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一篇我寫在頭條問答上的回答,題目不是很貼切,糅合了之前發過的文章片段!
最開始八國聯軍可不是要求清政府僅殺掉174名大臣,而是175名,排在首位的乃是慈禧太后。
二、
當然,在這些事情發生的同時,慈禧太后就已經考慮好了由誰來談判了,所以剛才也提到了,在6月16日的時候,她就在招李鴻章進京了。只不過當時想的是讓他來維持局面,等后來,就變成讓他去跟聯軍談判了。
1900年6月16日,在廣東的李鴻章接到慈禧太后的旨意,讓他火速進京,但當時的李鴻章是這樣回復的:
“沽口禁商船,沿途拳匪布滿。兄奉召,竟無路可達。”
到6月25日,慈禧太后都宣戰好幾天了,李鴻章才收到盛宣懷轉發來的宣戰詔書,他回答是: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到7月份,形勢更嚴重了,慈禧太后多次催促李鴻章北上,在7月8日,甚至都恢復了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此時的他應該到上海了。
7月23日,慈禧太后已經急了,要求滯留上海的李鴻章速速進京:
“疊次電諭李鴻章兼程來京,迄今并無啟程確期電奏,該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于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后,無論水陸,即刻起程。”
終于到了9月30日,李鴻章到達天津。
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開始跟聯軍代表們談判。
四、
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之后,將光緒帝軟禁了起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罷黜皇帝的想法,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件事便是某些頑固派大臣的控告,榮祿就不講了,他是堅定站在慈禧太后這邊的。其中的內務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榮祿密謀,商量怎么對付光緒帝。
他回來之后,跪請慈禧太后訓政,但慈禧太后一開始并沒有答應,于是他誣告光緒帝:
“上派太監往各使館,請去西后!”
第二件事,則是光緒帝召見了伊藤博文,這讓那些守舊官員大為不滿,畢竟甲午戰爭才剛剛過去兩三年時間。
本來變法是自己人在變,就算是過分,好歹都是國人,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清。但光緒帝召見了伊藤博文,等于變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國勢力。這讓慈禧太后警惕萬分,一旦維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國人,那時候再干涉就會引發列強不滿,也會讓慈禧太后更加難以施展手腳。
第三件事,則是維新派誤信謠言,誤信慈禧太后將在秋天天津閱兵時,廢掉光緒帝。
實際上去天津閱兵是榮祿的主意,主要是為了逗太后高興,當時眾臣爭論的焦點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車去天津是否合適。
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
“太后則甚以為樂,謂己從未坐過火車,今初次乘坐,視為有趣之事。”
六、
那么西方列強為什么反對廢掉光緒帝呢?
有好幾種原因,首先就是觀念問題,就類似于現在他們仍然不理解中國。很多在西方人看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樣了,價值觀不認同:
在歐洲各國,哪里有太后這么一個職位,國王還活著,他才是掌權者。而且他們認為,妻子比母親重要,可以妻以夫貴,不能母以子貴。他們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卻不能理解太后權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廢掉皇帝?
而且光緒帝并沒有干什么錯事,說他不孝?說他執政有問題?說他要政變?說不過去啊,本來大清國就是光緒帝的,他自己反自己?
其次,更換光緒帝不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
光緒帝不管怎么說,也是變法維新派,有向西方靠攏的想法,慈禧太后確是守舊派。他們也清楚,在西方勢力繁雜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把大清變成殖民地。維護一個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們做生意,賺錢,包括兩次鴉片戰爭,主要目的就是逼著大清跟他們做生意。
光緒帝如果被廢,一方面大清可能會陷入內斗,另一方面,換一個皇上,或者還是慈禧太后當政。都會給西方列強跟大清經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煩,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再有便是維新派的游說了,畢竟這之前維新變法轟轟烈烈,他們跟西方列強溝通較多。他們會想方設法告訴這些列強們,光緒帝的新政將非常有利于你們,畢竟變法的過程就是不斷在咨詢你們的。
而如果廢掉光緒帝,你們想想以后即將當權的那些人,跟他們打交道容易,還是跟我們容易?
