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又高考了,一年一度的話題每到這個時候問的人就特別多。
往年我也就是把就業市場或者各個專業分析一遍,今年想換個思路。
我在想,是什么導致了填報志愿的困難?或者說,是什么導致大家很多年后覺得自己選錯了?
我覺得是預期。
大家對填報志愿的預期跟現實之間有偏差,偏差還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扭曲的。
我們大部分同學和家長對填報志愿的理解是什么?
是選擇了一條路。
當然這個理解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是一條靜態的路還是動態的路?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買學區房,進牛校,上各種補習班,中考,高考都是一條確定的路。
所謂確定的路是指我有明確的標準。
重點高中就是比普通高中好,這是明確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進入重點高中。
但是這一切到高考戛然而止,從此之后,你面前不是一條路,而是千千萬萬條路。
正因為選擇的標準太多,所以你才會后悔,因為當你日后不如意的時,你總會想,如果當初選另一條路呢?
你注意,這個在高考之前是很難發生的。
你不會考上重點高中,沒考上重點大學之后,忽然發出感慨,當年要是考個普高就好了。
你不可能這么想問題,重高都沒考上好大學,普高更沒戲。
但是選專業就會。
當年我念書的時候,電子商務是天坑專業,出來根本找不到工作。因為網上賣東西,那就是個笑話。就像在還沒有通電的年代里,你說自己是賣燈泡的,你賣給誰?
但是后來恰恰是這批人,發財了,都是互聯網大廠元老。
我那時候也和同事們聊過這個話題。我說,除非當初我們選錯了路,進了天坑專業,否則這個機會我們是很難把握的。
因為那時候電商開出來的薪水太低了,我們專業的人要去,只能降薪一半,所以只有那些選錯專業的,無路可走的,才能拿著這么低的薪水,恰好成為后來一個新興行業的元老。
你看到了,這就是成人世界與高考之前的區別。變數太多。成人世界里還真的有可能會出現選擇“重高”不如“普高”這種事兒。
所以當一千條路,一千條時刻變化的路擺在面前時,你讓我給你押寶哪條路在哪個時間節點會爆發,而且還得讓你吃到這一口鮮。
那咱們就變成玄學了。
你們知道,我不喜歡玄學,我是個典型的理工男,我喜歡分析能把握的那部分。
路有一千條,時刻在變,我分析不了,那為什么不試著換個角度,分析分析人呢?
走路的,終究是人本身。
就我見過的人,往粗里分,兩大類。
一大類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另一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我建議你先看看別人要什么。
就我見過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大致分三種,要錢的,要穩定的,要爽的。
你注意,人的需求一定是兼而有之,這里只是說主要。
再要穩定的人,你一個月給他發30塊錢,他也堅持不下去。再要穩定的人,你一天給他一個小目標,他也會辭去鐵飯碗。
所以我這里的要什么一定是在差不多的情況下,看一個人怎么取舍。
這一點對你很重要,因為生活中沒有誰給你一天一個小目標,也沒有誰讓你拿著月薪30塊追求理想。
這種互聯網上很喜歡討論的極端案例在生活中,反正我是沒見過。而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微妙的權衡,互聯網上也很少聊到。
所以我舉三個例子,這三個人最想要的東西恰好符合前面三種分類。
第一個人是我的合作伙伴。
十年前我第一次創業,負責產品,售前和市場部門。這小伙比我小七歲,擔任他們公司的項目經理,帶著一個十幾人的團隊入駐甲方,就是沒日沒夜的按照需求修改代碼,調試。
頭端產品是我們提供的,終端產品是他們提供的,所以我和他非常熟。
他這個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搞錢,他比他的手下們也就大個一兩歲。能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目標明確,或者說早熟。
你去看他帶的那些小兄弟還在打游戲,看島國愛情動作片的時候,他每時每刻都在思忖三個話題:甲方要什么,老板要什么,我能得到什么。
項目經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尋求平衡。不可能甲方要什么,你干什么,回頭你們公司虧了,你就被老板撤了。
也不可能甲方要什么,你頂什么,回頭甲方投訴,你還是被你們老板撤了。
讓甲方滿意的同時讓老板滿意,這本身就是很難調和的矛盾,但僅僅做到這個并不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得到什么。
甲方滿意了,老板滿意了,回頭你這塊電池耗盡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總有人比你更能加班,那你又得到了什么?
