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與天久長之''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之一
文竹
2019-11-08

古代中國,從有史、物可徵的夏開始,產生了周、秦、漢、唐等幾個最為重要和對后世最具影響力的朝代。


周,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范,使“禮制”成為嗣后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秦,統一六國,開創中央集權的帝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設郡立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漢,推尊儒術,有效統治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文化藝術多元而繁榮,不僅國力盛極一時,更在多個方面為后世中國奠定基礎;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頻繁和深入,與漢代并稱“漢唐盛世”,流傳至今豐富的文獻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發國人無盡的懷想和追慕。
開幕式現場(網絡照片)
你一定好奇,這個展覽中的什么內容,竟讓我前后三次光顧,只為制作出可供我隨時都可回味和欣賞的美篇呢?
是的,到底都有哪些特殊的文物竟然讓我流連忘返?這里有:
最早記載“中國”兩字的鎮國之寶何尊
禁止出境的國寶中的國寶——淳化大鼎
與《史記》內容非常吻合的墻盤
國寶級樂器秦公镈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青銅龍
國家一級文物漢代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
盛唐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法門寺鎏金銅浮屠
……
這里的任何一件都是一生難遇一次的那種,何況是如此多的國之重寶匯聚一堂,不看著實可惜。就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致辭中所言“這是陜西文物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匯集,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向觀眾奉獻的一次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的饕餮大餐。”

為此,清華從陜西各大博物館中,選取了311組件周、秦、漢、唐的文物進行展示,其中一級文物189件,幾乎包含了陜西各個時期最重要最精美的文物,全面呈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時期中最為精湛的藝術造詣。

而這些文物之中,還有一些才剛剛出土,此次在清華的展出,也是它們與觀眾的首次見面。

 

展覽以周秦漢唐文化為主要軸線,由民之初生、創制垂法、秦國起、皇帝臨位、天子居中、多元融匯、天循世七個單元組成,從藝術的視角展示了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陜西歷史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脈絡和璀璨華章。通過300多件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周的制禮作樂、秦的統一天下、漢的絲路華章、唐的包容。

下面,請隨我一起享受周、秦、漢、唐歷史文化的饕餮盛宴吧。

第一單元 民之初生

主要展示陜西境內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商代的先周諸文化遺存,可視為西周以后關中地區高度發展并長期成為古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一個序曲。“民之初生”典出《詩經綿》,是周人自述開國史詩之一。仰韶文化的藝術,以陶器、彩陶和陶塑等主要呈現形式,部分在造型、紋飾上已顯示出禮器的先兆;龍山文化的藝術,以玉器最為突出,琮、璧、鉞、璋等器形,無疑是早期禮制的體現;而石峁遺址的石刻雕像和壁畫遺存的發現,更豐富了我們對早期先民藝術成就和信仰體系的認知。
1-1   玉刀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4200~前4000年
最大徑14.8cm    陶
南鎮縣龍崗寺遺址出土   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1-2   神面魚紋尖底器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4000年
長18.5 cm   軟玉
西安臨潼姜寨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3   鳥魚紋彩陶葫蘆瓶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4000年
長29.0 cm 最大徑14.5cm   陶
西安臨潼姜寨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4   陶祖
新石器時代 廟底溝文化
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
長10 cm 直徑6cm   陶
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這件陶質男性生殖器文物證實了楊官寨在黃帝時期已步入父系氏族社會,這也和歷史發展的脈絡相吻合。
1-5   人面形陶器殘片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
6×7.1cm   陶
2004年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1-6   蛙紋陶釜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口徑26cm 最大徑29cm 高9cm 陶
2011年高陵楊官寨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附:該文物風格很“三星堆”,或許昭示著早期中國各個文明區域已經發生了交往。高陵楊官寨遺址曾兩次入圍被譽為中國考古“奧斯卡獎”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聲名遠揚。
1-7   獸面紋玉琮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直徑7.1cm   高4.4cm   玉
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雖然這件玉琮距今已經有四千多年前的歷史,但它卻是所有參展文物中最為“年輕”的一件,因為直到去年,它才從延安蘆山峁的遺址中破土而出。
蘆山峁遺址的發現,不僅將延安的建城歷史提前兩千多年,而且這些建筑群,也被專家們認為或許就是中國最早宮城的雛形。
1-8   玉刀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長54.6cm 寬10cm   軟玉
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1-9   玉鏟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長10cm 寬5.1cm   玉
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1-10   玉環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直徑10.1cm   軟玉
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1-11  鳳首玉笄(jī)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長14.5cm 寬1 cm  軟玉
延安市蘆山峁遺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用的飾物,后世稱為'簪'。《說文》:'笄,簪也'。
佩帶方法:玉笄是綰發用的細長尖頭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紋飾。
玉笄的用處是插入發髻,使其不會散開。男子的玉笄則兼有綰發、固冠雙重作用。