八、
而真正在宣傳慈禧太后將要廢掉光緒帝消息的人,恰恰就是端王載漪一伙,他們希望朝政變亂,越亂越好。同時他們也向各國公使發文求助,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顯然,最終各國激怒了端王。
義和團運動越演越烈,清廷從一開始的圍剿改成招撫,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伙利用了,因為仇恨洋人,才利用義和團給清廷施壓,給洋人施壓。
實際上立端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之事,也引發了朝廷上下的不滿。比如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就明確通電朝廷,明確表態支持光緒帝:
“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
而且,他們還通告各省:
“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
當時一起簽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這將會影響到西方列強的利益,這也是西方列強干涉的原因之一。
后來八國聯軍來了,端王勢力幾乎消亡殆盡,從西安回來后,端王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廢掉了。
十、
毓賢,字佐臣,從他的字里面其實就能看出,他的志愿是輔佐朝廷,成為肱股之臣。
他并沒有通過科舉進入官場,而是捐了個監生,所謂監生其實并不是官,而是能獲得進國子監讀書的資格,或者叫候選官員。在苦等十年之后,他才等來了實缺,也就是曹州知府。
從此之后,毓賢就正式進入了官場,但這個人很特立獨行:
作為一名漢軍旗的人,他既沒有向洋務派大臣李鴻章或張之洞等靠攏,也沒有向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靠攏,更沒有向頑固派的莊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等靠攏,是名副其實的“裸官”。
當然,他能官至山西巡撫,憑借單槍匹馬萬萬不行,自然也有他的伯樂,也就是慈禧太后!
而他之所以能入慈禧太后的法眼,完全在于他的為官之道,其中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也是他自己經常提起的便是“三不主義”:
“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
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引申出來,就是講他要做一個清官!
下面我們就好好講講他的“三不主義”,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
十二、
我們看《漢書·酷吏傳》,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酷吏幾乎都是廉官(清官)。
也就是說,他們要想在仕途上站穩腳跟,走正常的路線行不通,只有喪失了基本人性和人之常情,也就是當酷吏,才能成就他們的清官事業。
所以,毓賢要想在官場脫穎而出,又不能靠金錢去疏通關系,他能想到的一個辦法,那就是當酷吏。
由于當時的曹州盜賊流行,他一上任就大力打擊,并發明了很多嚴酷的刑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站木籠”:
所謂站木籠,就是制造一種木籠,木籠上端是枷,可以卡住嫌犯的脖子,讓嫌犯懸在空中,腳下再墊上幾塊磚,讓人似踏非踏。而籠子內呢,又遍布著鐵釘,嫌犯稍一動彈就扎得鮮血淋漓,痛不欲生。
近代小說家許指嚴曾經見過毓賢給嫌犯行刑的場景,他還聽到毓賢對人講:
“我到任兩個月,戰死三百七十多人,可是盜風仍未滅絕,曹州人真強硬!”
就這樣,他在曹州任上,三個月就殺了2000人,不僅收獲了老百姓賜予的“屠夫”稱號,還收獲了朝廷給予的“善治盜”嘉獎:
“光緒十四年,署曹州,善治盜,不憚斬戮。”
就這樣,憑借著“善治盜”的稱號,毓賢一路高升,做到了山東巡撫!
十四、
回到原來的問題,怎么看他只能稱為酷吏,稱不上清官啊,究竟是誰封他為清官呢?
就像前面我講的那樣,他是個“裸官”,除了慈禧太后,沒有什么靠山,他這么作,必然引起了公憤。
外國列強自不必說,連朝廷大臣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也紛紛上書,要求嚴懲毓賢,甚至在李鴻章臨終前,還大罵毓賢誤國。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人,卻給了當地老百姓“清廉”的印象,實際上不止老百姓,在《清史稿》中也是記載他是個清官。
在八國聯軍已經入侵北京之后,遠在山西的毓賢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覺得自身難保,于是就地遣散了這些拳民。但帶頭的大師兄不干啊,你讓我們來我們就來,讓我們走我們就走,我們豈不是很沒面子,要我們走也行,得給錢啊?
于是毓賢說了這么句話:
“吾服官以來,清剛自矢,別無藏鏹余財,可以為諸英豪壯行色。無已,吾惟有敝衣數箱,爾輩向質庫取銀,作川資何如?”
隨后,他吩咐身邊的下人:
“命從者出箱示之,皆破爛不堪衣著之物。”
至此,眾人感慨,毓賢真的是一個清官啊,隨后,義和團就地解散,各奔東西去了。
遣散了義和團,毓賢才帶兵上路,去迎接慈禧太后去了,美名曰“進京勤王”。
而毓賢留給我們的“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的三不主義,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他究竟想要什么呢?
其實除了這些中央大員之外,列強們還列出了142名地方官員名單,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幾個罪魁禍首已經被處死了,這些人也就法外開恩了,真正殺掉的沒幾個。
只是經歷這么一件事,慈禧太后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權威,干掉了這么多有骨氣,敢跟洋人對抗的大臣,也著實可恨。
當然,落后就會被揍,這條真理在當今世界還在循環上演著,大家要謹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