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很幸運,他這一生中遇到了很多貴人,有傳授其本領的菩提祖師,有舉薦他上天當官的太白金星,有拯救他出五行山的唐僧,還有一路護著他的觀音菩薩……
但是,這些貴人,一方面是孫悟空自己很努力爭取到的,另一方面則是真心相中了他,自愿幫他,比如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可謂西游記中的老好人了,早在孫悟空還是一只猴妖的時候,就是他在玉帝面前美言,讓其上天當了官。后來孫悟空反下天庭后,仍然是太白金星保舉他再次上天當官,并最終釀成大禍。
那么問題就來了,孫悟空兩次反下天庭,玉帝為什么不處罰太白金星這個保舉人呢?
楊角風談西游系列文章第349期:太白金星兩次保舉孫悟空當官,結果都出了簍子,為何沒受到處罰?
一、
如果問西游世界哪個神仙最好心,恐怕太白金星又得排到首位了,光書中記載他對唐僧師徒的恩情就有九處之多。
他幫孫悟空當官的事,咱暫且放一邊,他還曾經救過豬八戒的命,哦,不,是天蓬元帥的命。這也不是我亂說的,是豬八戒親口對孫悟空講的,他說當年因為調戲嫦娥,依律當斬,幸虧太白金星保下了他:
“押赴靈霄見玉皇,依律問成該處決。多虧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親言說。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骨將折。”
太白金星不僅救過天蓬元帥,他還救過唐僧的命,當初唐僧帶著兩個凡人徒弟到達了雙叉嶺,結果被寅將軍抓獲。折騰了一晚后,唐僧的兩個凡人徒弟慘被吃掉,自己和白馬卻被太白金星救了。太白金星不僅救了唐僧,還特意給他指明了前進的道路,讓他重獲信心:
“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報怨經。”
太白金星除了會救命以外,還有多次幫忙托夢啊,指路啊,調解矛盾啊等等。
比如在黃風嶺,孫悟空要想降服黃風大王,就必須得找到靈吉菩薩,太白金星就及時出現幫孫悟空指明了道路;比如在車遲國,太白金星不僅救了五百個做苦力的和尚,還給他們指明了找孫悟空求助的道路;還有獅駝國報信啊,緩解孫悟空和李天王的矛盾啊,金平府指引孫悟空去找四木禽星去擒犀牛精啊,等等。
二、
但作為老好人,一般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現實社會中如此,西游世界也同樣。
寇員外是好人,拿著百萬家產齋供僧人,結果被一伙強盜給活活踢死了;比丘國國王不是好人,驕奢淫逸,聽信讒言,還想吃一千名小孩子心肝,最后竟然獲得了長壽;唐僧是好人,又救瘸腿道士,又救紅孩兒,又救老鼠精的,可惜這些獲救者轉過來就要吃他;大鵬鳥是壞人,飛到獅駝國吃光了全國百姓,可惜最后佛祖還說有供奉先讓他吃……
但太白金星舉薦孫悟空的行為,跟當老好人還不太一樣,他的行為在古代官場,屬于選官的重要方式之一,屬于保舉制。雖說在隋朝以后開始執行科舉制,但薦舉制度并未消亡,一直存在于官場之中。
一般情況下,具備保舉權力的人,都是皇上身邊的重臣或封疆大吏們,位高權重。
可是,若這樣的話,豈不是很容易就讓這些大臣們結黨營私了?
并不是,因為跟保舉制度同行的還有一個“保舉連坐”制度,也就說,你保舉有功,當賞。但若被保舉人犯錯,那么作為保舉人也會受到牽連,輕則丟官,重則丟命。
畢竟這些有權力保舉人的大臣們,多年來都是踩著其他人的肩膀爬上去的,已經處于高處不勝寒的地步。自己為了保住位置,已經是謹言慎行,小心翼翼了。此時若保舉他人,那些有心人難免會沖被保舉人下手,防不勝防。
三、
對于太白金星來講,已經是玉帝身邊的寵臣,位極人臣,他沒必要也沒有動機去承擔這么大的風險保舉孫悟空!
是啊,若是孫悟空是個人才,玉帝能賞太白金星的東西已然不多了,若是孫悟空不是人才,那太白金星豈不是遭殃?
下面我們就好好分析一下,太白金星為什么要保舉孫悟空上天當官呢?