1-12   玉鉞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100~前1900年
長14.8 cm 寬8.6cm   軟玉
神木市新華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征物是權杖,中國是鉞。
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于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

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征。

1-13   神面紋石刻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長178cm 寬18.5cm 高12.5cm   砂巖
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我有幸在2017年7月參觀過石峁遺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石峁遺址 ——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美篇

1-14   神面與雙獸紋石刻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長45cm 寬11cm 高9cm   砂巖
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這件看著很“瑪雅”的石峁石雕,也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物。此次在清華的展示,是它自出土以來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甚至連文物等級還沒有評定。石峁遺址,自它橫空出世以來,不僅斬獲榮譽無數,也一次次刷新了國人對于中華文明誕生的認知。

1-15   玉璋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長25 cm 寬6.7cm
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古代君王、諸侯在舉行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禮器。
玉制,頂端作斜銳角形,等于把圭剖作兩半。《說文》:“剡(削)上為圭,半圭為璋”。玉璋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也有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即玉璋是玉圭從上端尖鋒處垂直切下之一半者物,這種形式與出土遺物及古籍和古碑刻紋圖中所稱為“璋”者也是符合的。

1-16   壁畫殘片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
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長39cm x 寬30cm   石灰

2012年神木市石峁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1-17 夔(kuí) 紋鼎
商早期

約公元前16~15世紀
高19cm  口徑15cm  小立耳,其中一耳與一足成直線,形成不平衡狀態,口沿下飾聯珠鑲邊的單線夔紋,是商代二里崗時期最具特征的鼎型。
1962年于陜西銅川三里洞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飪食器。
夔: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經·大荒經》。相傳為堯、舜時代的國家樂官。傳至商代及西周時期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鐘、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制成戰鼓。


1-18   鳳紋斝(jiǎ)
商晚期 

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
高41cm 口徑19.5cm   青銅
岐山縣賀家村一號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在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所謂酒以禮成,無酒不成禮。酒器形制包括尊、壺、爵、角、觥、彝、卣、罍、瓿、杯、卮、缶、斝、盉等。斝類,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斝: 一般為盛酒行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
經過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在斝的口沿前段沒有長流口,后端也沒有尖狀的尾巴,并不能用來飲酒。口沿上方兩根立柱上分別立有兩只精美的高冠風鳥,它們閉嘴瞪眼,高冠長尾,昂首凝視,表現出一種靜中見動的畫面感,因此也得名風柱斝。


1-19   父乙甗(yǎn)
商晚期

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
高50.5cm 口徑31.5cm 重12.5kg   青銅
1978年鳳翔縣常青村出土   鳳翔縣博物館藏
甗: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后作為禮器流行于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zèng),甑底是 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過;下部是鬲(lì),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其足上有羊首形象。

1-20  玉琮

公元前15~前12世紀
高3.9cm  直徑6.7cm   軟玉
西安灞橋區老牛坡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館藏


1-21  玉戈

公元前15~前12世紀
長31cm  最寬8.1cm   軟玉
西安灞橋區老牛坡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館藏


1-22   雙文簋
商晚期 

公元前13~前12世紀
高14.5cm  口徑20.1cm  青銅
1977清澗縣解家溝出土    綏德縣博物館藏


1-23   羊首勺
商晚期 

公元前15~前12世紀
長17.5cm  勺徑9.5cm   青銅
1977清澗縣解家溝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勺敞口深腹,柄扁平,柄端鑄一盤角羊首,雙目圓睜。柄部近勺處圓雕一鹿作逃走狀,鹿后一虎,張口豎耳,屈肢卷尾,作追鹿狀。


