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開始接著刷電視劇《女心理師》,這部劇有朋友,還專門給我做了推薦,直到現在我才全部看完。
我看完以后,其中某些片段讓我思緒萬千。
男二的媽媽,因為思想舉止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沒病也被誤認為有病。
心理師和制藥師都上門為她診治,她與這兩個男人之間產生了情感糾葛,最終生下了一個男孩。
男孩7歲時媽媽被強制送進療養院,被迫母子分開,直到長大成人后他才找到她。
她媽媽的精神時好時壞,后來媽媽清醒了母子相認后,媽媽支開了男孩,選擇跳海自殺。
(具體情節比較復雜,無法簡單幾句就描述出來,我這里就不過多贅述)
當時,有個彈幕就飄出來說:媽媽就是不愿意拖累兒子,讓兒子再被別人控制。
還有一個片段。
女主的媽媽經常頭暈以為自己得重病了又不敢去檢查,于是裝死來嚇唬自己的女兒,想給女兒做一些心理準備。
得知媽媽是假死女主很難受,找到了自己老師表達了感受。
老師說,活到這歲數的人都不能免俗,你媽媽她不是怕死,她只是害怕和愛的人分開。
這些片段,讓我想起了很多往事,突然又頓悟了不少。
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我們部門有一個20來歲的男孩子做電商客服。
他看起來強壯陽剛,特別喜歡嚼檳榔,給人一種很Man的感覺。
后來我離開了這家公司,大約在2015年的時候,我意外看到一張照片,是他躺在病床上,臉部插著管子。
當時,我很震驚,心想我記憶中的他那么健康的樣子,怎么突然變成這樣了?
后來我從前同事口中得知,他得了癌癥,得知消息的他離開了親人女友,一個人遠走他鄉,準備用這種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在女友親人的多番找尋下,他還是聽從了家人的想法,去醫院接受治療。
于是就有了剛剛說的病床上插著管子的場景。
這事的最后結局,我也不知道了,我再也沒有聽到他的任何消息了,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沒想到當時的我只是感嘆者局外人,幾年之后也輪到我自己了,做了局內人。
經歷過了就會發現,也許能給彼此一段緩沖時間做告別的心理建設,也是一種幸運吧。
因為我沒有這種幸運,面臨分別連彼此說一句話,為對方做點什么的機會都沒有。
當時,家人重病蘇醒的希望很渺茫,可我還是不愿意放棄,希望醫生去積極治療。
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都不愿放棄,甚至還期待這微弱的希望能夠逆轉成奇跡。
事實證明,奇跡終究只是奇跡,就比彩票中大獎還難。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選擇積極治療”方案,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是不是自己內心舍不得,所以變成了別人的一種“負擔”?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客服男孩事件,家人希望他治療是因為家人無法接受事實,不想和他分開。
他最后聽從家人意見去治療,這是他內心的真實選擇嗎?
也許并不是,因為他的第一選擇是遠走他鄉一個人告別世界。
我在想“害怕和ta分開”這個念頭,是否也是一種自私行為?
因為我們單方面害怕分開,讓對方因此去忍受更痛苦的創口、化療等等治療行為,這些對病人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傷害啊。
我們能否聽一聽當事人的心聲?他想選擇怎樣的方式和我們和世界告別?
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延緩了告別的截止時間而已。
但對方要為此承擔更痛苦折磨的治療過程,這真的是對的選擇嗎?
我們越來越明白了,人的生老病死離我們越來越近。
人的后半生,都是在告別中度過,能陪伴我們的人越來越少了,直到最后輪到了我們自己。
這就是生命輪回,生命的意義吧。
等我們長大了,才發現生命這個詞的重量,不是輕飄飄的,而是沉甸甸的。
今天這個話題似乎有點沉重。
不過這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我們都要學會面對親人的分別,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你對這個課題無感的時候,那是因為還沒有開始經歷。
這個課題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任務,希望我們面對它的時候,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
我們此刻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力盡可能多陪伴最愛的人,爭取活在當下無悔這一生。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這句話,現在似乎更有感觸了。
END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