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出資為子女買房并非一定是贈與 |
馬宇飛 |
陳某、張某于2001年12月20日登記結婚。2002年1月,陳某向其父出具8萬元借條一張,并約定借款利息為年息5%,注明該借款用于購置某小區的房產。2月,陳某向其父追加3萬元房屋借款條一張。2009年,陳某、張某變賣該房產后購置新房一套,之后二人陸續向陳父借款(借條二張)共計5.45萬元用于購車等。2017年4月,二人協議離婚。
2017年6月,陳父認為陳某、張某在婚姻存續期間接連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而對父母不管不問,致使年逾七旬的老人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簡易房內。經協商無果,陳父向法院起訴要求二人償還借款本金16.45萬元及利息7萬元。
庭審過程中,陳父提交借條、房地產開發公司結算收據、某建設集團出具的8萬元收據以及銀行存單等證據,張某則提交商品房購銷合同、房地產銷售扣稅發票、提取3萬元公積金申請書二張等證據。張某辯稱,在購房時陳父實際出資8萬元,另3萬元為張某個人提取公積金出資,且上述8萬元是贈與而不是借款,因為按中國傳統,父親為兒子購買婚房是人之常情,現陳父索要出資購房款有違公序良俗。
法院經審理認為,首先,贈與須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現無證據證明陳父有贈與的意思表示,對其出資的8萬元購房款張某予以認可,其子陳某的陳述和書寫的借據亦認可該款是借款而不是贈與款,因此,張某認為按照中國傳統父親為兒子購買婚房是贈與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其次,陳父、張某均對出資購房款11萬元中的3萬元主張權利,但陳父僅有陳某書寫的借條,無相對應的支付憑證證明,而張某提供了出資來源證明。鑒于出借人陳父與借款人陳某的特殊父子身份關系,該份借據的客觀真實性整體上不能排除合理懷疑。陳父對于證據具有較強的維護意識,其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在三方之間固定該項證據,而不是僅僅在父子之間達成一份借據,且該筆款項實際受益人轉移至陳某的女兒。陳某與張某雖已離婚,張某仍負擔其與陳某婚生女的撫養,親情難斷,債的追索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共同的親人。再次,陳父向陳某、張某二人出借5.45萬元購車款有二人共同出具的借據為證,借據中并無約定利息,二人對于婚姻存續期間借款購車均予以認可。
鑒于以上理由,法院判決陳某、張某償還陳父借款本金13.45萬元,利息則按照本金8萬元予以計算。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