1-24  獸面紋罍(léi)
商中期 

公元前14~前13世紀
高36.9cm  口徑18cm  青銅
1981年固城縣龍頭鎮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侈口,長頸,折肩,深鼓腹,高圈足。頸飾弦紋,肩飾目云紋,腹飾較凸起的獸面紋,足飾弦紋和三個十字鏤孔。
注:侈口又稱廣口,其形狀一般為口沿外傾,侈口{古語}即向里略坡與內堂口接面,保持里外曲線一致。


1-25   獸面紋壺
商中期

公元前14~前13世紀
高27.5cm  口徑6cm   青銅
1981年固城縣龍頭鎮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小口,有蓋,長頸,圓肩,鼓腹,圜底,圈足,頸有三周弦紋,肩飾夔紋,腹飾獸面紋,圈足有兩鏤孔。


1-26  獸面紋四足鬲(lì,用作國名和姓時念gé)
商中期 

公元前14~前13世紀
高23.2cm  口徑21cm   青銅
1981年固城縣龍頭鎮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炊煮器,圓口,三空心足。最早為陶制,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許多青銅制造的鬲。三足是鬲的基本特征。

城固龍頭鎮出土的四足銅鬲,是鬲中的特例,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1-27  雙頭蜈蚣紋戈
商中期   

公元前13~前12世紀
通長24.1cm   內7.5 cm 內寬5.8~6.8 cm

重0.46kg   青銅
1964年固城縣五郎廟出土   固城縣博物館藏
援身寬短,本部寬大,呈三角形,鋒銳利,長方形內,內上有一圓孔,內端下角做成一小缺口形尖齒,援上緣向下弧彎,鋒在內援平行中線以下,援兩面飾同樣的雙頭蜈蚣紋,體厚重而精致,地方性特征明顯,全國獨有。


1-28   蛙紋鉞(yuè)
商晚期   

約公元前13~前12世紀
長22cm   刃寬13.6cm   青銅
1981年洋縣下范壩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  創制垂法

“鼎”作為古代國家的象征,黃帝鑄“天、地、人”三鼎,表明鑄鼎開國,鼎之所在,國都所在。

在第二單元入口,是堪稱國寶中的國寶——“淳化大鼎”。

作為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淳化大鼎對于中國觀眾來說也是難得一見,一方面它長期存放在庫房之中,另一方面,網上關于它的有價值信息屈指可數。



2-1   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   

公約前11世紀
高122cm   口徑83cm   重226kg
1979年淳化縣石橋鄉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  

淳化縣文博館藏

淳化大鼎有兩大特點,一是體量大,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銅鼎(也是歷代圓鼎)中最大最重者,故名。二是造型獨特,一般的青銅鼎只有左右對稱的兩個耳,而這件淳化大鼎,在鼎腹還多出了三個耳,這樣的造型也是獨一無二的。

淳化大鼎造型渾樸,沉穩莊重,線條明晰,剛中帶柔,有凌厲之美,是圓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乃國之重器。

器主身份是未解之謎。


淳化大鼎局部

淳化大鼎局部

淳化大鼎局部

“中國”一詞最早來源于何時?

在1963年陜西出土的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何尊”(制作于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2-2a   何尊
西周早期   成王或康王
約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
高38.5cm   口徑28.9cm   重14.6kg   青銅
寶雞市賈村鎮征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1963年發現于陜西寶雞的“何尊”,乃西周初之青銅酒器。博物館工作人員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銅器買回博物館。若是再晚一點,這件國寶很可能已經和其他廢銅爛鐵一起被熔化了,想想也是十分后怕。


何尊底部的銘文

何尊銘文拓片中有“宅茲中國”四字(紅線部分)

于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銘文中“余其宅茲中 國,自之義民”。“中國”在何尊銘文中,是方位詞,表示國之中央,王者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控制中心就是控制整個天下。
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在清除銅尊的銹蝕后,在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內容為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在洛邑(今洛陽)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茲中或(國)”四字(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表明了洛邑的象征意義乃是處于分野之“中”的內涵——西周時期的周王經常在“天下之中”的東都接受“四方”諸侯的朝拜。何尊上的銘文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但這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中國,據“清華簡”《保訓》,文王在彌留之際將“中”授予武王,這里的“中”就是天命。隨后,武王憑借“天命”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而“中”也慢慢擴展成了“中國”。
歷史上,周公總結了上古以來的政治、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以“中”為基本原則,建立了一個由核心到外緣依次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民、工、商、奴隸的同心圓式宗法制度社會結構,——就像周天的星星環繞北天極轉動一樣。
2-2b   宅茲中國——何尊圖
當代  泰祥洲作
240*120cm
紙本   水墨
銘文復原   董珊
2005年西安長安區郭杜鎮李建成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2-3  饕餮紋方座簋
西周早期 

