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0期:
李鴻章去世后不久,他的死對頭翁同龢,也凄涼離世,這兩位都是曾經的朝廷重臣,都曾被慈禧太后所重用,但死亡后所受到得待遇卻截然不同。
李鴻章的事我們先放一放,現在來講一講翁同龢,翁同龢,咸豐朝的狀元,先后擔任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死時已經被罷官,宣統朝才被追謚文恭。
翁同龢小系列文章我們分三部分來講,他的聞名天下之舉,他的如日中天之舉(這個前面有一期已經寫過了),他的黯然退場之舉……
說到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就不得不講一下晚清轟動中外的那個冤案,正是這個案子,成全了翁同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0期:清末轟動中外的千古冤案——小白菜案,為什么是翁同龢誓查到底?
一、
遍觀翁同龢的一生,他為官期間,其實就做了三件大事,一件就是本文要提到到給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平反,此舉奠定了翁同龢未來幾十年的仕途。
第二件事就是卷入了甲午中日戰爭洪流,由于跟李鴻章的恩怨糾纏不清,甚至導致戰爭的失敗原因也被扣到了他的頭上。
第三件事則是戊戌變法期間,他舉薦了康有為,且親自草擬《明定國是詔》,但也因過于刺激慈禧太后,最終被免職,不久便黯然離世。
下面我們詳細講一下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案,為什么此案成全了翁同龢?
古往今來,人為造成的冤案真的是數不勝數,別說過去了,就算是當今社會,也是時不時見諸報端。
在《康熙微服私訪記》中,三德子就唱過小白菜:
“小白菜兒地里黃啊,七八歲呀離了娘呀……”
當然,歷史上的小白菜案并非發生在康熙朝,而是同治朝,同治十二年十月份的一天。話說這一天,余杭縣有一個豆腐坊的幫工,名字叫葛品連,因為身體不舒服,于是回家養病。
在此期間,他有一個童養媳叫畢秀姑,也就是小白菜,給他端湯端藥伺候,沒曾想葛品連患的是流火宿癥,也就是俗話說的熱癥。民間傳說明朝大將徐達當初患的就是熱癥——背疽,被朱元璋賞了一只烤鵝,吃了后不久就嗝屁了。
二、
同樣,小白菜也是熬了很多補藥給葛品連吃,其中就有桂圓和東洋參,結果葛品連喝了藥后,病情加重,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本來生病去世乃人之常情,但是葛品連死后的身體卻比較怪異,第二天竟然是臉發青,口鼻流血水。這讓他的母親和義母覺得蹊蹺,懷疑是中毒身亡,于是報了案。
受理此案的余杭知縣劉錫彤,年近七十,就要退休的人了,也算是經驗老道,叫了仵作前去驗傷。
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他們也就主要查看是不是中毒而亡,于是使用上了銀針驗毒。其實銀針驗毒的原理很簡單,楊角風是化工出身,我(楊角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原理:
過去的毒物主要是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過去提煉技術不到位,導致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硫化物跟銀可以反應,生成硫化銀(黑色),所以銀針變黑,證明食物有毒。
現在提煉砒霜已經很純很純了,根本不會遺留硫化物,所以再用銀針測,是測不出來的,而且銀針也只能針對這么一種毒物,并不能測其他的毒物。
一個仵作加一個幫工倆人就去了,或許是銀針被污染了,或許是葛品連體內還有其他物質,總之銀針變青黑了,倆人對照了一下宋慈的《洗冤錄》:
“若驗服毒,用銀釵,皂角水揩洗過,探入死人喉內,以紙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無,其色鮮白。”
于是判定,葛品連是中毒而亡!
三、
這下子余杭知縣劉錫彤來興趣了,這個案子查清了,又是功績一件,也能讓自己光榮退休。也正在此時,有人給知縣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也就是說葛家曾經租住過縣里舉人楊乃武的房子。
再一調查,劉錫彤更興奮了,這個畢秀姑年僅十七歲,平時穿綠衣白褲,所以人們才叫她小白菜。人長得美,又好學,于是經常找楊乃武討教識字,時間久了,街坊們都流言“羊吃白菜”。
至于倆人到底有沒有事,還真說不清了,總之葛家租了一年楊家房子后,就搬走了。但最關鍵的是,早年楊乃武曾舉發過當時還是九品官吏的劉錫彤,雖然沒能給劉錫彤治罪,但也讓他懷恨在心。
于是這場冤案就此誕生,為了迫使小白菜招供,各種酷刑都上了,當時上海的《申報》報道是:
“燒紅鐵絲刺乳,錫龍滾水澆背!”
