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南名仕,張謇仿佛從來不缺朋友,尤其是高中狀元之后,他更是在晚清的官場上如魚得水,廣交名臣與名流,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但,對于晚清的官場,有兩名大臣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南洋大臣張之洞,一個是北洋大臣李鴻章。
早在張謇未成名之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就曾禮聘其入幕,但均被其斷然拒絕,并留下一句“南不拜張,北不投李”的豪言壯語。
之后的張謇更是得罪了李鴻章,甚至在甲午年直接上疏彈劾李鴻章,即使這樣,他為什么還能通過科舉考試,還能高中狀元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16:張謇得中狀元并非實至名歸,有僥幸,有運氣,也有“作弊”嫌疑
一、
在《走向共和》中,張謇和康有為同一年赴京趕考,巧不巧倆人還住在了同一家客棧。
前面我們也分析過,此時的康有為并非真的有名,即使有名,也并非是好名,而是被眾人冠上了“狂生”的頭銜。
康有為狂不假,但對于張謇來講,張也不甘示弱,不僅不示弱,張謇還裝模作樣地向康有為請教《新學偽經考》。
之所以是裝模作樣地請教,是因為《新學偽經考》本就是一本胡說八道的書,他的本意是否定幾千年來的儒家文化。要知道他們進京趕考,考的也是八股文,也是儒家文化內容,也是該書抨擊的古文經學內容。
張謇此舉,舉個恰當的例子就等同于,大家學習了很多年的知識,就要高考了,康有為寫了一本書,告訴大家,大家這些年學習的知識都是假的。你作為一名考生,拿著這本書向同樣來趕考的原作者請教,這不是打他的臉嗎?
所以,康有為面對張謇的提問,一句話沒說,只顧自己看書,是啊,他還能說什么?
更重要的是,康有為當年有難的時候,托人曾找過張謇,張謇甚至都收過人家的賄賂,不能收了銀子,反過來還挖苦送禮人吧?
二、
考試順利結束,判卷的時候,主考徐桐點名讓大家圍追堵截狂生康有為,他為什么也反感康有為呢?
其實這也是康有為聞名于朝野的原因所在,1888年他上的《上清帝第一書》,當時就引起了朝廷重臣的反感。
“曾公嘗告人曰:‘康有為托名西學,希圖祿利,不知西無此學,中國亦無此學也。’徐公、志公見其言囂張卑蹈,皆將原書擲還,都下士夫無不鄙笑。”
曾公是戶部左侍郎曾惠敏公,即曾紀澤,曾國藩之子;徐公就是徐桐,當時是大學士,現任為主考;志公是禮部右侍郎志銳,他們都嘲笑了康有為。
而當初康有為拜訪徐桐時,徐桐連門都沒讓他進,于是康有為用一首詩來諷刺他:
“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意思就是說,你徐桐都七十了,老糊涂了,是占著茅坑不拉屎,該讓位了。所以,徐桐一聽到康有為這三個字,氣得牙根就癢癢。
所以,這次判卷,主考徐桐直接下了命令,凡是發現狂妄的文章,一概不予通過。實際上,這次恩科的第二年,康有為就中了進士。原因是他那次收斂了鋒芒,寫的文章中規中矩,結果考官們把激進的梁啟超試卷當成康有為的了。
三、
其實不僅徐桐反感康有為,翁同龢同樣也反感康有為,劇中他評價康有為:
“其實,(康有為)只不過乃經家一野狐禪而已!”
野狐禪,是禪宗對一些妄稱開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譏刺語,意思是諷刺康有為走火入魔,宣傳歪門邪道。
康有為中進士后,是要拜恩師的,但翁同龢連門都沒讓康有為進,實際上那次康有為拜訪,是為了公車上書之事。
徐桐斃掉一篇優秀文章后,開始把大家往自己的得意門生李盛鐸試卷上引,有拍馬屁者直夸這篇文章好,莫非是你高徒的?徐桐大悅:
“老夫也惟愿如此啊,若真是他的,老夫是內舉不避親,就請皇上點他個狀元!”
這官員瞎說什么大實話啊,結果被翁同龢聽到了吧?
于是翁同龢也挑了一份試卷,跟徐桐據理力爭起來,最終倆人去找皇上,去找太后評理去了,后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張謇成了狀元!
如果單純從劇情來看,張謇中狀元雖然有僥幸的成分在,但也算是實至名歸,并無異常。
實際上,張謇能中狀元,絕非運氣好,也并非其實力最強,這里面有翁同龢的全力相助!
四、
早在1882年,張謇作為吳長慶的幕僚,一同赴朝平息戰亂。平息戰亂后,張謇作為其幕僚,寫了《條陳朝鮮事宜疏》、《壬午事略》和《善后六策》等政論。
張謇的主張是對外強硬,尤其是在朝鮮事件上,但他所上的政論,并未通過李鴻章的審核,跟李鴻章的主張也有很大的出入,但他此舉卻引起了翁同龢的注意。
要知道,李鴻章跟翁同龢是不合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甲午戰爭爆發之后,張謇已經狀元及第,在翰林院任職。之所以敢大肆上書抨擊李鴻章,一方面其是主戰派,另一方面也有跟翁同龢同陣營的原因。
因為張謇能得中狀元,完全是翁同龢的功勞,為了張謇,翁同龢每次科舉考試都張大雙眼,努力辨認張謇的試卷,但又一次次錯認。直到1894年,張謇第五次進京應試,禮部會試先是考了第60名,又在復考時考了第11名,翁同龢給改成了第10名,這才參加了殿試。殿試時,翁同龢更是直接命令收卷官等在張謇身邊,專門等著他的試卷,甚至在發現張謇漏寫一字后,翁同龢親自提筆替他補上。
這種情況下,翁同龢又極力勸說其余閱卷官給這個試卷判第一,并不惜以天子老師的身份去向光緒帝舉薦:
"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不用說,這次,張謇終于如愿以償,得中狀元!
五、
其實早在翁同龢賞識張謇之前,兩廣總督張之洞就也相中了張謇,當時是1884年秋,張謇料理吳長慶喪事回到了家鄉。
畢竟張謇曾在吳長慶手下干活,吳長慶屬于淮軍系,李鴻章的大本營。于是就托李鴻章幫忙,結果李鴻章幫忙是幫忙,是往充實自己的幕僚幫忙:
“北洋又以粵督六月之托,屬袁子久見招,子久并述北洋意,亦辭。”
意思是說北洋也想招張謇入僚,但被其拒絕了,當時李鴻章為了招攬他,可謂費盡心機:
“派人坐一輪船,沿渤海口岸遍詢從奉天省南下輪船中,有則請其赴京,并述北洋延攬之意。”
為了留住張謇,硬是派輪船,逢口岸就問,但還是沒能找到張謇,也沒能說服張謇效力于北洋。
正因為此,才留下來張謇“南不拜張,北不投李”的傳說!
那么,當時的張謇為什么不肯投靠以上兩位大臣呢?
按照我們學習的歷史書上講,是因為張謇認為洋務派腐敗無能,不愿意為他們效勞,從后來他創辦實業來看,這個理由是恰當的。
其次,我認為,張謇之所以沒有投靠他們,是因為他們幕僚能人太多,去了后,必然會埋沒了自己,比如作為單獨的一支力量,到舞臺上競爭。
最后,那時候的張謇已經跟翁同龢勾勾搭搭,從他先后五次進京趕考可以看出,他是一心想走科舉的道路,從而到京城任職,從后來的結果來看,也確實如此。
但,張謇的狀元并非實至名歸,充其量,算是一個作弊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