約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高29.6cm   口徑22.3cm  青銅
征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寶雞市石鼓山遺址,位于渭河南岸的臺地上,刻有著名的“石鼓文”的十個鼓形石頭,相傳即是唐代時出于此。2012至2013年,石鼓山先后發現了15座中型和小型兩類西周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造型精致、風格獨特、紋飾精美的青銅器。

2-4  (上下結構的字,上面為兩個止字,下面為口字,釋為“正”) 鼎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高22.1cm   口徑16.8cm   青銅
寶雞石鼓山西周墓3號墓出土   寶雞市渭濱區博物館藏


2-5   乳釘紋四耳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高29.7cm   青銅
寶雞石鼓山西周墓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乳釘紋四耳簋厚重大方,線條上直曲結合,造型奇特,簋身周布尖凸的乳釘形裝飾,四只簋耳呈十字形分布,簋耳正面、側面以及背面則分別飾有形態各異的牛頭造型。

“朋克風”十足的乳釘紋四耳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牛首,據統計,整器共有牛首28個,是目前所見此類器中牛首最多的一件。

考古學家劉敦愿認為牛形紋飾象征著財富,主人在此簋上鑄造如此多的牛首紋飾,其用意不言而喻。類似的簋過去僅存世2件,一件現收藏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一件存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但石鼓山出土的這件牛首乳釘紋四耳簋,器形更大、乳釘更長、牛首更多、鑄造更精美。


2-6   犧尊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
高42cm   長44cm   青銅
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據稱犧尊這件“萌物”,一出土就驚呆了考古發掘現場的人。造型上,絕大多數的網友都認為它應該是一頭鹿,不過在專家看來,這種神獸融合了多種動物特征于一身,因為像太多動物了,所以只好籠統的稱它為“犧尊”。

你覺得它到底更像哪個動物呢?


2-7   平蓋獸面紋鼎
西周早期
高40.2cm   口徑32cm   青銅
1981年寶雞紙坊頭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蓋平扣手鼎口,正中有方形立耳狀捉手,周邊鑄三條扁體倒立狀龍形鈕。鼎口略呈桃圓形,立耳稍侈,方唇折沿,垂腹蹄足。蓋面周圍飾六組卷角獸面紋,三龍形鈕為中心各一組,其間各一組。鼎身頸部亦飾形態相仿的六組獸面紋,各組均以短扉鼻梁。獸面紋下飾蕉葉形獸體紋一周。所有紋飾均以雷紋襯地。三足根部飾扉棱高聳的獸面紋,其下有三道弦紋。鼎腹外底煙炱甚厚,表明其為長期實用之器。

2-8  高圈足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
高22.8cm  口徑20.3cm   青銅
1981年寶雞紙坊頭弓魚國墓地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該器造型獨特,較為罕見,類似高柄豆,器腹淺而圈足甚高,與常見簋不同,這是其造型特點之一;其二,器耳從口沿直至腹下部,跨越整個器身,這種風格的設計也比較少見;為配合特高圈足,耳的裝飾珥也格外長,幾近地面,這是其三。

從整體看,器身的兩個簋耳加寬了簋身,視覺上變得更加寬扁,而高圈足和長珥的設計又調整了視覺效果,把原本不協調的東西經過合理搭配,變成了和諧美觀的整體。
這是周人獨特的審美理念在青銅器設計上的完美體現,使得該器成為一件難得的西周青銅藝術佳作。

2-9  伯各卣(yǒu)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
通高27.9cm   口徑10.7×8.5cm  

