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流行病學進展
全網發布:2011-12-09 14:12 發表者:周煥明 854人已訪問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肝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由于脂肪肝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重要前期病變之一(1),已成為肝病領域的新挑戰。因本病多無癥狀,尚未引起病人及醫務人員重視,對此類病多未采取合理措施(2)。只有充分了解脂肪肝流行的基本規律,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強脂肪肝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戰略步驟,現將近年脂肪肝流行病學研究狀況作一總述。
一發病率及分布
診斷脂肪肝的方法有B超、CT和病理檢查,B超檢查簡單易行,并且經濟可高,適合做普查;CT準確性優于B超,但不經濟,不適于普查。病理檢查雖為金標準,但難以廣泛開展,故目前普查手段是B超檢查。由于影像學的局限性,文獻報道脂肪肝的患病率差別范圍較大,與診斷手段及檢查對象不同也有很大關系。七十年代曾報道肝活檢出率約占平均人口的5%,80年代末日美等學者利用B超檢查發現,脂肪肝發病率約占平均人口的10%,嗜酒者的57.7%;肝活檢非酒精性肝炎(NASH)檢出率在西方國家為7%~9%,日本為1.2%;酒精性肝炎(AH)患者約為NASH的10~15倍(3,4)。據1987年日本愛知縣老年病檢診報告,在5486人(男3889,女1597)中,男性脂肪肝的發生率為13.6%,女性僅為3.8%;男性20歲以下脂肪肝發生率明顯低,而女性在50歲以上者發病率明顯高(2).日本還有一門診資料,對初次受檢的脂肪肝發生率與歷年脂肪肝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近10年,脂肪肝的發生率逐年遞增,到1997年男性增長到35%,女性增長到19%,約為10年前的3倍。并且,男性脂肪肝發生率在30~40歲之間明顯增高,而女性的脂肪肝發生率在3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年上升(5)。近年脂肪肝發病年齡越來越小,Tominaga等發現日本兒童脂肪肝患病率為2.6%,男性多于女性(3.4%對1.8%),最年輕者僅6歲(6)。
八十年代以后,國內脂肪肝報告漸多。大多采用B超(實時超聲顯像)開展對健康人群脂肪肝普查,由于樣本對象、年齡和性別不同,得出的結果各異。在上海(7。8) 用B超普查,某高校教師(1600人),脂肪肝患病率為8.8%;機關職員(4009人)檢出率為12.9%。北京用B超檢查1051位職工,脂肪肝患病率為11%。杭州市(9)用B超檢查干部及職工(9389人),檢出脂肪肝900例,平均患病率為9.58%。其中44歲以下組男性5.7%,女性2.35%,兩組比較P<0.01;45~64歲組男女脂肪肝患病率劇增,且在同一水平,兩組比較P>0.05;65歲以上組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男女組分別為11.92%.32.55%;兩組比較P<0.01。 南京市(10)調查機關干部(1119人),脂肪肝患病率10.2%,男性為11.4%,女性為6.8%.連云港(11)對在職和離休干部6553人體檢B超診斷脂肪肝患病率為6.9%,以45~59歲組為最高(11.2%)。一般認為肝穿刺活檢檢出率約5%,近來上海有總結658例肝穿刺病理結果(12),共有脂肪肝71例,發生率為10.8%。職業分布方面,有人 (13)在不同職業調查中對11372人B超檢出脂肪肝1090例,平均患病率為9.58%,機關職員患病率最高為12.01%,其次飲服業9.44%,工人最低7.11%,差異有高度顯著性(u=3.78 p<0.01)。機關及飲服業人群個年齡組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顯著高于女性,而工人中性別差異無顯著性(P>0.01)。以上資料表明脂肪肝發病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女性在近更年期以后發病率升高,故認為女性脂肪肝的發生與內分泌紊亂有關,職業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社會群體生活方式有關。病因分布方面,上海(14)一組265例脂肪肝病因分析,肥胖性脂肪肝為53.2%;糖尿病性脂肪肝為17%;高脂血癥性脂肪肝為7.2%;酒精性脂肪肝為7.2%;肝炎性脂肪肝為6.4%;其他病因占6%。
