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在過去幾年里一直試圖通過多種手段降低公民對進口黃金的需求。這是對黑市使用貨幣的更廣泛打擊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在11月初取消和更換其兩張最大面額的紙幣。如果我們從1910年的事件中提取線索,這個策略可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印度金銀珠寶需求增長(來源:湯森路透GFMS黃金2016年鑒和白銀2016年鑒)
印度人對黃金的著迷給國家造成了嚴重和持續的經濟問題。 2011年,澳大利亞投資銀行麥格理估計,印度78%的家庭儲蓄是黃金。
實際上,這意味著印度有一個雙重貨幣體系,人們選擇主要以黃金而不是盧比來儲蓄。這不同于任何其他主要經濟體,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如何讓一個國家的人口脫離一種貴金屬?
首飾和買賣
用黃金建立儲蓄而不是在銀行存款會對印度的增長造成永久的拖累。這是因為這種儲蓄不會增加可用于銀行系統中的貸款資金。而要使這種黃金作為投資資本如此困難的一個原因是,79%的黃金是作為首飾被購買,而不是金條或金幣。
▲澳大利亞2017年銀幣(1盎司)
根據GFMS2016年黃金年鑒,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首飾消費國,在2015年消費將近700噸。但是,它每年開采的黃金不到2噸。這意味著印度每年必須進口價值250億美元的黃金,推高其經常賬戶赤字,拉低盧比的價值。
2015年,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推出了主權金債券計劃,允許黃金持有人將其黃金兌換為有息債券。在債券到期時,投資者實際上將獲得等量的黃金。這一舉動將參加這種計劃所需的最低金數量減少到兩克。截至2016年11月,已有14噸黃金被吸納用于兩個黃金債券發行,另外有5噸黃金通過舊的黃金貨幣化計劃(最大存款量為30克)進行收購。
然而,相對于印度估計私人持有的2萬噸黃金,這些存金代表微不足道,它似乎不是一個解決方案。
意外后果
另一種方法是永久減少黃金進口。為此,2013年,政府開始將黃金進口的進口稅增加到6%;而現在是10%。然而,在此期間黃金價格下跌了,這意味著2015年黃金進口仍然增長12%,因為消費者在他們看到的廉價價格下搶著買入。
這里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100多年這一切是如何進行的。你看,印度努力降低貴金屬進口已有相當一段時間。 1910年,印度政府將銀的進口關稅從5%提高到11%。 1912年,由金牌批發商Pixley&Abell發表的一份市場報告顯示,增稅后3年里,印度市場的銀需求下降了28%。他們認為造成銀的需求下降的不僅僅是因為增加稅收,而且是因為在人們的儲蓄中用黃金代替銀,因為黃金在相對基礎上變得更具吸引力。
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報告,1910至1930年間印度的銀進口凈額從9800萬盎司下降到3100萬盎司。在此之后,印度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者,但在2015年終于把首位讓給了中國。
印度消費者的主要投資似乎可能再次回到了白銀。繼最近黃金進口稅上調之后,2015年印度銀進口增長到近8000噸,比2014年增長14%。與此同時,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截至2016年9月底的12個月中,占印度黃金需求量75%的黃金首飾需求下降了30%。這表明在印度更加大量的投資可能轉回到白銀上去。
黃金占印度珠寶銷售的絕大部分。但是下面的圖表顯示,印度白銀珠寶的需求快速增長,相對于黃金珠寶需求的25%的有限增長,10年來銀珠寶需求增長超過600%。
當然,銀并不是唯一的貴金屬投資選擇。如果投資者想要一個更緊湊的財富形式,那么價值56倍的鉑金可能更適合。但是,印度轉向白銀,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常態,似乎更有可能,并且可能對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從規模上說,2015年印度黃金珠寶市場價值250億美元,而世界銀制珠寶市場總值只有35億美元。
即使從黃金轉到銀的小量替代也會導致銀價格大幅上漲。印度10%的黃金首飾投資轉到白銀上將使世界銀飾需求幾乎翻倍。礦產銀和其他來源不能立即填補空白;銀價格將上升,進一步刺激需求,并為那些試圖發展印度不尋常的經濟的人創造一個新的,巨大的頭痛點。
作者|基拉·布萊希特
翻譯|覃維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