重4.95kg   青銅
1981年寶雞竹園溝7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卣是一種帶提梁的青銅酒器,這件文物是西周一個古老小國的首領伯各,為宗廟祭祀做的一套禮器中一件。
卣的出現時間比較早,在殷商即已常見,一般認為,其定名于宋人,青銅器中尚未有自名為卣的。通常,帶提梁的青銅酒器都定名為卣,到西周時變體增多,造型富于變化。

同時出土的有兩件,一大一小,還有一件尊。三件均有相同銘文,這也符合當時尊、卣配合使用的習慣。


伯各卣線描圖

該卣橢圓體垂腹,羊首提梁,梁上二牛首蓋面,器腹飾卷角翹出的獸面紋,蓋緣和器頸飾龍紋,圈足飾龍紋,其裝飾風格與伯各尊相同。

在器蓋內和器身都有相同的銘文,為:伯各作寶尊彝。


2-10   三足鳥尊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前9世紀
高23cm  長30cm  腹深10.6cm  重3kg   青銅
1975年寶雞茹家莊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三足鳥,現實生活中所無,周人鑄三足銅鳥,可能和神話傳說中的太陽鳥——三足烏有關。

專家告訴我們,在青銅器中,尊本來是盛酒器,但是這件鳥形尊除了魚形嘴外,其他地方沒有一個孔,不具備尊盛酒的實用性。此外,這件鳥形尊重量輕,壁薄,內腹中空,鑄造難度極高


網上查資料說,尊的整體呈鳥形,鳥頭高昂,曲頸向上,但頗為有趣和令人不解的是,尊的整體為鳥形卻有著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和鴨腳等肢體部分。這種多種動物融合為一身的怪異鳥型,可謂是怪異奇妙之極。

但我怎么沒看到獸耳和鳳冠呢?


三足鳥尊線描圖

2-11  男銅人    2-12  女銅人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前9世紀
男銅人高17.9cm  女銅人高11.6cm   青銅
1975年寶雞茹家莊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男銅人呈立狀,光頭,圓臉,尖頜,顴骨突出,額頭較窄,眉目細長,大鼻頭隆起,兩耳較大,雙臂彎曲至右肩,兩手似有所握,呈圓環狀。身著袍服,交領垂于胸,長袖至腕部,窄袖口,腰身較細,束寬帶,袍服特長,遮及足踝,,前腹垂長條形“敝卻”,衣下緣有方孔。銅人應插在木質座上。出土時置于棺槨之間頭向處,臂、手部位殘。
女銅人半身立像,圓臉尖頜,額頭較窄。額定有3叉形銅發飾,兩大耳,面部隆起,顴骨突出,眉目清秀,尖鼻頭,胸脯豐滿,腰身修長。有披肩,身著對襟袍服,左襟疊壓右襟,寬袖窄口,雙手似有所握,做舞蹈動作。銅人中空,背部有釘孔,下身有橢圓形銎(qióng)口。銅人應插立木座上。出土時與青銅禮器一起放置于棺槨之間頭向處。



這組同人的著裝特點是,對襟、無領袍服,左襟壓右襟,有披肩,交領垂于胸,袍服特長,遮及足踝,窄口長袖至腕部。衣著大方,利落。

2-13  獸首調色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
高15cm   青銅
1966年岐山縣賀家村西周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2-14   鳳蓋盉(hé)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
高19cm   口徑12cm   青銅
1981年長安花園村西周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鋬下器壁鑄“公作寶尊彝”
盉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最早出現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2-15  對罍(lei)
西周早期

公元前10~前9世紀
高46cm   口徑23cm   重18kg   青銅
1973年陜西省鳳翔縣勸讀村出土   陜西鳳翔縣文化館
罍:是商周時代使用的大型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6   短劍、銅鞘組合
這已是我第三次參觀該展覽了,可惜遍尋不見2-16 短劍、銅鞘組合展品,問了館內的工作人員,他們也都很耐心地幫我尋找,可惜未果,留下遺憾。最后偶遇博物館領導,他說實際展品與網上查到的文物清單有出入,最終還是以實際展出的為準。

只好用網上查到的圖片代替了。

2-17   多友鼎
西周晚期   

公元前9~前8世紀
高52cm   口徑50cm   青銅
1980年長安縣斗門鎮下泉村西周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鼎腹底部附著厚達0.2厘米的墨灰,是長時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跡,內壁后方鑄有22行銘文,共計279個字。
1980年11月12日,西周多友鼎由陜西省長安區斗門鎮下泉村的幾個村民在村頭東北的河道旁深約4米的細沙堆中發掘而出,后來成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2-18  伯多父盨(xǔ)
西周晚期 

