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藝術基本規則
趙發洪
這一部分,我們重點講楹聯藝術最基本的六條規則。
楹聯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內容很豐富,要用一兩節課全部包容是很困難的。下面,就什么是楹聯,楹聯有一些什么樣的規則做一基本講解。
什么是楹聯?楹聯就是我們經常俗稱的對聯或者對子。它的形式分為上聯和下聯,也可以叫出句和對句。但其格律嚴謹,對仗精工,音韻優美,生動活潑,雅俗共賞。
根據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之規定,如果按文藝學理論來搭建中國楹聯學理論框架的話,除楹聯學概論、楹聯發展史、楹聯修辭學、楹聯鑒賞之外,楹聯格律學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它把楹聯基本格律概括成六個基本規則。
現在,我就這六個基本規則一一做介紹。
第一條,字句對等
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上聯,是指對聯的前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先為上,故先書的部分為上聯。上聯一般以仄聲字結尾。其張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右側,也稱為出句。
下聯,指對聯的后半部分。一副對聯由兩個字數相等的部分組成,古人稱后為下,故后書的部分為下聯。下聯一般以平聲字結尾。其張貼、懸掛、鐫刻的位置,應在讀者面對方向的左側,也稱為對句。
字數、句數,他們的數量相等,指上聯或下聯的字數、句數和所包含分句的字數、句數都一樣。
①如明清時期的傅山題云陶洞聯: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生。
②如有一副諷刺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第二條,詞性對品
就是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于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詞性、詞類屬性,就是說哪些詞屬于哪一類,這是詞類;就一個詞來說,它屬于哪一類,這是這個詞的詞性。
對品,是指詞的品類相對?!皩Α敝赶鄬?,“品”指事物的種類。
若要寫好楹聯,必須學會詞類劃分,即會區分詞性。
在這里談談在楹聯實踐中常用到的并且應該掌握的幾類詞的劃分:
(一)、名詞。表示人或事物等的名稱的詞。名詞又分為專用名詞,即人名、地名和書藉名稱等;具體名詞,即山、水、松、柏等;抽象名詞,即性、情、中、義等。這三種名詞要盡量做到各自相對,以顯出對仗的工整。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山”對“學海”、“徑”對“舟”都是名詞相對。
(二)、 動詞。表示變化或動作的詞,即跑、走、坐、說、吃、看、聞、聽、浮、沉、打、爭、問等。如南昌的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搖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想見”對“送來”就是連動詞相對。
(三)、形容詞。表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的詞,即好、壞、軟、硬、難、移、涼、熱、大、小、方、圓、長、短等。如漢陽鸚鵡洲聯:
芳草凄凄,孤冢西望已陳跡;
洪濤滾滾,大江東去有新生。
“萋萋”對“滾滾”是疊字形容詞,“陳”對“新”是形容詞,前是表示形狀,后是表示性質。
(四)、數詞。表示數目的詞,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兆等。如揚州濯清堂聯:
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花蓮葉七里香。
“百”對“十”,“七”對“雙”都是數詞相對。
(五)、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一般放在數詞后,即升、斗、尺、丈、里、斤、噸等。如蘭州神河廟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
又上黃河一道橋。
“道”對“層”是量詞。
(六)、代詞。用以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或改組句子的詞,即我、你、他、彼、此、汝、其、我輩、你們、他們等,還有誰、何、孰等疑問代詞。如左宗棠題酒泉聯:
中圣人之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對以“吾”是代詞相對。
(七)、副詞。一般放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范圍、程度、時間、肯定,否定、反問、禮貌等,即相、很、甚、即、必、未、請等。如函谷關猶龍閣聯:
未許田文輕策馬;
愿逢老子再騎牛。
“未”、“輕”、“愿”、“再”都是動詞前的副詞,“未”表示否定,“輕”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圍。
(八)、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前組成介詞結構,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狀態、目的的詞,即在、于、乎、因、由、以、向、與、對、和、同等,如古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原”和“本”,“因”和“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后者表示原因。
(九) 、連詞。是連接詞、詞組和分句,以表示他們之間關系的詞,即及、或、并、和、跟、而等。如滕王閣聯:
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
“共”和“與”是連詞,都是表示連接前后名詞的。
(十)、助詞。附著在詞、詞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種語法的詞,即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嗎、嘛等。如關帝廟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
入此廟須要出此廟,當仔細捫著心來。
“著”對“了”是時態動詞相對。
(十一)、嘆詞。對事物有慨嘆時用,獨立于句之外。即噫、吁、嗟、唉、嗚呼等。如西湖岳王墳前秦檜夫婦跪泣像聯:
唉!仆本無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獨立句外的嘆詞相對。
第三條,結構對應
結構對應有兩個方面的意義,既指上下聯的句式結構要一致,詞組結構也要一致。即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等。同時聯中的主謂賓定狀補相對部分,也要求其詞組結構相一致,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但也存在當局自對、或結構相似、或結構特殊,而放寬對結構要求的情況存在。主要有這樣三種情況:
①句式結構相稱。就是上下聯句式結構要一致,要求上下聯同時主謂結構、或謂賓結構、或主謂賓結構、或述補結構等。如杭州西湖初陽臺聯:
可遇同升日月;
但觀俱赤乾坤。
“遇”與“觀”為謂語,“日月”與“乾坤”為賓語。
②詞組結構相稱。不僅句式結構要一致,每一個詞式結構內的詞組也要求結構一致,既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補充結構對補充結構等。如下聯: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鐵肩”與“辣手”,都是偏正短語結構,主要部分“肩”與“手”對偶極工,修飾部分“鐵”與“辣”相對從寬;“道義”與“文章”均并列結構名詞相對。
③結構放寬現象。有些當局自對聯,可以放寬上下聯的結構要求,同時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較為近似和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上下聯結構要求也可以適當的放寬。如下聯:
一死便成大自在;
他生須略減聰明。
此聯第一節奏中的一死,是一旦死了的意思,是一個壯語結構。下聯的他生是下一輩子的意思,是一個偏正結構。兩個結構雖然不同,但具有相似性,且它們的中心詞“死”、“生”為同門對仗用詞,而“一”、“他”只作為修飾詞可放寬要求。
結構對應,關鍵是要對詞的結構了解。這里只做一個提示。
第四條,節奏對拍
所謂節奏對拍,是指上下聯在節奏的停頓上應當同步。
①基本節奏。不論是語音還是語意的節奏,二二節奏是最為常見的節奏類型,系楹聯中的基本節奏。如下聯:
風和日麗;
人杰地靈。
“風和”與“日麗”、“人杰”與“地靈”,在上下年中分別構成一個節奏。這是標準的馬蹄韻規則。
②單字或多字節奏。一個節奏通常是兩個字,但也要存在單子或多字節奏。如下聯:
說真心話;
做老實人。
此聯是一三節奏,“說與做”是單字成為一節,而“真心話、老實人”分別是三個字構成的一個節奏。
③分句節奏。就是上下聯兩句來說,要求各對應分句的節奏也應該一致。如下聯:
千指同居,譽三朝孝義,全屏楹下從三德;
百丁出仕,承一脈清廉,無愧江南第一家。
此聯是三句十六字聯,上下聯各分句的節奏,分別都是二二,一二二,二二三節奏,各分句節奏保持一致。
節奏對拍,還有成語節奏、語音節奏與語義節奏等,這里就不再介紹了。
第五條,平仄對立
我們先說說什么是平仄。所謂平仄,在現代漢語中,陽平、陰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這是中華新韻劃分的標準。當然還有古聲,在古漢語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仄聲除了上聲、去聲外,還有一個入聲。后來在現代漢語改革中把它分成了四份,分別歸到其他聲律去了。
所謂平仄對立:
①即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上聯收于仄聲,下聯收于平聲。就7字聯來說,
上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元朝趙孟頫題揚州瘦西湖迎月樓聯:
春風/閬苑/三千/客;
明月/揚州/第一/樓。
——句內節奏點平仄交替,上下聯節奏點平仄對立。
②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下聯:
好水好山,出東郭不半里而至;
宜情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
——上下聯節奏點對立,但句內節奏點平仄不交替,就是平頂平,仄頂仄。
第六條,形對意聯
即形式對舉,意義關聯。形式對舉,即“字句、詞性、結構、節奏、平仄”五者對應;意義關聯,即上下聯內容要相關,上下聯所表達內容統一于一個主題。
就是說楹聯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上下聯都要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這個比較好理解,下邊兒舉幾個例子: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上下聯重復表現主題。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上下聯并列表現主題。
自古雄才多磨難;
從來紈綺少偉男。
——上下聯正反表現主題。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上聯鋪墊,下聯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