可以預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脂肪肝及其相關疾病的患病率將有增無減。
二危險因素
脂肪肝是個多病因疾病,同一病人可能存在多個危險因素,這些因素之間關系密切。近年有許多流行病學資料,揭示以下幾方面的危險因素:
1酒精: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的最常見的病理學改變之一,脂肪肝的發生率隨著酒精消耗量的增加而升高,肥胖者飲酒脂肪肝發生率明顯高于不飲酒者。中日友好醫院報道136例酒精性肝病中,單純性脂肪肝為11%(15)。連云港市(11)機關干部脂肪肝中,70%以上有飲酒史(每日超過50克,3年以上)。許多流行病學資料分析結果提示,男性患者飲酒與脂肪肝的發生明顯相關。在某些職業人群,飲酒率高的地區,酒精可能是脂肪肝的重要病因。
2 肥胖:近年,肥胖發生率逐年升高。國內新近資料分析 (16),如果按體表面積指數(BMI)>25作為肥胖診斷標準,目前我國的肥胖現患率就已達到了24.54%的高水平。肥胖是脂肪肝的最常見危險因素,肥胖者中大約半數有脂肪肝(3)。在體檢發現脂肪肝中72%~95%,甚至100%有肥胖存在。體表面積指數(BMI)與脂肪肝有較強的線性關系,無論男女性別和不同年齡階段,BMI <22者,脂肪肝檢出率低,均在5%以下;而BMI>23時,便迅速上升;BMI≥27者的脂肪肝檢出率可達50%~70%或以上(2)。近年有資料顯示,部分脂肪肝與 BMI無相關性,但與ACR(即腹圍/臀圍)密切相關(14)。有人認為有些脂肪肝的形成可能肥胖患者體內脂肪酸(主要來自腹部內臟脂肪)向肝內轉移所致(17),腹部脂肪沉積(內臟性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險因素。由于內臟性肥胖與“Χ綜合征”及“死亡四重奏”有著共同特征,即心腦血管病危險度增高,對BMI正常的脂肪肝應予以高度重視。
3 2型糖尿病:脂肪肝在2型糖尿病中較常見,大多伴肥胖,也有報告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尸檢中有1/3發現脂肪肝。經B超發現有脂肪肝的病人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前者血糖水平,糖耐量異常及胰島素水平升高,有顯著性差異(13,18)。諸多資料表明,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是脂肪肝獨立危險因素,主要與慢性胰島素水平升高,脂肪合成代謝增加有關.
4 高脂血癥:上海(7)4009機關職員中高脂血癥和脂肪肝檢出率分別為28.9%和12.9%,血清三酰甘油(TG)及膽固醇(TC)與脂肪肝關系密切,脂肪肝組(n=516)血清TG和TC均顯著高于非脂肪肝組(n=3493).北京(18)亦有資料表明,脂肪肝多伴發血脂升高,在脂肪肝肝功能異常組尤為明顯。多組資料顯示,脂肪肝存在血脂代謝異常,脂肪肝患者中TG升高達60%─80%, 高TG及高TC血癥均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但是也有報告(19):67%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癥病人肝臟B超檢查正常,不支持膽固醇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中有重要作用。
盡管大多數流行病學資料支持脂肪肝與肥胖、性別、高脂血癥、酒精、糖尿病相關,但是也有幾組報告(20、21、22),在所發現的脂肪肝病例中沒有明顯肥胖、嗜酒、糖尿病及高脂血癥之一危險因素,說明有必要進一步探索。
5 生活習慣:現代社會節奏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進食過量、高脂肪飲食,進零食、夜食等不規律飲食方式;缺乏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多坐少動,打瞌睡、睡眠時間過長。造成能量攝入過多、消耗減少,能量過剩是肥胖和脂肪肝的主要危險因素。在已知的脂肪肝流行危險因素中如肥胖、糖尿病、飲酒和高脂血癥,這些因素均與人們生活習慣有關,故脂肪肝屬于生活習慣病(5)。進一步探討脂肪肝的生活習慣因素, 可以為實施行為矯正控制脂肪肝流行打下基礎,對防治脂肪肝有重要意義。
6 其他:有人(23)調查116例脂肪肝中高血壓患病率為26.7%,明顯高于非脂肪肝組(9.7%),提示高血壓與脂肪肝有一定相關性;肝炎性脂肪肝(HBV和/或HCV感染指標陽性),一般不歸入脂肪肝范疇,上海(14)一組265例脂肪肝病因分析,肝炎性脂肪肝占6.4%。藥源性脂肪肝患者多有服藥史,藥源性肝損害占成人肝炎的10%,50歲以上肝炎中甚至可達40%以上,其中脂肪肝是最常見類型(24)。營養不良及長期靜脈內營養(TPH),為脂肪肝少見的危險因素,炎癥性腸病與脂肪肝的關系受到重視。