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他在平衡好自己公司與甲方之間利益的同時,積極努力的打響個人品牌,輸出個人IP,結交合作伙伴廠家,為自己在業內鋪了很多路,賣了很多人情。
這是個人精,很會經營自己這個IP的人精。
那他做這一切是為了什么呢?為了搞錢。
他老家在某個一線城市附近,他想要在一線城市買房,盡早買房,然后第二套,這樣買下去。
這是他私底下跟我講的,一個天天出差,在甲方常駐加班的非常樸實又精明的年輕項目經理的人生追求。
第二個人是我太太。
二十年前,在大學里,她就告訴我,她想要的是穩定。她想要做圖書館管理員,因為輕松穩定。
當時我覺得這個工作太難受了,每天干著跟高速公路收費員一樣的重復性動作,跟坐牢有什么區別。
當然我寢室里的幾個室友也抱有和她相似的想法,他們后來都去了電力局,現在叫電力公司。
去的理由是電力局跟他們講,我們這里工作很簡單,守機房,干一天(24小時)休兩天。工作的時候也沒事,守著就行。
薪水比較高,比當時去互聯網大廠高個四五倍吧。
那么后來我太太做了老師,沒有圖書館管理員那么輕松,她考了很多證,寫了很多論文,講了很多公開課。
但是她總體上是滿意的,對于穩定度,輕松度,社會認可度以及薪水,都是滿意的。
當然我那幾個去電力局的室友就非常不滿意了。因為他們是男的,而且我太太是極普通的學校畢業的,他們是名校畢業的。
大家對自己的預期不一樣,后來的心理落差就不一樣。
那幾個室友發現電力局里幾乎都是C9的,甚至不乏碩士博士念完才去。年輕的時候覺得薪水不錯,工作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就開始為自己不值。
你像他們局長心態就很好,他們局長經常教育他們要知足,因為局長自己很知足。
局長歲數很大了,當年是中專畢業進去的,現在管理那么多C9,心情很好。
其實我想,我太太心情好也是對比出來的。她發現她們學校現在招老師,投簡歷的一堆清北,還投不進去。那她一個極普通學校畢業的,自然覺得自己賺到了。
第三個人,就是我。
我想要的首先是體驗生命,或者說的俗一點,爽。在爽的前提下要能夠賺到錢,至于穩不穩定,沒有意義。
就像一個手機,如果你打算兩年更新,那么它造的像諾基亞那么結實,又有什么意義?
我剛畢業的時候,CMO挖我跟他混,做市場,升職加薪都被我拒了。理由是我那會兒喜歡研發。
這件事放在第一個哥們身上,他就同意了。因為他的目標是圍繞賺錢。
我做過很多事情,大部分最后都是賺錢的。但是你很難用一開始為了賺錢來解釋。
比如我實際上學的都是波段交易的手法,但是我自己堅持做高頻交易,我曾經聊過這段分歧,我和教我的人之間巨大的分歧。
就像一個出身華山氣宗的人堅持走劍宗的路。第一年是虧錢的,第二年只賺了150塊錢。
我拿著這賺到的150塊錢帶著兒子去動物園玩漂流,也只能玩一次。
所有人都覺得我是神經病,狂熱到每天凌晨兩三點睡,兩年過去了,就為了150塊錢。
教我的人也覺得很搞笑,明明給你講的很清楚,身為散戶頻繁交易是大忌,你非要堅持給人家送手續費,這不是送人頭是什么。
但我就是這么開心,這種開心是沒法解釋給你聽的。
我本來就是個我行我素的人,否則也不會大學里打游戲打到差點畢不了業。
所以這里順便回答了那天小號關于每一秒都專注的話題。
有讀者問怎么才能把勤奮的成本降低,變得無比廉價?
很簡單,解決為什么而勤奮這件事就可以了。如果你像我一樣我行我素,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那勤奮就非常廉價。
就像愛因斯坦解釋時間相對論的那個故事,愛因斯坦說你和一個絕世美女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小時像一分鐘那么短;而你不情不愿加班的時候,一分鐘像一個小時那么長。
讓你時時刻刻和美女在一起,難不成你還要收費?那可不是勤奮廉價到近乎沒有成本么?
好,現在擺在你面前的不再是那幾千種專業了,現在擺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的內心。
你想一想,你是哪種人?
你是搞錢的那種人,看著自己的家庭越來越富裕,就會更快樂,請選擇那些畢業后更容易拿到高薪,或者進入高薪行業的專業。
你是圖穩的那種人,看著自己有一定的社會認可,有旱澇保收的工作,有不菲的退休金福利,請選擇那些畢業后更容易考進體制內的專業。
或者你像我一樣任性,其實你選什么都一樣的。因為無論你選什么,那都不會是你人生的局限。
不過你要注意,搞錢有可能搞不到,圖穩有可能被開掉,任性大概率第一集就得領盒飯。
所以你得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自己愿意為此承受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