孫悟空剛出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驚動過玉帝,當時他目射金光,晃到了玉帝的眼睛,玉帝就派了順風耳和千里眼前去查看。在得到千里眼和順風耳如實匯報以后,玉帝并不以為然:
“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幾百年后,孫悟空學藝歸來,先是大鬧東海,不僅從東海龍王手中奪得了如意金箍棒,還順帶獲贈一套美猴王裝備。東海龍王越想越別扭,又聽說孫悟空大鬧地府,打死了兩個勾死人,還銷毀了猴族的生死簿。終于坐不住了,趕在了秦廣王之前,先行一步跑到天庭告了狀。
而且東海龍王和秦廣王告狀的訴求,驚奇的一致,東海龍王是請求玉帝:
“懇乞天兵,收此妖孽,庶使海岳清寧,下元安泰。”
而秦廣王請求玉帝:
“伏乞調遣神兵,收降此妖,整理陰陽,永安地府。”
他們倆為了自己的海也好,地府也罷,能長久安寧,特請求玉帝出兵降服孫悟空,以免以后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不得安寧。
四、
那么,面對東海龍王和秦廣王的請求,玉皇大帝又下了什么指令呢?
玉帝面對他們的請求時,都在重復著一句話,那就是你們先回去,朕隨后便派兵捉拿妖猴。事實上,聽完他倆的奏報之后,玉帝確實向眾愛卿詢問:
“哪路神將下界收伏?”
可是,玉帝的話還未落,太白金星就走了出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太白金星首先闡述,凡是具備九竅者,都可以修仙。這個孫悟空本領強大,能闖東海,能鬧地府,跟人沒有什么區別。陛下不如降下一道詔安圣旨,將這只猴子招到天庭,給一個官職:
“若受天命,后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一則不動眾勞師,二則收仙有道也。”
結果,孫悟空當了半個月弼馬溫就逃出了天庭,回頭就舉起了齊天大圣的旗子,要跟天庭抗衡。這次玉帝倒沒慣著他,派出了李天王去迎戰,結果沒多久,這天王又回到天庭,請求玉帝增兵。這時候太白金星又跳出來了,說著這猴子傻乎乎的,哪里知道官職的大小,不如就給他個齊天大圣吧:
“不若萬歲大舍恩慈,還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個齊天大圣,只是加他個空銜,有官無祿便了。”
后面的事就不用多說了,太白金星再次保舉的孫悟空,果然沒讓讀者失望,又一次反了天庭。而且這次惹的禍相當之大,不僅毀了蟠桃盛會,還偷吃光了老君的仙丹,甚至還假傳圣旨騙了赤腳大仙。
五、
如果說太白金星第一次舉薦孫悟空當弼馬溫,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玉帝不予追究。可是,他第二次舉薦孫悟空當齊天大圣,可是惹下了大禍,玉帝為何仍然不追究呢?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得搞清楚,太白金星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保舉孫悟空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太白金星作為玉帝的寵臣,他所作出的任何決定,都是基于天庭穩定的目的。保舉制就是這樣的,只有以這個出發點保舉人才,才能避免被連坐的下場。
太白金星作為“獵頭”,對三界各種離奇事件都要做進一步的深入調查。所以,書中他能九次幫助唐僧師徒,不僅知道靈吉菩薩住哪,還知道李天王跟哪吒的恩怨,知道三只犀牛精的來歷,還知道獅駝國三妖的厲害……
所以,作為剛出生就嚇了玉帝一大跳的孫悟空,太白金星必然得下凡一探究竟。
很多人讀書讀到水簾洞那里,很納悶,因為這洞中有人類居住過的痕跡:
“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夸。”
為了一探這洞中原先的主人是誰,各種猜測也都冒出來了,有說是太上老君的,有說是如來佛祖的,有說是東海龍王的,還有說是鎮元大仙的。但其實,更有可能在這里住過的人,恰恰是本文要講的主人公——太白金星。
只有他,才有動機去那里居住,并監視剛出生的孫悟空,畢竟孫悟空出生很久之后,才到了這個水簾洞。
六、
要知道,當初玉帝聽從太白金星的建議,決定詔安時,他是輕車熟路就進了十分隱秘的水簾洞中,不帶猶豫的:
“金星領了旨,出南天門外,按下祥云,直至花果山水簾洞。”
當然,太白金星關注孫悟空,并不代表他跟孫悟空的利益訴求一致。他之所以第一次保舉孫悟空上天當官,原因就像他說的那樣,不用出兵,就能籠絡這么個人才。
因為這時候的花果山武裝力量已經相當強悍了:
“悟空會聚群猴,計有四萬七千余口。各樣妖王,共有七十二洞,都來參拜猴王為尊。”
而玉帝能拿出手的兵力,也就是十萬天兵天將,這十萬天兵天將中,還有很多是四海龍王湊出來的蝦兵蟹將,毫無戰斗力。
