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法制報記者 劉帥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越來越多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再次或繼續就業。那么,勞動者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繼續工作的,與用人單位之間能建立勞動關系嗎?前不久,寬城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
王某于2011年11月份開始到承德某食品公司工作,日常工作由食品公司統一進行管理,王某的工資由被告為其發放,2017年1月1日,王某與該食品公司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截至2019年4月,食品公司一直依法為王某繳納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2019年4月12日,因王某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食品公司不再為王某繳納工傷及其他社會保險。王某退休后繼續在食品公司處從事原來的工作。2020年7月5日,王某騎摩托車上班,當行駛至食品公司門口時,被同向行駛的轎車撞傷,并住院治療。交警認定王某負此次事故的次要責任。王某認為自己長期從事的工作是食品公司業務的組成部分,但公司沒有按照規定給自己繳納工傷保險。現在王某為進行工傷鑒定,需確認與食品公司的勞動關系,王某向寬城滿族自治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確認雙方之間存在勞動關系。2020年9月18日,寬城滿族自治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以原告已過法定退休年齡,主體不適格為由發出不予受理案件通知書。原告不服上述仲裁結果,依法訴至寬城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要求確認其與食品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法院經審理認為,此案中原告王某至2020年4月13日已過法定退休年齡,雖然在被告食品公司處繼續工作,但被告在原、被告之間的勞動關系中不再具備勞動者的法定主體資格,原告與被告的勞動關系自超過退休之日起終止。綜上所述,法院依法判決原告王某與被告食品公司自2011年11月開始至2020年4月12日止存在勞動關系,2020年4月13日開始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
說法
此案爭議的問題是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繼續工作,應否認定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指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體經濟組織(統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個人之間,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從用人單位領取報酬和受勞動保護所產生的法律關系。勞動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此案中,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勞動關系自2011年11月開始建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期滿的;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為了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而制定。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六)項的授權,以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同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6979號建議的答復》明確指出: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愿意繼續工作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關系可以按勞務關系處理。此案中,原告于2020年4月13日起,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雙方開始不存在勞動關系。原告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在用人單位工作的,其與用人單位之間不構成勞動關系,而是按照雇傭關系處理,此時,用人單位無須為其辦理社會保險。在審判實踐中,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權利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基于目前相關法律的規定,用人單位無法為超齡勞動者辦理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