公元前9~前8世紀
高21.6cm   口徑25×16.9cm  重7kg   青銅
1976年扶風縣云塘村西周墓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盨:兩周青銅禮器,其形制近似于簋,惟器通體作圓角方形。出現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有專家認為盨應該是從簋類中派生出的一種盛黍稷的盛食器。

白多父作旅盨,其永寶用(網上查到的照片)。
1983年陜西寶雞縣賈村塬扶托村墓葬出土一件方盨,其底部有煙炱,表明盨除了有盛食功能外,可能還有溫煮的功能。

2-19    方鼎
西周中期   穆王
公元前977~前922年
高22.5cm   口徑21.6×16cm  重3.9kg   青銅
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扶風縣博物館藏

鼎、蓋分鑄。鼎耳、足、腹合范渾鑄。鼎腹四壁分四范合成,在四角可見合范痕跡。底、足連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內側可見明顯的范痕。全器內外分布著均勻的淺綠色銅銹,惟底部外側鮮見綠銹,呈黑漆古狀,十分光素,可能與使用時底部受到火焰的燒烤有關。

1975年3月15日,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鄉莊白村村民在犁地時發現一批西周銅器,經扶風縣博物館派人現場調查清理,發現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銅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銅鼎中的兩件方鼎格外引人注目。這兩件方鼎系同一人所做器物,器主都是冬(音),為了便于區別,人們把它稱作“冬鼎甲”和“冬鼎乙”。兩件鼎造型相似,圓角長方形,兩立耳,四柱足,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屬于同一型式。
這對鼎設計獨具匠心,特別是“冬鼎甲”的鼎蓋做法為商周青銅器所罕見,彌足珍貴。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冬方鼎乙”。
“冬方鼎乙”,內壁有銘文一百一十五字。大意是,王命冬率領虎臣去抵御淮戎。冬認為這是亡父亡母在冥冥中輔佑賜福,常常舒暢自己的胸懷,照護自己的身體,受到周王重用,永遠臣事周王,不受損害。冬拜受王命,因此給亡母日庚鑄了這件鼎。
這對鼎的形制為西周中期的典型風格。商末周初的方鼎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四壁略外斜,立耳,柱足,平底,四角方正,四角及壁面中央多帶扉棱;至西周中期變為口小底大,附耳或立耳,下腹傾垂,底圜平,四角圓純的圓角式方鼎。下腹傾垂是明顯的時代特征。圓角方鼎是西周早中期前后出現并流行的鼎式,往往成雙出現,西周中期以后方鼎少見。因此以這兩件冬方鼎為代表的垂腹式圓角方鼎是方鼎演變的最后形式。時代偏早的圓角方鼎可以早到西周早期。
2-20   豐尊
西周中期 穆王
公元前977~前922年
高16.7cm   口徑16.7cm   青銅
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2-21   豐卣
西周中期 穆王
公元前977~前922年
通高21cm   口徑11.2cm   重2.5kg   青銅
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2-22   折尊
西周早期   昭王
約公元前996年~前977年
高32.8cm   口徑25.9cm   青銅
1976年扶風縣莊白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折尊又名旂尊。容酒器
史墻盤自出土以來,就有“青銅史書”之譽,主要是因為其器底銘文對我們研究西周歷史和進行青銅器斷代都有極高的價值。盤銘18行共284個字,不僅提供了許多過去文獻中沒有的關于西周王朝的史實,而且盤銘在文體結構、修飾手法和詞匯方面,也有很突出的特點,這對我們研究西周金文也有重大意義。

2-23   墻盤
西周中期  共王
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
高16.8cm  口徑47.3cm  深8.6cm  重12.45kg 青銅
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盤:盥洗器。在青銅文明中,盤是一種——水器洗手用具,常與匜配合使用。古人在祭祀或飲宴時,有洗盥的禮節。

這種禮節就如同現在的飯前洗手,不過那時是將盥洗用具端到面前來洗。具體的做法是上面用其澆水,下面用盤接著。。

盤內底部刻有18行銘文,共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人們從微氏家族的發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對殷商遺民采取的政策。