要知道,取經路上,太白金星還在獅駝嶺前報過信,天庭作為三界主宰,獅駝嶺三妖在為禍人間,理應去降服,但并沒有。后來孫悟空追上太白金星,問他能不能向天庭借兵,太白金星就有點心虛:
“有,有,有!你只口信帶去,就是十萬天兵,也是有的。”
孫悟空當弼馬溫前的花果山,早已武裝好了,光猴子就有四萬七千,還有七十二洞妖王及部下,以及他結拜的六位兄弟,總兵力恐怕不亞于十萬天兵。
所以,玉帝嘴上說著要派兵去降妖,其實這個方案是下下策。太白金星清楚花果山那邊的情況,所以他一提出詔安,玉帝是大喜過望。
七、
只可惜,玉帝啊,確實小瞧了孫悟空,只給他分了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弼馬溫。
當然,對于一般神仙來講,弼馬溫這個官職也不小,好歹手下還有很多小仙供指揮呢。但孫悟空是急性子,一聽手下的人講自己的弼馬溫不入流,一氣之下棄官跑了。
這時候的太白金星心里也明白,自己保舉的人是犯錯了,所以并未阻止玉帝派李天王帶兵捉拿孫悟空。
但戰況正如太白金星所料,李天王初戰就被打敗了,連自己的寶貝兒子哪吒都被孫悟空打服了:
“父王,弼馬溫真個有本事!孩兒這般法力,也戰他不過,已被他打傷膊也。”
李天王的直屬部隊里,就哪吒的戰斗力最強,連自己都時刻端著個寶塔,就怕哪吒報復自己。如今連哪吒都戰敗了,可想而知這孫悟空有多厲害,自己根本不是對手啊,只能回天庭請求增兵。
其實這時候的玉帝很為難了,明明心里慌得很,但嘴上不說:
“諒一妖猴有多少本事,還要添兵?”
但玉帝心里也明白,自己并沒有多少兵可以增派給李天王了,況且那時候玉帝對天庭的控制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強。要知道后來孫悟空從八卦爐中出來,一路打到凌霄寶殿時,該前來護駕的將領們都躲起來了:
“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
太白金星心里很清楚這一點,就算是增派人手,到頭來也是打醬油的,并降服不了孫悟空。
八、
所以,太白金星第二次保舉孫悟空當齊天大圣,并不是出自于幫他實現愿望,而是為了替玉帝解圍。
要知道,此時天庭的軍備實在一言難盡,大家都想著當大官去了,偏偏沒人去管戰馬。要知道在古代社會,戰馬可是戰斗力的象征,可惜管馬的弼馬溫卻是不入流的小官,大家都不愿意干:
“天宮里各宮各殿,各方各處,都不少官。”
而像孫悟空這種干實事的弼馬溫,半個月都沒睡個好覺的好官,卻像手下的小吏說的那樣:
“似堂尊到任之后,這等殷勤,喂得馬肥,只落得道聲'好’字;如稍有些尪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
所以,十萬天兵天將打不過孫悟空,也就完全說得過去了。最后孫悟空徹底反了以后,還不是先借助的二郎神私人武裝抓住了孫悟空,又借助西天如來佛祖的力量,才徹底降服了猴子。
如果當初的玉帝能完全采納太白金星的建議,還真不至于落得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名是齊天大圣,只不與他事管,不與他俸祿,且養在天壤之間,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
太白金星的建議很明確,不要給孫悟空事情管,就讓他玩,等他見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后,也就收了邪心,也不狂妄了,那時候豈不是天下太平了。
九、
當然,太白金星還可以更進一步,直接讓玉帝封孫悟空的齊天大圣,有官有祿,也可太平!
只是,那樣建議的話,玉帝的臉面有點放不下,故而采取了折中的辦法。但玉帝后來嫌棄孫悟空太閑,三天兩頭走親訪友的,容易帶壞了隊伍,于是給派了個看管蟠桃園的差事。
讓猴子去看桃,這得多大的心,才能做這樣的安排啊?
結果就是,孫悟空監守自盜,不僅偷吃蟠桃,還因為蟠桃大會沒有請自己,一怒之下惹了大禍,徹底沒有了再次被保舉的機會,甚至丟命,他心里也很清楚:
“不好,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
事實上,對于孫悟空來講,他確實愛名,這一點早在太白金星第二次舉薦他的時候就提到了。既然知道他愛名分,且都讓他看管蟠桃園了,為什么蟠桃大會上就不能添一雙筷子,請他參加呢?
當然,如果你非說玉帝是故意這樣干的,也不是不行。畢竟蟠桃園光大蟠桃樹就有三千棵,孫悟空一天吃一棵樹的桃,也得吃十年呢,怎么可能把大桃都吃光了呢?
至于玉帝是為了減少神仙編制,還是不想付那么多俸祿,亦或者跟王母娘娘奪權,都不是本文要闡述的內容。
總而言之一句話,太白金星兩次保舉孫悟空,都是站在玉帝的角度思考問題。而玉帝呢,又不是崇禎帝,明明是自己拍板的事情,出了事卻往手下推。
這樣說來,太白金星不僅沒罪,反而有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