當然,《申報》的記者也是從小道消息聽來的,總之,小白菜在獄中真的受大罪了,萬般無奈之下,她招供了,招了自己跟楊乃武的奸情,以及如何害死了葛品連。
被抓后的楊乃武死不承認,且以舉人身份不能用刑為武器,不肯招供。于是劉錫彤上報杭州知府陳魯,陳魯又匯報浙江巡撫楊昌浚,最終遞到了京城,同治帝下詔:
“楊乃武著革去舉人,其因奸謀死本夫情由,著該撫審擬。”
四、
就這樣,楊乃武也被用刑了,終于也是招了,案件也就審清了,于是按照清朝制度,層層上報。縣級、府級、臬司、巡撫或總督四級審查,然后再上報朝廷,由朝廷同意后執行。
這時候就提到翁同龢了,他這時候任刑部右侍郎,楊乃武遍體鱗傷,但不放棄伸冤,哀求姐姐赴京告狀。她的姐姐楊菊貞,就是電影《滿清十大酷刑》中滾鐵釘的那一個,總之她把狀子遞到了翁同龢手中。
后面的事情就不詳細講解了,總之案子反反復復,中間還經歷了同治帝駕崩,又耽誤了一些時間。前前后后歷時三年,小白菜和楊乃武也被折磨得不成樣子,但最終是被平反了。
這期間,就有案子兩次維持原判,又兩次被翁同龢向慈禧太后匯報發回重審,轟動中外。其中上海的《申報》也是一直關注,持續三年時間,民間的輿論也從最開始認為楊乃武該死,到最后痛陳官場的黑暗,跟現在的輿論戰很像。
回到題目,小白菜案之所以平反,離不開上上下下這么多人的努力,當然最關鍵的就倆人,一個是翁同龢,一個就是慈禧太后。太后不能隨便說話,她想說的話,翁同龢已經幫她說了,那么翁同龢為什么也揪著這個案子不放呢?
這個案子號稱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實際上這個案子也是同列四大奇案的刺馬案之后,可以算是那個案子的延續。
對,就是劉德華演的電影《投名狀》,那里面就講了刺馬案,關于這個案子,我們后面還會講到。
五、
小白菜案發生在1873年,這個時候的太平天國已經被滅了,功臣曾國藩也死了,但是他留下來的湘軍派卻一統江浙兩省。
慈禧太后當然不想看到一家獨大的場面,于是派了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試圖整頓南方官場,壓制湘系勢力。
可惜,這個兩江總督剛剛就任,就被宰了,不僅被宰了,關于馬新貽的流言瞬間就傳遍了大江南北,顯然是有人在操縱此事。
由于曾國藩留下的兩湖官員完全控制了江浙官場,這讓江浙本土官員的翁同龢十分不滿。之前我們也講過,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就是被曾國藩彈劾死的,還連帶上了自己的老爹翁心存。
這個仇,翁同龢不可能忘掉,因為曾國藩早死,所以他才把仇恨放到了李鴻章身上,畢竟是李鴻章起草的彈劾奏折。
翁同龢是堅定的朝廷派官員,湘軍派和淮軍派都是朝廷打壓的對象,小白菜案中的浙江巡撫楊昌浚,曾經做個一首詩: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有他的這種態度在,自然會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保住湖湘子弟!
在翁同龢的帶領下,江浙本土官員早就不滿湖湘官員了,于是集體上奏,這個案子要是不平反:
“江浙讀書人都不肯讀書上進矣。”
六、
等于是說,如果朝廷繼續偏袒兩湖派,那么我們這支力量也就不再堅決地站在朝廷這一邊了。
再加上洋人的持續關注,以及國人的法律意識覺醒,也讓慈禧太后覺得時機成熟,于是下令把葛品連的尸棺運至北京,眾目睽睽下再次開棺驗尸。
結果,葛品連的尸骨并沒有發黑,而是正常的發黃,證明并非中毒而亡,真相大白。
慈禧太后頒布平反詔書:
“本此案主犯楊乃武與葛畢氏俱無罪開釋。但葛畢氏因與楊乃武同桌共食、誦經讀詩,不守婦道,致招物議,杖八十;楊乃武與葛畢氏雖無通奸,但同食教經,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舉人身份不予恢復。”
也就是說,楊乃武和小白菜雖然被還了清白,但是還是被打了幾十大板,楊乃武和小白菜后來都活了七十多歲。
而其他涉事官員,浙江巡撫楊昌浚、杭州知府陳魯、余杭知縣劉錫彤和浙江學政胡瑞瀾等,共一百多名,或判處流刑,或革職查辦。至此,江浙兩省的兩湖勢力也得到了一舉鏟除,消除了朝廷的隱患。
翁同龢也因此案名揚天下,走進了朝廷權力中樞,為后來幾十年跟李鴻章的爭斗奠定了基礎。
當然,現在的人們再也不用滾鐵釘,告御狀了,因為,平反個冤案,真的是太難了,所以,還是不要讓冤假錯案再發生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