盤銘也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其文體愛用簡明整齊的四字句式,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


(網上圖片)此盤造型規整,器形宏大,紋飾精美,制造精良。敞口,淺腹,圈足,腹外附雙耳;腹部飾鳳鳥紋,圈足部飾兩端上下卷曲的云紋,全器紋飾以云雷紋襯地,顯得清麗流暢。

(網上圖片)盤銘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銘文字體為當時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筆畫橫豎轉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后世小篆筆意。《牆盤》年代久遠,其中許多文字已無法辨認,留待研究金文學者探考。銘文所記述的西周歷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認為此器屬共王時期。

1976年12月15日,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白家生產隊隊員在平整土地時,在距地表30厘米處發現了一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專家將其定名為莊白一號窖藏,其中便有墻盤,墻盤鑄于西周共王時期,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做。因作器者墻為史官而得此名。
作為“莊白一號”遺址最耀眼的明星,墻盤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內部鐫刻的銘文,其內容與司馬遷《史記·周本紀》非常吻合。
我在9月開展不久參觀了本次文物特展,有幸親眼目睹這一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等我兩個月后再去參觀,卻不見墻盤蹤影,據工作人員說,早在十一過后該展品就撤展了。


2-24   九年衛鼎
西周中期  共王
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
高37.2cm   口徑34.5cm   重11.98kg   青銅
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銘文記裘衛用車和各種皮革同矩伯交換土地的經過,是一篇土地交換的契約。
2-25   裘衛盉
西周中期   共王
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
高29cm   口徑20.2cm  重6.96kg   青銅
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記載裘衛用玉器和禮服與矩伯換取十三田之事。

寶雞,古稱陳倉,位于關中平原的西端。扼八百里秦川之首,距千里秦嶺之要,襟干河而擁渭水,依秦嶺而阻隴坂。地容巒原溢秀色,水蘊靈秀盈輝彩,自古就是人類活動的理想場所,也成為古代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三千年前,周人來到了這一塊土地,滾滾紫煙升騰在周原大地,一條條銅錫合金的巨流,澆鑄出大量的青銅器。從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尸臣鼎,到清代晚期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四大國寶,兩千年間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刻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故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楊家村地處關中渭河北岸的臺地上,1955年、1972年和1985年這里就曾發現西周銅器窖藏,出土駒尊、方彝、編鐘等珍貴文物,均在我國考古界、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2003年1月19日,寶雞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當地5位農民在取土時,神奇地發現了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青銅重器窖藏。這次發現的這一文物窖藏,地處眉縣境內渭河北岸二階臺地,這里屬大周原的組成部分。
(網上圖片)

這批青銅器數量之眾、形體之大、精品之多、銘文之長、內容之珍貴、紋飾之華麗、保存之完好在中國考古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堪稱新世紀中國考古的第一個碩果,獲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批窖藏青銅器是西周最為著名的單氏家族所有,它的發現創下了多項中國考古之最:
一、第一次發現西周青銅器的洞式窖藏;
二、第一次發現一個家族27件青銅器出土于一個窖藏,件件有銘文,標準器多,氣勢宏偉,華麗的紋飾且有底紋,觀賞價值高。
三、第一次出土系統介紹一個家族8代世系事跡的青銅器;
四、第一次發現一個家族史銘文總長達4048字,這是目前一次銘文最多的考古發現;
五、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紀年銅器中年份最高的;
六、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從文王到厲王以及宣王的名稱、位次和有關事件的青銅器,是紀錄周王最多的一次發現;
七、第一次發現“考(孝)”于青銅器銘文之中;
八、第一次發現建國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銅盤——逨盤,達372字,字數超過著名的墻盤,記載的周王11代十二位王,在以往的青銅器中是絕無僅有的;單氏家族8代與周王11代十二位王的對應關系,對估定西周積年總數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認識單氏家族史以及研究周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的關系等都提供了重要材料,該盤堪稱目前“中國第一盤”;對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26 四十三年逨(lái)鼎(丙)
西周晚期   宣王
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
高58cm 口徑50cm   青銅
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2-27 四十三年逨鼎(壬)
西周晚期   宣王
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
高32.5cm 口徑23cm   青銅
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2-28  單叔鬲(lì)
西周晚期   宣王
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
高14.6cm   口徑19.7cm   青銅
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2-29   單五父方壺
西周晚期   宣王
約公元前827年~前871年
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在欣賞精美華麗、氣勢恢弘的2003年楊家村窖藏青銅重器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五位世世代代生活在黃土高原的農民,正是純樸正直的他們發現并保護了這些國寶,使我們今日能夠有幸得見2700年前的珍品!
他們是:王寧賢,王拉乾,王明鎖,王勤寧,張勤輝

