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普高錄取率不到50%,中考的競爭比高考還激烈!”這是近年來各地家長都在熱議的問題。家長們的訴求是擴大普高招生規模,提高普高錄取率。
普高錄取率不到50%,是真的嗎?提高普高錄取率,能減輕初中畢業生的升學壓力嗎?
我國的普高錄取率,并非如家長們所說的只有不到50%。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0.37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1.70%,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76.47萬人,比上年增加21.2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46%。
也就是說,我國高中階段的普職比為6:4,結合我國各地的中考錄取率都超過90%,不少省市中考錄取率為95%以上(全國高中毛入學率為89.5%,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4.8%),普高錄取率在全國范圍內,可以說沒有低于50%的省份。
目前還存在中考錄取率不如高考錄取率的說法,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在測算中考錄取率時,只看普高錄取率,不算中職招生人數——很多人認為,中職不是高中。而在測算高考錄取率時,是把高職高專的招生人數,也算為高考錄取人數的。
如果只計算本科錄取人數,我國2019年的高考錄取率只有41.8%,將高職高專的錄取人數算入,我國2019年的高考錄取率為88.7%。中考只算普高錄取率,當然無法和高考整體錄取率相提并論了。
但中考錄取率不如高考錄取率的說法,卻“深入人心”。
根本原因在于,高中分普高和中職,是對學生進行分層,家長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初中一畢業就被“分層”到中職。
近年來輿論稱中考錄取率低,希望提高普高錄取率。一句話,家長希望孩子上普通高中,而不是中職。
這就是中考錄取率低、普高錄取率低的真實情況:中考錄取率并不低,已經遠遠超過90%;雖然國家一直強調普職相當,但普高錄取率也超過50%,各地基本都達到60%,部分地區的普高錄取率在70%-80%之間。但由于不少家長普遍不接受孩子初中畢業上中職,把上中職視為分層,導致全國各地都有提高普高錄取率的呼聲。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就是上了普高,按照當前的高考錄取情況,普高學生也只有一半可讀本科(800多萬普高學生只有400萬能讀本科),還有一半得上高職。假如更多學生讀普高,他們面臨的情況是,學習普高的課程十分艱難,學科分數也很低,在750分的高考總分中,可能只能得100分到200分,而普高畢業后升學,大多也只能進高職(當前的普高生有50%多進高職)。
如果就讀中職呢?從學業角度看,三年中職期間可以學習到一定的技能,且國家有中職免學費與中職國家助學金政策;從升學角度看,如果想進一步深造讀高職,也基本上可做到想讀就讀。
2019年,我國高職擴招100萬,2020、2021年,高職再擴招200萬。也就是說,三年免費中職+高職,從職業發展和升學規劃看,比三年普高+高職更劃算。可為何家長還不接受中職+高職的發展路徑呢?
一方面,很多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在高中畢業后讀本科,他們認為,上普高就保留著參加普通高考,進更好大學的希望。至于讀完三年普高后,成績還是不行,則接受上高職的現實。
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保證中職招生規模,明確任何普高(包括民辦高中)不能招收普高分數線下的學生,但還是有家長想法設法找關系讓孩子讀普高,與此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中職還被社會輿論視為低人一等的教育,有的家長擔心孩子進中職后“自暴自棄”,沒有學到技能反而被帶壞,所以明知孩子的成績不行,最好還是讀普高。
要讓中考的分流,不變為分層,就必須解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問題,要切實把職業教育辦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而從現實看,要改變我國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對歧視,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鑒于中職畢業生大多也將讀高職,我國可推進普職融合、分層教育的高中教育模式。即把所有高中都建設為綜合高中,既有學術性課程(普通高中課程),也有技職課程(職業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升學發展進行自主選擇,這可緩解中考時被“分層”的焦慮,既豐富高中課程體系,也鼓勵學生在高中探索自己的生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