會議討論決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8條第3項也規定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案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可見,本案土地承包經營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屬于無效合同。且江某在2008年已明知鄧某栽樹侵權的事實,但其直到2014年4月才向法院主張權利,顯然其訴求超過了法律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
第二種意見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合同生效時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物權法規定的用益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因此,江某提出的要求恢復土地原貌、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屬于物權請求權,不能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另外,關于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存在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本案并沒有超過訴訟時效。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物權法第12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生效時設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并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2條規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時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本案中江某與村委會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并交付了承包款,應該取得該土地的承包經營權。
雖然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有關于農村土地承包中須經民主議定程序決定的規定,但并沒有將違反民主議定程序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效力影響設定為一種明確禁止性的效力性規范,即并沒有規定未經村民會議討論的土地承包經營方案或合同屬于無效情形。根據合同法原理,合同有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之分。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屬絕對無效合同。而本案中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合同屬于相對無效合同。由于本案中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內容并不違法,也沒有證據證明損害了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更沒有村民向法院主張承包經營合同無效,所以,該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屬于有效合同。
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地達到一定期間而發生一定財產法效果的法律事實。時效依其適用的權利和法律效果區分,可分為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取得時效也稱占有時效,是適用于物權的時效,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消滅時效也稱訴訟時效,是債權人怠于行使權利持續到法定期間,其公力救濟權歸于消滅的時效。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規范規定的時效,屬于訴訟時效。從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和學理通說來看,訴訟時效應僅適用于債權請求權,不適用于物權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第3條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用益物權,因此,對本案中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不能適用訴訟時效。
關于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應該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斷。本案原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曾多次與被告交涉主張相關權益,這些事實均導致訴訟時效的中斷。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案中侵權行為發生在2008年,當事人起訴時間為2014年,沒有超過最長訴訟時效。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安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