2-30   叔五父匜(yí)
西周晚期
公元前885年~前771年
通高18.4cm 流至鋬長36.6cm 口寬15.6cm腹深9.4cm 重2.4kg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匜:古代盥器。形如瓢,與盤合用,用匜倒水,以盤承接。
2-31  镈(bó)(丁)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
镈: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上面多有龍蛇圖案
編鐘不僅是西周時期祭祀、朝聘、宴饗的主要樂器,也是區別貴族等級身份高低的標志。編鐘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懸掛起來,斜掛的鐘稱之為甬鐘,直懸的鐘稱之為紐鐘。鐘的組合數目在西周中期是3枚一組,晚期以8枚一組,東周時出現14枚一組的變種。
2-32   鐘(甲)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
高55.5cm   青銅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
2-33   鐘(乙)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
高65.5cm   青銅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
2-34   石磬(qìng)
西周中晚期
公元前10世紀~前8世紀
長59.5cm   最寬17.6cm   石
1980年陜西扶風縣召陳乙區西周建筑遺址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磬: 一種石制的打擊樂器。

2-35   蚌雕人頭形笄(jī)帽
西周
公元前10世紀~前8世紀
高2.7cm   貝殼
1980年扶風縣召陳村45號探方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笄:古代中國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

這件人頭像長臉、高鼻、深目、窄面、薄唇,與中原人的面貌有非常明顯的差異,經研究這是古代塞克人的典型形象。這說明,早在三千年前中西文化就已開始交流。笄帽的主要作用是與一根長而細的骨頭合成骨笄,用來束發。

2-36  玉鳥
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
高8cm   寬4.8cm   軟玉
1980年扶風縣劉家村豐姬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2-37   玉鳥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長4cm   高2.6cm   軟玉
岐山縣王家嘴西周墓2號墓出土   岐山周原博物館藏
2-38   玉鳥一對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1、高3.6cm  寬2cm   軟玉
2、高4cm   寬2.7cm  軟玉
1978年扶風縣齊家村西周墓19號墓出土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
2-39   玉柄形器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
長14.7cm   寬3.8cm   軟玉
1980年寶雞竹園溝西周墓13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2-40   鳳鳥紋玉柄形器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世紀~前9世紀
長7.5cm   軟玉
1975年寶雞茹家莊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2-41   鳳鳥紋玉戈
西周中期
公元前10世紀~前9世紀
長6.5cm   寬2.1cm   軟玉
1981年扶風縣強家村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2-42  玉神人
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
長7.2cm   寬3.5cm   軟玉
1979年扶風縣莊白村采集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2-43  玉蟬
西周中期
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
長2.4cm   寬2cm   軟玉
1981年扶風縣召陳村乙區探方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與天久長—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青銅篇上:九州銅人分享
青銅器名稱介紹
博物館里的生僻字
陜西流失海外的頂級國寶,除了“昭陵二駿”,可能就數它最珍貴了
青銅藝術 | 十五件頂級青銅尊 | 細品江湖中的絕世青銅
拍賣前瞻 | 古董大鱷的心頭好!這件青銅重器震撼紐約拍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阜城县| 白玉县| 黄骅市| 孟连| 茂名市| 深水埗区| 余姚市| 金溪县| 苏州市| 迁西县| 沙坪坝区| 景宁| 綦江县| 台中县| 南汇区| 谢通门县| 胶州市| 五寨县| 泸定县| 于田县| 奉化市| 鄂州市| 宝坻区| 博白县| 舒兰市| 赤水市| 芮城县| 清苑县| 南溪县| 邢台市| 夏邑县| 林芝县| 秦皇岛市| 逊克县| 蓬溪县| 通辽市| 祁阳县| 北川| 平湖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